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融媒体中心:施克聪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通讯设备不断创新,现阶段世界已经步入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出圈”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短视频具有传播能力、覆盖层面广等优势,融媒体新闻记者需要积极借助短视频传播形式对工作进行提质增效。本文分析了当前短视频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需重塑记者职业角色,深挖短视频应用价值,提高新闻质量,强化自身复合能力,以此来突破新时期记者面临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爆火,实现了新媒体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在重塑新闻发展格局的同时也为新闻记者带来认知理念上的困惑。随着主流媒体权威地位的跌落,记者从承载宣传责任的舆论引导者跌落为数字时代的“新闻民工”,高压的工作状态以及全新的业务要求都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媒体的发展滋生层出不穷的假新闻、新闻勒索等事例,导致了记者的公信力遭受质疑。记者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作品质量和行业发展,但在短视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记者的身份跌落,并处于高压环境下,导致大量记者产生“角色困惑”,进而影响了记者对职业的忠诚度,这成为了制约新闻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短视频具有时长短、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形式丰富的优势。一方面,短视频的播放设备、播报时间不受限制,受众在工作生活之余与出行期间,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观看短视频,符合大众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与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短视频题材、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任何年龄段、教育背景、性别的受众,都能找到所需要的短视频。现阶段,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兴趣喜好发生了变化,新闻记者对一部分受众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这些受众不再依靠记者了解外部信息与解读新闻事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记者采访内容单一化、新闻报道方式单一,采访报道时缺乏创新精神,报道风格单一,无法给受众带来新感觉、有创意性的采访方式,这种现象极易引起大众的审美疲劳。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受众不再被动接收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内容生产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满足。短视频具备全面参与特性,受众在不具备专业新闻技能的基础上,仍可以记录自身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记录者。相比之下,尽管新闻节目开设互动版块、围绕受众需求确定新闻选题方向、新闻记者在线采访等措施,受众在新闻节目中的参与程度都无法达到自我制作传播短视频的水平。
舆论引导是媒体记者的使命与任务,记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交互性、时效性、真实性,这一任务在融媒体时代越发重要。目前,我国已经迈入全新的奋斗征程,迫切需要科学的、积极的、健康的社会舆论来提升凝聚力。短视频“出圈”在带来创新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短期利益市场的形成严重影响了媒体市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直接损害了民众利益与社会稳定。因此,记者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1]。
在融媒体背景下,受众通过短视频平台接收海量新闻产品,新闻记者对一部分受众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这些受众不再依靠新闻记者了解外部信息与解读新闻事件,这也是新闻行业面临的窘境。对此,记者必须重塑自身职业角色,主动适应时代浪潮,根据广大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更新意识,创新新闻生产方式及内容呈现形态。例如,在新闻选题策划阶段,深入基层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总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优先选择贴近受众生活、具备普遍性与代表性的新闻题材和新闻事件,以此来引起受众情感共鸣,改变自身定位,从新闻生产者调整为新闻服务者。
