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琳媛 冯雨茜 邱璎珞 李坤哲
摘 要:本文基于天津市国家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用GIS空间分布、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非遗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结果显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于市内六区、旅游项目开发存在门类开发程度差别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感不强等问题,为此设计了最受游客偏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半成品的特色旅游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馆等发展路径,以期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打卡式”游客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文学类、传统工艺类、传统仪式类、传统节日类等遗产。正是其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非遗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新动力[1]。旅游作为大众生活方式,为非遗提供了实践及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与活力[2]。非遗旅游的推广和宣传,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非遗项目还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产品[3]。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一个工程、七大体系”,着重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考察时,也指出了天津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提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天津作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截止2023年12月,其国家级市级非遗产名录共计406项。天津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于2024年1月公布了首批56家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覆盖全市16个区。
鉴于此,本文结合天津市非遗发展现状,通过了解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偏好,规划天津市非遗旅游特色路线,创新非遗旅游产品,实现非遗旅游产品在快节奏旅游热中价值的对大化。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源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天津市行政界线数据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本文借助ArcGIS10.8平台,构建了天津非遗空间分布数据库并进行非遗资源的空间分析;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获取游客偏好数据;并结合实地走访,听取景区建议,致力于合理开发非遗项目。
三、天津非遗空间分布特征
GIS空间分析显示,天津非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和远郊六区比较分散。从类型分布来看,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类型结构分布不平衡,以传统技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及传统为主,三者数量多,占比高达62%,类型开发程度不均(图1)。
四、天津非遗景区游客体验偏好
天津非遗景区对游客有显著吸引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问卷调查显示,50.26%的游客体验过非遗旅游,93.12%愿意体验。游客在决定是否参与非遗旅游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参与体验性和艺术观赏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42%的游客接受1000元以下的消费水平,77.3%愿意购买非遗纪念品合理的价格是影响游客选择非遗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多数游客对于非遗旅游的消费水平有限,因此,非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定价需要更加亲民和合理。在旅游体验中75.1%的游客希望亲身体验非遗,51.2%希望与传承人互动,游客偏好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的形式,他们希望能够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或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体验。游客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天津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如泥人、杨柳青年画、相声和皮影戏。
五、基于“打卡式”游客视角的天津非遗旅游产品发展路径
(一)创新旅游产品形态。非遗旅游产品创新在深度挖掘非遗资源的基础上,还需创新旅游产品形态,为游客提供多种接触非遗的途径。例如,设计非遗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親身感受不同非遗技艺的魅力;推出非遗主题酒店,将非遗元素融入酒店设计和服务中,便于游客随时了解非遗文化;将科技赋能非遗,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以新姿态吸引新时代旅游者。
(二)开发具有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游客最为感兴趣的非遗旅游项目为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泥人张和相声。我们便以这四个非遗旅游项目所在地为设计点,设计了一条非遗旅游特色线路,将其串连,让游客能更加顺利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游玩更多心仪的景点。另外,我们还根据不同景点的非遗文化特色,在每个目的地都设计了独特的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景点的同时,能够了解非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打造非遗主题活动。在旅游过程中设计非遗主题活动,如非遗文化节、非遗技艺展示、非遗音乐舞蹈表演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表现和传播中。
(四)建设非遗旅游体验馆。在天津市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和发展趋势,增强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记忆点,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六、结论
天津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为天津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旅游也为非遗的长久传承、不断创新创造了条件与路径,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天津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天津市非遗旅游现存的问题,并为之提出了发展路径,为天津非遗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Petronela, 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conomy.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6, 39, 731-736.
[2]李广春.期待“非遗+旅游”释放更多精彩.光明日报, 2023-03-03(11).
[3]林青.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20-27.
资助项目: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于“打卡式”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231006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