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

2024-04-24 09:34邢成德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块茎种薯马铃薯

邢成德

马铃薯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之一,其科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对于提高产量、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种植管理包括选择适宜品种、合理施肥、有效灌溉以及土壤和环境管理,这些都是确保健康生长和高产量的关键因素。同时,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不仅保护作物免受损害,还有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和防治方法,对于马铃薯的种植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一、马铃薯的生长影响因素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质地、排水性和养分含量对马铃薯的生长至关重要。理想的土壤pH应在5.0~6.5之间。高质量的土壤可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土壤测试可以确定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水平。马铃薯在15℃~2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佳。低于10℃会减缓生长速度,而超过30℃会影响开花和块茎形成。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马铃薯需要充足的光照来合成养分和能量。充足的日照时间有助于块茎的形成。一般来说,马铃薯需要每天12~16h的明亮光照。水分是影响马铃薯生长的重要因素。干旱条件会导致块茎的减少和产量下降。然而,过多的水分也会导致块茎腐烂。使用灌溉系统来确保适量的水分对于最佳生长至关重要。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对不同的生长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种植密度对于马铃薯产量和块茎大小至关重要。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会导致块茎太小,而过低的种植密度则可能浪费土地。通常,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6000~10000株。

二、马铃薯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马铃薯品种选择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产量、品质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的品种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选择品种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以及个人的种植目标。例如,在大通县一般会选择“薯芋14号”和“叶皮青”,其中,薯芋14号是一款杰出的马铃薯品种,以其特早熟、高品质和高产量而闻名。这种品种的块茎形状为椭圆,拥有平滑而完整的表皮。其肉質呈黄白色,质地细腻,营养价值高,风味优良。它特别适合长期储存和各种烹饪方式,如煮食和炒制。薯芋14号最适合在海拔2200~3200m的高寒山区进行种植,能够很好地适应较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这一品种是大通县种植的主要马铃薯品种之一,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和青睐。而叶皮青是一款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马铃薯品种,以其独特的果皮颜色而闻名,果皮通常呈现深紫或青色,而叶皮部分则是青色或浅紫色。这种品种的块茎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腻,几乎无明显纹路,其肉质柔嫩,风味佳。叶皮青的适应性非常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类型,都能够良好适应,特别适合在中海拔到高海拔地区进行栽培。在大通县它被视为最受欢迎的马铃薯品种之一,广受农民的青睐。

2、砌块催芽处理

马铃薯切块催芽处理过程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种薯在种植前完成催芽。在准备阶段应选择健康、成熟、无病害的种薯,大小均匀,重量一般在50~100g,再将大块种薯切成小块,每块保留2~3个芽眼。通常催芽的理想温度为12℃~16℃。温度过低会延长催芽时间,过高则可能导致芽长过早。同时,保持相对湿度在85%~95%。过高的湿度会导致种薯腐烂,而过低则会使芽干枯。在催芽的过程中每天提供2~4h的散射光照,促进芽的均匀生长,种植人员应将种薯应单层平铺在催芽箱或架子上,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便通风。并做好定期检查并翻动种薯,确保芽均匀生长,避免芽偏长。一般情况下催芽过程一般需要4~6周时间。理想的芽长应控制在1~2cm,芽粗壮且颜色翠绿。

3、土壤管理

合理的土壤管理不仅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还直接关系到块茎的质量和产量。通常情况下,马铃薯最适宜在排水良好的轻壤土或砂质壤土中生长。土壤pH值最佳范围是5.5~6.5。对于重质土壤应通过加入有机物质(如堆肥或腐熟的牛粪)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物的比例约为2%~4%。在种植前施用充足的有机肥作为基肥,每公顷施用有机肥20~30t。同时,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水分过多。在干旱条件下,每7~10d灌溉一次,每次灌溉量为30~40mm。通常实施3年或以上的轮作制度,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对于病虫害严重的地块,可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比如使用1.3-烯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处理。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松土,深度约20~30cm,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使用覆盖物料(如稻草或黑色塑料薄膜)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控制杂草,提高土壤温度。