此外,融媒体具有资源通融特性,新旧媒体机构共享包括新闻素材在内的多种资源,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一些自媒体机构发布真实性存疑、缺乏事实证据的虚假新闻,提高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成本。专业记者经过职业技能训练,有正确和较高的政治站位,具有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源中找到真实可靠的信源,站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角度深入挖掘信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内容制作。新闻记者需要以坚守真实性作为新闻原则,培养自身新闻感知能力,出现新闻事件后,抽丝剥茧般地采访新闻人物,从多渠道论证新闻素材内容的真实性,确定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真实走向后,再进行新闻采写和发布工作,以此树立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新闻形象[2]。同时,也可选择以揭露其他媒体机构与自媒体发布的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内容,既可以提高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与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还可以充分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挽回虚假新闻误导受众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随着媒介形态与新闻产品数量的持续增多,鲜明的特色是受众选择新闻作品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具备独特风格的新闻节目,更容易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新闻记者要在新闻内容中重点展现个人特色,将自身特色与目标受众群体的审美喜好相互匹配,从而给新闻节目带来更多的流量与关注度。例如,可选择以人文关怀、受众友好作为记者风格的培养方向。人文关怀风格是在镜头拍摄、报道用语以及提问设置上充分考虑受访人与受众的感受,由镜头前口头报道方式取代幕后解说方式,记者通过个性化话语来讲述自身感受,引导受众更加真切、感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有利于营造新闻情景、表达现场气氛,使得受众产生亲切感。受众友好风格则是通过朴素语言来降低受众观看新闻节目的门槛,利用平实语言来讲述新闻事件发生过程,或是与采访对象展开交流对话,代入受众最为关心的视角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通过“接地气”语言来清晰地引出新闻事实,避免因盲目堆砌辞藻、冗余补充信息而影响到受众体验。例如,中央广播电视台于2019年推出《主播说联播》新闻栏目,抛弃常规的“播音腔”,通过亲和话语来探讨社会公众关注的时事热点话题,并利用嵌入图片、网络表情包来突出关键词和强调某种观点,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广大受众认可,一跃成为“爆款”新闻节目[3]。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的爆火固然给新闻记者带来一定困惑,但同时也在记者展开工作期间提供了便利条件,新闻记者可选择深入挖掘短视频在新闻采写流程中的应用价值。第一,新闻包装。相比于短视频,新闻节目需要在固定时间、固定频道发布,新闻时效性略差于短视频,虽然新闻内容深度、广度较佳,但由于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导致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粗略整理后,以短视频形式进行新闻预告,吸引受众观看新闻内容,也给后续的深度化、专题化新闻报道争取宝贵时间。同时,包装信息和新闻内容要保持一致性,避免因预告内容、实际新闻内容缺乏关联性而导致受众对新闻节目形成负面印象[3]。第二,获取新闻素材。新闻记者可以前往现场实地调查访问来获取新闻线索,也可从短视频平台中提炼新闻素材、整理新闻话题,彻底摆脱了时间、空间因素对新闻素材造成的限制。以短视频平台作为全新的新闻线索池,这有利于拓宽新闻选题策划范围、减轻工作负担。从短视频上获取新闻素材时,还将面临真实性存疑、同质化严重两项问题有待解决,新闻记者通过多渠道论证新闻素材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从全新角度解读新闻事件或是深度化新闻报道来解决新闻同质化问题。
在融媒体时代,专业媒体记者更要守住站位。媒体具有重要的宣传功能,是代表党和国家发声的重要机构,在受众的认知内,主流媒体代表着社会公信力,专业记者是媒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媒体的形象,专业记者在内容创作中要保持正确站位,不以追求流量为主要目的,而是传播社会发展现状。新闻记者可选择以提高新闻质量作为巩固新闻节目地位的应对措施,以“内容为王”作为新闻理念,利用内容优势来弥补在渠道方面的不足。第一,创新技术手段。加快新闻采编技术体系的转型发展,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在演播室内搭建与新闻现场环境一致的虚拟现实场景,生动再现新闻事件发展过程,引导受众深度沉浸到新闻情景当中,并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在有限的新闻时长中展现更加丰富的文本内容。第二,创新语态结构。早期新闻文本内容与受众日常用语习惯不符,记者需要通过清新活泼的叙事方式来播报新闻,结合新闻情景,灵活运用网络语言,包括“打卡”等当下时兴的网络词汇,取代原本生冷硬的文风,有利于增强新闻内容对新生代受众群体的吸引力。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面对短视频带来的剧烈冲击,无论选择融入短视频来构建优质媒体矩阵,还是全面提升新闻节目制作水准与短视频抢占受众群体,都对记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严格要求。