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翔
沿着京哈高铁向辽西出发,开始一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此行目的,是为了探寻一个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契丹。
很多人对契丹的了解,大多来自《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或影视作品。相比同时期被我们视为正朔的宋王朝,契丹所建立的辽王朝显得颇为神秘。这个曾经与北宋、西夏三足鼎立的王朝,留给后人的文献并不多,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由于辽王朝从皇帝到百姓多崇信佛教,因此,在今天的辽西地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砖砌佛塔。譬如建于开泰九年(1020年)的义县奉国寺大殿,殿内的泥塑佛像群,使我们得以一窥辽代文明。这些始于辽王朝时期的古老文物,历经了千年,仿佛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在许多人看来,辽宁朝阳市的存在感似乎有点低,名气远不如北京的朝阳区。当地人若是到了南方,说自己是朝阳人,人们都会以为他们是北京人。
这次辽西之旅的第一站,是内蒙古的宁城县。宁城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短暂归属于辽宁省,如今宁城距离辽蒙省界也不过20公里,在传统观念上仍属于广义的辽西。
尽管如今的宁城只是一座小县城,在历史上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显赫地位。从地图上看,宁城处在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西接燕山山脉,北控辽河上游,东邻大凌河流域,战略地位可以说相当重要。元朝在此设大宁路,明初改设大宁卫,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驻地,宁城之名便与其有关。
随着京沈高铁和赤喀高铁的开通,从北京朝阳站出发,仅需两个小时就能抵达宁城,把这里作为寻辽之旅的起点,再合适不过。在今天宁城以西20公里的老哈河岸,依然能寻找到当年辽中京的遗址,途中远远就能看见辽中京大明塔伟岸的身影。
大明塔建成之时,辽王朝是东亚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在辽国的繁荣超过了同时代的北宋和南诏国。契丹人极度崇佛礼佛,甚至佞佛。辽代统治者在接受唐代佛教的同时,也承袭了唐代建佛塔的传统,从皇室到民间都拿出大量财富来修建寺庙和佛塔。作为辽王朝中后期的统治中心,辽中京乃至整个辽西地区也就成为辽塔最为集中的地方。
大明塔是遗址中仅存的三座砖塔之一,高度超过80米,体积更是全国之最,塔基的周长达到惊人的112米,国内其他古塔都无法与其比肩。大明塔的塔身与塔檐下安置有铜镜,是取“佛光普照”之意。这座建筑的浩大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站在塔前,只觉人的渺小。
如果说宁城是属于广义上的辽西地区,那么来到朝阳,就真正进入了辽宁省的地界。在许多人看来,辽宁朝阳市的存在感似乎有点低,名气远不如北京的朝阳区。当地人若是到了南方,说自己是朝阳人,人们都会以为他们是北京人。
我首先来到的是距离酒店不远的大凌河。这条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古称“白狼水”,发源于辽宁与河北的接壤地区,干流横贯辽西,汇入渤海。作为东北最为古老的水系之一,大凌河与老哈河、西拉木伦河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辽文化。
沿着朝阳新华路向西走,很快就来到慕容街南端的朝阳南塔。朝阳市内原有三座古塔,即东塔、南塔、北塔,如今东塔已不存在,仅剩南、北两座塔。其中南塔比北塔略高,原存高度是45米,但当时塔顶已经坍塌,经过上世纪末的修缮才恢复了塔檐和塔刹,如今通高达到56米。正是在这次修缮过程中,人们在塔顶意外发现了一块题记砖,上面刻着建造南塔的年代:辽大康二年,即公元1076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朝阳的南北两塔外形如出一辙,都是方形塔,而非辽西地区主流的八角形塔,反而与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唐代砖塔有些相似。究其原因,或许是北方契丹与中原汉文化融合的结果。朝阳地区的几座佛塔,包括北塔、南塔、云接寺塔、大宝塔和青峰塔在内,都建成了兼具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特征的方形塔。
所有来义县旅行的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八大辽构”之一,同时也是“三大辽代寺院”之一的奉国寺。这里是电影《一代宗师》的取景地。
离开朝阳,往东南方向行驶约80公里,就来到了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锦州。作为辽西走廊的咽喉,锦州城中不乏历史遗迹。
在锦州老城西隅,有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古塔——广济寺塔,将近70米的高度,显得格外气势磅礴,成为锦州城区天际线最耀眼的建筑物。这座塔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供奉三颗佛舍利而建。塔身八个立面的砖雕,均为“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标准制型。
臨近黄昏,霞光为古塔镀上了淡淡金辉。令人惊叹的是,在晚霞余晖的映衬下,天空中出现了成群的乌鸦。乌鸦翻飞盘旋于塔顶,再现了旧锦州八景中“古塔昏鸦”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