4、田间管理

①种植密度

适当的植密度有助于植株获取足够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合理的间距可以促进根系更好地扩展和吸收养分。通常建议的种植密度是每公顷种植25000~35000株。常见的行距为75~90cm,株距则在30~40cm之间。较宽的行距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适当增加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过密会导致块茎小,影响品质。根据具体的栽培目的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密度。例如,为了获取大块茎,可以适当降低植密度。

②施肥技术

马铃薯的栽种施肥技术是确保高产和优质收成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施肥策略可以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促进健康生长并提高产量。马铃薯需均衡供给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同时,根据土壤肥力和马铃薯品种的特性调整施肥量。在种植前施用基肥,基肥主要由有机肥(如腐熟的牛粪或堆肥)组成,每公顷施用有机肥20~30t。在苗期追肥时,多以氮肥为主,每公顷施用氮肥约40~60kg。在块茎膨大期时以钾肥为主,每公顷施用钾肥约90~120kg。在具体的施肥过程中应注重N~PK的配比,通常配比比例为15∶15∶15,每公顷施用复合肥料300~400kg。在施肥中需要注重肥料应施在距地表20~30cm的深度,以促进根系吸收。种植人员需要重视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降低抗病能力,同时还需定期进行土壤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施肥方案。

③灌溉技术

水分是马铃薯块茎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适当的灌溉可以减少水分胁迫,提高产量和品质。出苗后应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发展。其中块茎膨大期马铃薯生长周期中最关键的灌溉时期,水分需求最高。整个生长季节,总灌溉量应控制在500~600mm。根据土壤类型和天气条件,每次灌溉量一般在25~30mm之间。在干旱天气和轻壤土中,灌溉频率更高;在湿润气候和重土壤中,频率相对较低。在生长旺盛期,每7~10d灌溉一次。同时应确保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田间水分过剩,导致块茎腐烂。现阶段比较常见的灌溉技术为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

其中滴灌技术主要通过在作物行间或植物根部附近安装滴头或微管来直接向植物根系提供水分和营养。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高效节水和精确控制水肥供给。滴灌系统能够将水和肥料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显著减少了由于蒸发、跑冒滴漏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此外,滴灌还有助于减少杂草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它仅在植物根部区域提供水分,使得田间其他部分保持相对干燥。然而,滴灌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且对水质有一定要求,以防滴头或微管被杂质堵塞。

而喷灌技术则通过喷头系统将水分均匀喷洒到作物上,类似于自然降雨的方式。喷灌技术适用于各种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农田,特别是那些需要均匀灌溉的大面积作物。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覆盖较大的灌溉区域,并且安装成本相对较低。喷灌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水压和喷头的角度,以适应不同作物和地形的需求。然而,喷灌的水分利用效率通常低于滴灌,因为水分在通过空气到达植物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蒸发损失。此外,不当的喷灌操作可能增加作物叶面湿度,从而提高某些病害的风险。

④收获储藏技术

马铃薯的栽种收获技术是确保高质量产出的关键部分,涉及正确的收获时机、方法以及后续处理。马铃薯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地上部分的叶片开始枯萎和变黄,块茎皮肤变硬。一般在植株完全枯萎后2~3周收获,此时块茎达到最大尺寸,皮肤硬化,利于储存。在具体收获中可使用马铃薯收获机,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在小面积种植或地形复杂的地区,使用手工收获。需小心避免损伤块茎。

收获后的马铃薯应在阴凉通风处晾晒几小时到一天,使土壤干燥,便于清洁。同时去除附着的泥土,但避免用水清洗,以防引起腐烂。马铃薯理想的储存温度为4℃~7℃,过高温度会引起块茎发芽,过低则会导致块茎冻害。保持相对湿度在85%~90%,以防止块茎干缩。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防止腐烂和病害的发生。马铃薯在存放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块茎变绿产生有毒的龙葵素。

