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伟,彭慧洁,李雅璠,周洪涛*
包容共创视角下创意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张丁伟1,彭慧洁2,李雅璠1,周洪涛1*
(1.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2.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基于包容共创理念,探索创意城市家具设计介入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提升城市空间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解决居民在公共空间休息娱乐时“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或“坐不出情趣”等现实问题。阐释微创新、包容共创与城市家具的内涵及关系,结合社区更新原则和包容共创设计提出创意城市家具共创设计策略。通过上海市奉浦街道家具设计案例研究及相关设计实践案例来印证其效用,并探讨创意城市家具在社区更新过程中的作用与研究路径。城市家具创新设计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可以从情感疗愈、协同共创、模块组合、商业赋能、地域适应和智慧交互等设计方向,对创意城市家具设计路径进行探索实践。城市家具设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需设计的包容共创发展模式,才能引导城市家具的人性化设计及城市空间治理,真正地从人民共建走向人民共享,提高城市家具的包容性、交互性、娱乐性和可持续性,达成具有关怀温度的参与型城市发展范式。
包容共创;微创新;城市家具;赋能空间
城市空间建设逐渐从空间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微创新转型,契合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共建共享的创新社会治理格局的需求[1]。2015年《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2]中目标11要求“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城市创新、微更新成为精细化城市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3],成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从创意城市家具入手,利用微创新理论和包容共创设计探索城市家具与城市空间的关系,通过城市家具的设计创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弹性与可持续性,使城市更有创新活力。
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弱,城市空间存量微创、优化模式优势显著。微创新理论是在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小规模、点对点、针灸渐进式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4]。在仇保兴的“重建微循环”理论,以及后来其他学者关于城市微更新理论中,微创新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更新过程中地域文化、空间环境、社会活动与人的需求关系。微创新实践具有点对点针灸式、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强调上下结合、多元参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更新方式。
创意城市家具设计的包容性是指全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在社区方便地生活,关注所有人需求的差异性和共性,实现不同年龄和生活状态的多群体共同使用。其除了保障市民出行休息的无障碍,更要满足多层次的居民生活需求,从生活方便到社会交往和情感诉求的自我实现,构建宜居城市[5]。共创强调个人或集体通过多元协作产生互动参与的过程,通过知识共享产生创新,打破陈规、推陈出新从而创造新价值的系列过程[6]。创意城市家具共创设计是设计师参与用户需求的设计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创意城市家具的公众参与、协同共创和多元共享的设计活动。包容共创设计与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主动设计都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等领域。
城市家具(urban furniture)由城市(urban)与家具(furniture)组成,准确表达出城市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为市民提供相关服务的功能属性。城市家具不仅以物质形态与文化元素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而且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与功能构件,始终与社会的环境更新、科技变革、生活变化相融共生[7]。
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关注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改善生活体验,家具设计对城市空间存量的低干预策略有利于提高城市社区空间的可持续性、舒适性和可达性。设计师基于本质思维,鼓励地方政府、居民和设计师通过社会参与联动起来,通过创意家具设计介入空间的策略来实现社区空间的包容性和居民适应性,避免过度的空间和视觉复杂性[8],解决社区空间“功能失效”与居民“需求错位”的问题。
社区微创新、包容共创设计与创意城市家具三者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创意城市家具作为小尺度空间、社区居民参与体验的物质载体,具有社交功能和情感疗愈的作用。微创新既是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同时也为包容共创设计提供实践契机进而赋能城市建设。包容共创设计作为城市家具的设计方法,是多元用户共同参与的设计实践活动,见图1。
图1 微创新策略、创意城市家具与包容共创设计的关联性
