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因何而转危为安?

2024-04-24 16:56王兮之
绿色中国·B 2024年2期
关键词:常书鸿防沙风沙

王兮之

世上,还真有无巧不成书的“巧”事,有的似是很难解释个中之“巧”。下面所讲的常书鸿、常沙娜、樊锦诗、屈建军的故事,竟就有如此多“巧”连着“巧”——

冥冥之中,有此不幸中的万幸,也许真是上天有眼,护佑我华夏文化瑰宝。莫高窟先巧遇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后又巧遇了“大漠游侠”屈建军。更巧的是,似天意令“钟情”防沙治沙新闻的记者让这两位“相聚”于这篇报道中。

今年,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记者自当写一写这位“治沙”先驱——似从未有人这么称呼过,以深切缅怀这位为保护莫高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话说两三年前,很少看电视的我,偶尔打开电视机,《谢谢了,我的家》正在播出。恰好看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在回忆乃父常书鸿的故事。而我又恰好在写防治莫高窟流沙而闻名的屈建军的故事。这两位因“沙”而交集,又因“沙”而走入记者“笔”下。

缘!缘为上,因“书”而巧遇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几乎无人不晓。

一边看着《谢谢了,我的家》,一边忆及2015年10月的一天。那天,记者为赶行程,一大早就来到莫高窟。时间有点早,还没有开放,经反复解释,工作人员同意让记者入窟参观。由此,才得以一睹仰慕已久的瑰宝的神采。

见到古代艺术珍品,自然是满怀欢喜。只是在欣赏过程中,心却在隐隐作痛。那些壁画雕塑被毁的陈迹清晰可见,那些被风沙侵袭的旧痕依稀可辨,这都无不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参观者。

这一文化遗产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科技、医药、生态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珍贵史料。其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西夏、元等10多个朝代持续不断的兴建,成为当今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藝术最精美的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莫高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晚清、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已。搬得动的经卷、佛像等宝藏几乎都被英、法、俄、日等国的“盗贼”悉数偷去,还有一些宝藏又被官僚文人窃为己有。连壁画也剥下盗走了不少,剥不动的竟用胶带粘下来带走。

幸之又幸的是,一次偶然机会,常书鸿巧遇了“莫高窟”。常沙娜介绍说,她父亲在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见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方知祖国遗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1936年,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国。1943年,几经周折才抵达期盼已久的莫高窟。此后,他历经种种磨难,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把这座艺术宝库余下的瑰宝保护下来。

记者徒步来到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上,有一片简朴高洁、庄严肃穆的公墓,那里葬有10多位生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文物工作者,在此永远守望着莫高窟。“常书鸿同志之墓”瞭望正对面的“九层楼”,墓前地面上镶嵌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小名碑格外耀眼。

沙!沙为媒,因“沙”而交集

时已至此,洞窟里的壁画艺术珍品虽不再遭人为破坏,但地处戈壁荒滩中的洞窟却继续深受风沙的侵袭。常沙娜说,当时常常见到流沙不断地从窟顶往下冲。眼看着石窟就这样一层一层被掩埋,她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阻止沙子流下来。据有关资料介绍,常书鸿一到莫高窟便组织力量清沙,清理掉一点就少一点。雇来的员工没有经验,又不习惯戈壁滩的生活,很多人托辞返乡探亲便一去不回。为了鼓舞士气,自己带头和民工一起劳动,自制“拉沙排”,把洞内积沙拉到水渠边,然后再提闸放水把沙子冲走。常书鸿在手稿中写道:“我计算了一下,至少有上百个洞窟已被流沙掩埋。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异常艰苦,但大家工作情绪都很高涨。我们雇了一些民工,加上我们自己,在洞窟外面修建了一条2米高、2000米长的围墙,把下层洞窟的积沙推到了0.5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此外,还要修补颓圮不堪的甬道、栈桥和修路、植树,这些工作我们整整大干了10个多月。”

流沙治理起来很难,自然是耗工耗资耗神。常书鸿希望这2公里长的土墙能把492个石窟,连同上、中、下寺都保护起来。然而,这种保护方式治标不治本,短期内还有点效,时间一长又回到之前了。有没有更好的法子?他想到了树,于是又带领大家植树,至今还留有他们当年栽下的大树。就孤陋寡闻的记者所知,常书鸿应该称得上是用树“治沙”的先驱(是不是第一人?有待考证)。在沙漠干旱地区,即使有树也非一劳永逸,关键是要彻底解决来沙的源头。