在整个马铃薯的收获和储存过程中应避免对块茎的损伤,因为伤口容易成为病菌和害虫的侵入点。同时将损伤或病变的块茎与健康块茎分开存储,避免病害的蔓延。

三、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

1、马铃薯早疫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早疫病在叶片上最先表现为小的水渍状斑点,随后迅速发展成暗棕色至黑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常有黄色晕圈。在湿润条件下,病斑边缘会出现淡黄色菌丝体。茎部感染出现黑色或深褐色的坏死性病斑,严重时导致整个茎秆枯死。块茎感染后,在表皮下形成褐色或黑色的干腐病斑,有时伴有渗液。

早疫病在温暖(15℃~25℃)且湿润的环境中易发生和蔓延,特别是在连续降雨或高湿度的条件下。该病害主要通过孢子风传或雨水溅射传播,也可通过感染的种薯或土壤中的病原菌残体传播。另外,在土壤酸性较高、排水不良的田间,以及连作或种植密度过大的区域,早疫病发生的风险更高。

②防治措施

针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措施为以下几点: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对早疫病有一定抗性的马铃薯品种。二是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保持土壤透气性和排水性;避免过度施用氮肥,以减少病害严重程度。三是化學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杀菌剂,如三唑酮(使用浓度0.2%~0.3%),甲基托布津(使用浓度为1000倍液),按标签指导使用,并适时轮换药剂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喷药时应充分覆盖植株的上下表面,一般每隔7~10天喷施一次,根据气候条件和病情发展调整。四是预测和监测。利用气象数据和病害预警系统进行病情监测,根据预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2、马铃薯晚疫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门下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这种病害曾导致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马铃薯晚疫病最初在叶片上形成小水渍状斑点,迅速发展为不规则形的褐色或黑色坏死斑。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下表面可见白色霉层。茎秆上同样出现深褐色至黑色的病斑,可能导致茎秆迅速枯萎。块茎表皮下形成褐色腐烂区,可深入块茎内部,使块茎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在湿润和较低温度(12℃~18℃)条件下易发生和传播。连续的雨天和高湿度是其流行的主要条件。另外,病原体通过孢子风传和雨水传播,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②防治措施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为以下几点:一是抗病品种。种植具有抗晚疫病特性的马铃薯品种。二是田间管理。改善排水和通风条件,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源。三是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前使用预防性杀菌剂,如金霉素(使用浓度1000倍液)或百菌清(使用浓度为0.5%)。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使用具有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如甲基硫菌灵(使用浓度为500~800倍液)或丙环唑(使用浓度为0.1%),每7~10天喷施一次,根据天气条件和病情发展调整。

3、马铃薯黑胫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土传性病害,由真菌引起。黑胫病最初在马铃薯块茎和茎秆的基部形成暗褐色至黑色的干烂斑,随后发展为坚硬的病斑,常被称为“黑胫”或“干腐病斑”。病斑往往导致块茎畸形或减少数量。当叶片出现枯萎症状,茎秆基部出现干烂,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黑胫病在温暖(15℃~25℃)且湿润的环境中发展迅速。过湿的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该病原体主要通过土壤和感染的种薯传播。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即使在未种植马铃薯的情况下也能维持其数量。

②防治措施

针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措施为以下几点:一是种植健康种薯。使用无病的种薯是预防黑胫病的第一步。应选择通过检疫的种薯,并在种植前进行消毒处理。二是田间管理。保证良好的田间排水,避免土壤过湿;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以提高通风;进行作物轮作,特别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三是化学防治。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如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0.3%~0.5%)浸泡种薯。使用50%的甲基托布津颗粒剂(每公顷使用量1.5~2.0kg)对土壤进行处理,有效降低病原菌的密度。生长季节中,可适当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如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500~800倍液)。

综上所述,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对于保证高产、高质量的马铃薯产出尤为重要。通过精心选择适合的品种、实施合理的田间管理、采取适宜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以及有效监测和控制病虫害,可以显著提升马铃薯的生长条件和产量。此外,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手段,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减少病虫害的影响。持续的学习和实践,结合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将有助于提升马铃薯种植的整体水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块茎种薯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有功劳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胖胖的马铃薯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