创意城市家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出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文价值特征,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市民参与城市空间的共建、共治和共享的愿景,城市家具是影响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9],居民与城市家具的交互体验使其具备情感疗愈的作用。基于微创新视角,通过在城市小尺寸空间内进行家具创新设计来赋能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家具微创新实践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影响。市民作为城市家具的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发性、参与性和能动性[10],让市民参与城市更新和包容共创实践,使设计更加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包容设计是创意城市家具的设计方法之一,所以将协同共创的方法融入家具设计过程中,实现市民与城市家具之间互动体验,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城市创意家具,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以人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本设计原则。社区更新要面向老人、儿童、成人各年龄段居民的生活、娱乐、社交活动需要,以城市空间微创新视角和设计服务来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促进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向全龄层次更新发展。
双向赋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向赋能、包容共创。城市社区更新,既需要政府机构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基层民众共同参与。调动多方利益共同协同参与,从政府到居民再到社会力量,真正实现共建、共享的设计赋能。
功能模块:在坚持社区功能服务多样性的同时尝试标准化服务,多元共治。“将城市社区更新的共性需求进行功能模块化分类梳理”[1],对城市社区不同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功能模块化设计,有利于设计策略的有效实施,达到社区更新的目的。
效益生态:坚持开放共享、包容与共的社会经济收益。城市社区发展是一个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能够保证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多重可持续发展。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经济,赋能社区,达到市民对社区文化经济价值共享的目的。
因地制宜:坚持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充分了解城市社区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现实需求,以及与社区空间的互动关系。基于社区本土特点进行相应的空间优化设计服务,避免同质化建设等问题,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保护地域文化特色。
智慧交互:紧跟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交互创新应用,利用现代智能技术手段,改善社区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普及,提高社区的智能管理服务水平与生活品质。
本课题基于社区更新设计原则与包容共创设计,对城市家具进行共创设计策略研究,应对具体的城市家具设计探索,为未来的城市家具设计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实践价值。
2.2.1 情感疗愈设计
城市家具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休闲娱乐需求,细节上的人性化设计具有社群情感疗愈作用,针对城市心理亚健康居民,城市家具同样具备艺术性、易理解的互动性、公益性与包容性等特点[11]。因此,城市家具设计不仅要符合现有的基础设施规范要求,而且要对户外活动情感需求进行多维度的调研分析,从场地环境、市民身体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考虑,从而营造具有情绪疗愈的社区氛围[12]。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特殊人士的实际需求,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参与创新设计的运用,实现设计对人们的情绪平复、感情寄托的疗愈价值[13]。
通过拓展城市家具使用功能,增加城市家具的趣味性、娱乐性和交互性,设计师将城市座椅设计成具有娱乐功能的跷跷板座椅,其趣味性与亲切感有利于增进用户感情交流。另外,具有一定私密性交流的城市座椅与环境巧妙融合,同样具备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情绪疗愈的作用,见图2。
2.2.2 协同共创设计
城市化进程与基础建设过于重视创意城市家具的使用功能,对创意城市家具与市民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够重视。协同共创设计强调设计师与居民用户多元协作、共同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共享产生创新,打破陈规从而创造新价值。创意城市家具通过协同共创设计,将用户需要、创新设计、使用共享合为一体,满足居民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城市家具创意设计调动各方利益需求,让居民,社区设计师以及企业多元共创共享。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古美杯”城市家具创意设计活动,坚持“城市处处有设计”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设计原则,联合广大市民,专业人才、青年力量、社会资源……协同共创,打造便民繁荣、温馨舒适、有烟火气和时尚感的社区氛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见图3。