对此,媒体机构必须倾斜人力物力资源来强化新闻记者的复合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新闻记者团队,以跨媒体传播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素养作为能力提升内容,提升措施如下。第一,跨媒体传播能力。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工作不再局限于电视等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媒体协同合作的正确观念意识,具备一定的跨媒体传播能力,通过诸多渠道来播报新闻,起到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群体规模、提升新闻节目社会影响力的作用。记者需要准确了解不同渠道受众对阅读习惯与兴趣喜好,新闻稿件撰写完毕后,根据受众阅读习惯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贴合目标受众阅读习惯来改善新闻阅读体验。同时,如果以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新闻报道内容,重点收集相同事件、话题的已报道新闻,创新新闻视角或是深挖新闻事件背后故事,避免出现新闻同质化、信息重复问题。第二,技术应用能力。记者应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多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与信息传播技术。以信息采集技术为例,搭建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与信息获取渠道相互对接,根据新闻类型和具体要求来设定多项筛选条件,大数据平台自动从所收集素材信息中提取符合要求、具备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以此来缩短新闻制作周期。也可选择应用到数据挖掘算法,直接从融媒体平台中提取具备极高价值、尚未报道的新闻事件[4]。第三,专业素养。面对短视频“出圈”现象,为全面提高新闻时效性、专业性与趣味性,记者必须自我提升编辑素养、新闻敏锐性、语言表达能力和树立新闻伦理意识,利用优质新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以编辑素养为例,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新闻素材储备,提高思维灵活度,探索出符合受众兴趣喜好的新闻切入点,撰写的新闻稿件简要清通、词简意赅,迎合新生代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
融媒体有着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特征,通过多渠道播报新闻,引导受众转发新闻,并在原有新闻内容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传播,是扩大新闻节目有效传播范围与提高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给新闻节目带来更多“流量”,弥补新闻节目在曝光率、受众群体方面的短板,拉近新闻节目在短视频优势方面的距离,做到新闻节目“出圈”。第一,新闻内容再创作。媒体机构与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展开广泛合作,记者在全新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在原有新闻内容中提取具备较高新闻价值,或是具备吸人眼球性质的新闻事件,压缩新闻时长,以微视频或是专题新闻形式发布在其他平台上,彻底打破单一渠道对新闻传播效果造成的限制。同时,可以授权平台用户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在保证新闻真实性、不会引起负面舆情的基础上,把新闻内容剪辑制作为符合互联网形式的全新内容,以此来获得广大网民喜爱。例如,浙江广播电视民生休闲频道在哔哩哔哩上开设官方账号,与平台方合作打造《bilibili@黄金眼》纪录片栏目,作为我国首款电视民生新闻与哔哩哔哩平台联合开创的纪录片,本身具备足够新鲜性与吸引力,利用非实时、片段串联播出方式,把新闻事件、现场采访、纪录片与搞笑元素融为一体,推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互联网文化融合发展。第二,新闻内容再传播。以KOL、网络视频平台作为二次传播主体,利用本身拥有的庞大流量给新闻节目带来更多受众,实现裂变式、病毒式传播目标。其中,KOL泛指意见关键领袖,具备一定话语权和庞大粉丝规模,分布在新兴媒体各个领域,KOL根据自身偏好、文化水平来选择传播内容[5]。网络视频平台包括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与优酷视频,媒体机构与网络视频平台展开广泛合作,把网络视频平台打造成除去电视台节目外收看新闻节目的主要阵地,受众收看新闻节目时不再受到固定时间的束缚,就可以完整收看节目内容。这不但可以给媒体机构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将起到拓宽节目观看渠道、提供完整观看体验、提高节目知名度等多重效用。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出圈”已成为新闻记者首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但也提供了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出圈”给记者带来的挑战,作为新闻记者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牢记自身肩负的角色使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崭新媒介生态体系当中,贯彻落实重塑记者职业角色、展现个人特色、深挖短视频应用价值、提高新闻质量、强化记者复合能力、新闻内容再创作再传播六项应对措施,稳步提升主流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