幸之又幸的是,后来,莫高窟遇上了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屈建军。

有“大漠游侠”之称的屈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年的情形还是十分感慨。莫高窟的风沙危害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出现了。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莫高窟下面的大部分已被沙子掩埋。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后,就把清沙防沙列为保护石窟的重点工作。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工作规划草案》时,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有关项目。先后在窟顶实施了多种防沙治沙工程,只是未能找到根治沙害的有效办法。

时间来到1989年,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深感沙害到了不得不根治的地步。考虑研究院的力量实在是无法解决,便力邀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来支持。

12月,屈建军和他的老师凌裕泉领命来到莫高窟。只见风一刮,窟顶上的沙子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心想如果照此下去,真的是要不了多久,莫高窟很有可能被埋掉。他们听了樊锦诗等人的介绍,知道莫高窟在60年代搞过防沙沟、防沙墙、崖面防沙栅栏等。限于当时的条件及技术,没有可能化解风沙的巨大威胁。

1990年,凌裕泉调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去防治公路沙害了,屈建军便留在莫高窟继续深入研究。他回忆起那年秋天,就治沙的事前往拜访常书鸿。老先生谈起风沙危害的严重性,说多年治理一直效果不大,自己的心情十分沉重,寄希望年轻人能想方设法把沙治住。当时正值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老先生为鼓励屈建军,特意赠给他自己亲笔签名的会议首日封。

吹!吹为奇,因“象”而治理

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屈建军苦思冥想,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只有摸清风沙运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才可能找到应对之策。

项目启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当大风沙天气,窟顶上常常能见到屈建军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在观察时,留意到一团干枯的沙拐枣旁竟出现了三条积沙带,说明此地不止一个风向,起码是有三个风向。受此启发,屈建军扩大考察范围,发现三个植物堆积体恰好对应着当地金字塔形沙丘的三个面。

后来,屈建军的研究团队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提出了金字塔形沙丘形成机制的原理。戈壁风沙流的特征,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流沙走向,而是随高度提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就像是一个“象鼻子”。其风沙运动规律是:输沙量随高度增加不再简单服从指数或对数关系递减,其极值出现的高度会随风速的增大而上移。屈建军把它形象地总结为“象鼻子效应”。这一发现为莫高窟顶上的防沙治沙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现风沙运动规律特征,就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切断或削弱来自鸣沙山的沙源。要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必須采用以阻为主,阻、固、输、导相结合的防沙原则。根据观测和试验的结果,屈建军提出在窟顶建立阻沙区、固沙区和输沙区,构建一个“六带一体”的防护体系。

阻沙区就设在鸣沙山流沙前缘,由高立式栅栏构成,使来自主害风方向的风力减弱,使携带的沙粒沉降堆积,也就切断或削弱了沙源,有效减缓沙丘往洞窟方向移动。

固沙区在阻沙区下风向的平沙戈壁上,通过半隐蔽式麦草方格沙障带和无灌溉条件下的人工固沙植物带,使沙子就地固定下来不再起沙。

把沙砾质戈壁设为输沙区,保持已固定的原生砾质戈壁为“空白区”,还要有意识加强人造砾质戈壁,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偏东风对窟顶沙子反向搬运回鸣沙山。

通过构建“六带一体”综合防护体系,吹向莫高窟的沙子减少了95%左右,基本上治住了莫高窟的沙害,完成了几代人的厚望重托。这一“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故事讲到此,读者是否得出了“莫高窟,因何而转危为安”的答案?

常书鸿:中国现当代油画家、敦煌学家、艺术理论家,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兰州艺术学院院长、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文物局顾问、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壁画临摹作品有《鹿王本生(257窟)》等,油画作品有《莫高窟下寺外滑冰》等,发表文章有《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等,出版《敦煌彩塑》、回忆录《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等。

常沙娜: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艺术教育家、设计家,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论著有《敦煌藻井图案》等,设计作品有人民大会堂外立面建筑装饰设计等,参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等设计。

屈建军: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甘肃省风沙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合著8部,在《中国科学》《Gondwana Research》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6篇,发明专利150项(第一发明人5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四)等11个奖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获“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出版《敦煌石窟》等10多部专著,发表《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等50多篇论文,参与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等。

猜你喜欢
常书鸿防沙风沙
油画《九层楼修建》
敦煌,一生的“情人”,一生的守护
——常书鸿与敦煌的不了情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 续写敦煌精神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守护敦煌大漠的痴魂 常书鸿故居寻迹二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