2.2.3 模块组合设计
在不同社区空间生活场景中,居民对创意城市家具产生不同的使用需求和情感诉求,将居民不同需求转化为城市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实现城市家具功能集成化,便于灵活调整组装功能部件[14]。这种相同的功能构件因地制宜、因需组装,形成相同构建元素的多元拼装组合设计新范式,避免单一模块化构建形成的趋同性问题。模组设计范式提升了城市家具的设计规范和推广,有利于提高社区家具设施的快速组建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图2 具有交互娱乐、情感疗愈作用的城市座椅
UNIO座椅是一种模块化的座椅系统,可根据空间环境需要创建不同的组合单元座椅。其可提供创建座位配置组合的各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增加单元组件数量进行放大和缩小,形成不同的长短椅或座椅群,实现用相同的单元组件组装出不同样式的座椅。每个座椅都有不同的靠背和一张隐藏着特征的木桌,可以根据现代人的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工作风格设计不同的座位安排,见图4。
图3 上海“古美杯”城市家具设计活动
2.2.4 商业赋能设计
创意城市家具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具有典型的公共属性特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多样性的城市更新探索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城市家具设计在新设计语境下,模块化设计的介入及社区自我管理范式让城市家具的商业模式探索得到了重视。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到社区自筹、自建、自用的商业模式探索,让社区的城市家具设计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与自主性,很好地体现了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服务理念。
UNIO座椅这种模组化的座椅设计方式,可以灵活地根据使用要求,不断变化不同的座位安排。这种可定制性、多变组合形式,具备批量化,规模化的特点,其具有大批量生产的商业经济潜力。灵活的座椅设计范式丰富了城市家具对城市空间优化的商业模式探索,拓宽了城市家具的商业赋能城市空间建设能力。
2.2.5 地域适应设计
城市家具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地域政治的综合反映。既要满足居民对城市家具的基本功能需求,更要符合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属性[15]。地域文化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能够很好地被感知。比如,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好,也会更加的放松,这样的体验是特定场景传递出来的文化价值使然。因此,城市家具要进行特色的设计,人们需要考虑地域文化这个抽象的因素,在材质、造型、色彩和文化上下工夫[16]。进行系统化设计,实现城市家具的个性与地域共性的统一。如苏州的公交站与座椅设计,融合江南地域文化的基因要素,形成苏州独特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见图5。
图5 典型江南元素的苏州公交站与座椅
2.2.6 智慧交互设计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现代设计创新的重要资源和设计工具,智能化为创意城市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17],可重新解读智能城市家具的设计服务策略。智能化技术可以更好地让使用者产生互动式体验,产生新的情感交互价值,增添生活场景的趣味,智慧生活的需求得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成熟。
上海黄浦区复兴中路上的“追梦园”绿地的智慧家具,引入了智慧家居的概念,设计了两组智能座椅和一组智能垃圾桶。独特的造型与科技元素,在方便实用的基础上,增设无线充电、雨伞租赁、智能售卖、急救箱等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便利。另外,城市公交站车辆的实时智能显示技术应用,缓解了市民因不知公交车运行轨迹带来的焦虑,改善社区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智能管理服务,展现人文关怀和城市柔性设计,见图6。
图6 城市智能座椅、智能垃圾桶和智能公交站设计
构建15 min社区生活圈是上海为响应“2035总体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上海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要求,团队基于微创新理念的城市家具设计,结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社区更新季项目,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28日,举办“百椅筑梦行动”的设计实践,验证城市家具设计策略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调研发现当地社区群基础设施老旧;社区空间环境不佳,缺乏高质量的空间娱乐设施及许多没有得到利用的边角空间;社区的空间活力衰退,整个社区群的空间参与度很低;城市家具缺乏创新意识和人性化设计。
因此,基于城市家具设计策略,从活动策划、设计师与居民协同参与、商业模式探索等环节,以城市家具设计为触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渐进的步骤开发解决方案,设计过程见图7。城市家具设计(艺术坐式家具、儿童友好型活动设施、公共艺术装置)作为展品被放置在城市街区空间中[18],城市空间变成“社区客厅”,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城市空间中的剩余空间,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互动需求,用设计与艺术助力城市建设,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图7 活动设计过程
3.2.1 协同共创,多元参与
城市家具的地域适应性设计体现在该社区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要用户的现实状况,因此,设计注重社区居民需求,特别是儿童与老人特殊群体对社区空间休息座椅的需求,以儿童创意家具特色为主。项目聚焦城市家具设计的协同共创设计,同济大学、奉浦街道、四叶草堂、奉教院小学联合当地企业多元参与,设计者有专业设计师,也有学生、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等不同群体,向社区居民征集创意方案,以地域性社区空间的尺度来确定座椅数量和座椅设计使用功能,设计师与居民协同共创,形成“参与学习—参与设计—参与建造—参与维护”包容共创设计实践,该范式基于包容设计、交互体验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创新(innovation)、体验(experience)、赋能(empowerment)和参与(involvement)的设计目标。社区提供交互(Interaction)、学习(learning)、社会(Social)和物理(Physical)四种空间,促使市民共同参与相应的学习、设计、建造、维护行为[19]。该设计范式重视人与人、人与家具,以及人与社区环境的交互体验,探讨创意家具在城市街区更新过程中的作用与研究路径,见图8。
图8 四维度包容共创设计范式(图片源于Jochumsen的4种空间模型)
“百椅筑梦行动”以创意座椅主题系列为主,前期举办了“椅靠梦想,预见未来”的椅子创意设计大赛,征集城市街区公共家具创意设计概念作品,可以是天马行空的设计构想也可以是孩子手工DIY的手办模型。团队通过设计赛和社区与学校举办的创意工作坊活动,征集到上千款奇思妙想的街道家具座椅设计效果图。对座椅设计进行分类评选,数字化整理,汇集成册,在社区、学校举办展示、宣讲和展览,见图9。
3.2.2 设计优化与落地
未来,椅子创意设计大赛的设计稿部分椅子将融入奉浦街道的大街小巷、社区商场学校,真正传递椅子的“温度”和设计师的艺术情感。其中,上海久美保洁有限公司的环卫工人徐强的《毛毛虫座椅》,体现一种自然、生态,希望孩子们能够多接触大自然,培养环保理念;奉教院附小的一年级学生邬隽弈画的一幅《FENGPU》座椅,希望可以带给乘坐的人快乐,陈盼的汉堡座椅(见图10)及上海出版印刷的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奚王崎设计的《微笑城市》等100件设计作品,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图9 椅子创意设计大赛设计稿遴选与整理
设计师团队进一步遴选出具有可拓展的典型儿童创意座椅案例,与孩子们共同进行二次的深化设计,将孩子们的创意想法用三维建模的形式进行优化展示。在保持孩子们的率真想法的同时,实现儿童座椅实践操作的可能性设计创作。将儿童、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小哥等各类人群的艺术梦想从二维图画转变为三维的社区公共艺术品,见图11。
基于社区应用场景,由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公益机构多方参与合作,专业的设计师对获奖的优秀创意作品进行征集分类、评比、定制和展览。从椅子的创意来源而言,有孩子作为社区小小规划师参与社区花园营建而创作的椅子;有学生通过对城市和生活的理解、思考而绘制的作品;有不同年龄的市民在参与公共艺术过程中萌发的创意;有城市服务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勾勒的温暖座椅。学生胡佑骐因为自己属马,所以画了小木马,“马”还有马到成功之意。小木马变成实物在公园展出后,她第一时间就坐上去体验。外卖小哥付家楠讲述他自己来上海做快递、外卖员有十年了,之前参加比较多的是交通安全方面的培训、活动,第一次参加艺术设计活动,很受启发。第一期“快乐上学路”实现了艺术家们的部分作品,设计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前所未有,项目迫切需要让更多的创意家具落地,打造具有活力的包容性创意社区。
图10 设计作品
图11 二维转为三维的社区公共艺术品
3.2.3 创意座椅社区漂流活动
在百椅展览结束后,进而对优秀的创意座椅家具作品进行后续的资助活动,优秀创意座椅社区漂流活动。挑选出8组代表性的创意座椅进入韩村路漂流展出,新增配套墙绘内容,增强儿童梦想的画面代入感,沉浸式体验儿童时代的奇幻现实,使座椅情景化,社区街道变身座椅乐园(见图12),凸显城市家具的以景生情和情感疗愈设计的作用。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作品旁边的二维码来进一步了解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和愿景,同时,主办方通过网络众筹的商业赋能设计方式,继续遴选出其他合适的创意家具设计作品,陆续植入不同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家具设计路径。
包容共创设计更加关注和解决社区弱势群体需求,而非单纯的用智能技术手段来整合资源建设社区,强调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市场等多维创新来保障城市街区家具设计的创新驱动发展与实践过程的参与性[20],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设计成果共享的新型城市形态。
以居民需求视角看社区空间更新,激发居民主动参与创新,人本需求得到了尊重。在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儿童创意设计注入社区微创新,对城市街区空间的赋能、重塑是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策略。整个设计实践是城市家具设计范式的一次探索、一种社区生活方式的体验。相比前期策划、中期活动和后期漂流各种实践形式,更重要的是背后设计师、居民和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与尊重,强化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12 韩村路创意座椅漂流方案
图13 创意座椅社区漂流展
创意城市家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疗愈、商业赋能、协同共创设计策略赋能城市空间,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设计,有效地解决城市家具功能失效和需求错位等问题,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文化魅力。本文基于社区居民对空间家具座椅的切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需设计的包容创新与协同共创,通过社区更新原则和包容共创设计提出城市家具设计策略,并以上海百椅展创新设计案例,探索验证城市街区家具包容共创设计策略。城市家具创意设计赋能城市空间,激发市民对城市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促进居民之间互动交流,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从而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城市社区空间的包容性、交互性、娱乐性、可持续性功能扩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1] 宋若尘. 当代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SONG R C. Research on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Micro-Renewal in Old Urban Communities[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2] 刘月, 赵文武, 张骁. 助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落实——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会议简述[J]. 生态学报, 2016, 36(12): 3843-3846. LIU Y, ZHAO W W, ZHANG X. Contribu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Snapshot of the Seco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12): 3843-3846.
[3] 华廷, 赵文武. 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 开启未来十年的行动和成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介评[J]. 生态学报, 2019, 39(20): 7788-7791. HUA T, ZHAO W W. Accelerating Progres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ctions and Achievements to Kick-Start the Next Decade - Review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20): 7788-7791.
[4] 张启菊, 刘松. 城市历史风貌区景观更新保护研究——以南京市西白菜园路为例[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21, 37(2): 66-70. ZHANG Q J, LIU S. Study on 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in Urban Historic Area: Taking Xibaicaiyuan Road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1, 37(2): 66-70.
[5] 吴岩, 戴志中. 基于群体多样性的住区公共服务空间适老化调查研究[J]. 建筑学报, 2014(5): 60-64. WU Y, DAI Z Z. A Population-Diversity-Oriented Surve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Urban Community for the Aged[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4(5): 60-64.
[6] RANJAN K R, READ S. Value Co-Cre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 44(3): 290-315.
[7] 鲍诗度, 王淮梁, 孙明华, 等. 城市家具系统化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8-17. BAO S D, WANG H L, SUN M H, et al. Systematic Design of Urban Furniture[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21:8-17.
[8] 安永飞, 李煜. 人性化设计在家具中的应用与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9, 48(10): 31-32. AN Y F, LI Y.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Humanized Design in Furniture[J]. 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19, 48(10): 31-32.
[9] 马云鹏. 浅谈城市家具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18): 90-91. MA Y P.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Urban Furniture Design in Public Space[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21(18): 90-91.
[10] 孙嘉金, 李莉萍. 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式社区微更新研究[J]. 城市建筑, 2020, 17(27): 43-45. SUN J J, LI L P. Research on the Bottom-up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Micro Community Renewal[J].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020, 17(27): 43-45.
[11] 高坦昊, 张小彤, 周洪涛. 基于艺术疗愈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5): 10-15. GAO T H, ZHANG X T, ZHOU H T. Research on Urban Furniture Based on Art Healing[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1(5): 10-15.
[12] 胡玲玲. 多维与包容:老龄背景下城市老旧社区户外环境无障碍设施配置与适老化设计研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 29(7): 154-156. HU L L. Multidimensionality and Inclusion: A Study on Barrier-Free Facility Configuration and Aging-Adapted Design of Outdoor Environments in Older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ging[J]. Urban Architecture Space, 2022, 29(7): 154-156.
[13] 李志国. 城市家具设计的现状分析[J]. 陕西林业科技, 2007(1): 79-81. LI Z G.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Furniture Design[J].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1): 79- 81.
[14] 高鸣宇, 章彰, 安大地. 基于微更新理念的城市家具共创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S1): 195-201.GAO M Y, ZHANG Z, AN D D. Research on Co-creation Design of Urban Furnitu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icro-Renewal[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S1): 195-201.
[15] 詹华山. 微更新理念下的共享城市家具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4): 321-328. ZHAN H S. Design of Shared Urban Furniture under the Concept of Micro-Renewal[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321-328.
[16] 范蓓. 城市家具设计现状及教学思路[J]. 艺海, 2017(11): 149-150. FAN B.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Furniture Design and Teaching Ideas[J]. Yihai, 2017(11): 149-150.
[17] 杨雅茜, 袁川川, 江牧. 大数据与智能化环境下的可持续设计趋势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4): 16-20. YANG Y Q, YUAN C C, JIANG M. Trend of Sustainable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and Intelligent Environmen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4): 16-20.
[18] 井渌, 赵晨雪.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3): 166-169. JING L, ZHAO C X. Research on Outside Environment Design of Kindergartens that Able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n Social Quality[J]. Journal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7(3): 166-169.
[19] 刘筱舒, 何镜堂, 冒亚龙, 等. “四空间模型” 视角下图书馆创新设计理念与策略[J]. 南方建筑, 2022(12): 55-63. LIU X S, HE J T, MAO Y L, et al. Innovative Desig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of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Space Model"[J]. South Architecture, 2022(12): 55-63.
[20] 刘志阳, 陆亮亮. 包容性数字城市: 内涵界定与全球比较[J].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2, 3(1): 18-29. LIU Z Y, LU L L. Inclusive Digital City: Definition and Global Comparisons[J]. Global Cities Research, 2022, 3(1): 18-29.
Creative Urban Furnitur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Co-creation
ZHANG Dingwei1, PENG Huijie2, LI Yafan1, ZHOU Hongtao1*
(1.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creative urban furniture design intervention in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co-cre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inclusiveness and diversity of urban space and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such as "no place to sit", "unable to sit", "unwilling to sit" or "no interest in sitting" etc. of the residents resting and entertaining in the public space.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innovation, inclusive co-creation and urban furniture were expounded, and a creative urban furniture co-creation design strategy was proposed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ty renewal and inclusive co-creation desig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furniture design in Fengpu Street, Shanghai and other related design practice ca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was verified, and the role and research path of creative urban furni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renewal were explored.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urban furniture optimized urban space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which could b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from the design directions of emotional healing, collaborative co-creation, modular combination, commercial empowerment,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on the design path of creative urban furniture. Urban furniture design adheres to the inclusive co-cre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people-oriented", localized and demand-driven design, in order to guide the humanized design of urban furniture and urban space governance from people building to people sharing, to improve the inclusiveness, interactivity, entertai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furniture, and to achieve a caring and warm-hearted participatory urban development paradigm.
inclusive co-creation; micro-innovation; urban furniture; empowering space
TB472
A
1001-3563(2024)08-0150-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8.017
2023-12-2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2023LMJX-1);同济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项目(2023020032)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