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青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荣格
/适用话题/
价值取向、内心世界、自省、真实
/深化认识/
荣格这句话传递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个体从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转向内在自省的重要性。首先,“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这句话指出了那些过于关注外在事物、追逐表面功利的人容易陷入虚幻和欺骗之中。他们一心追逐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外在东西,却忽略了内心的需要和真实的自我。这种追逐外在的做梦状态使个体远离了真实的自我和内在的成长,从而导致人内心的不满和失衡。相比之下,“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这句话强调了个体关注内在自我、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的重要性。通过向内审视,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欲望、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内在的清醒使个体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好用表达/
荣格曾说过:“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这句话不仅耐人寻味,更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或许,我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外寻找,希望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尊重。但是,这种追求往往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茫然,最终可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向内审视,探索自己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或许我们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因此,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走向自己的梦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无法成为伟大的人,我们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特蕾莎修女
/适用话题/
悲悯情怀、善待他人、细微之处
/深化认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伟大不仅存在于宏大的行动中,而且也存在于细微的事情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们却可以传递出伟大的力量。也许只是帮助他人撑一把伞,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温暖他人的心灵,带来希望和勇气。当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时,我们不仅改变了他人的生活,也在无形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好用表达/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悲悯,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如此看来,只有永怀内心的慈悲,方能拥抱成长的光明。所谓修身立德,正是一个以“不忍人之心”为起点,不断放大内心之善,心怀伟大之爱,并将这种悲悯情怀由己达人、推而广之、惠及天下的漫漫征程。诚如特蕾莎修女所言:“我们无法成为伟大的人,我们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
/适用话题/
坚持、积淀、厚积薄发
/深化认识/
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深度”“美丽”,让我们想到“厚积薄发”这个核心词,然后通过观察发现“深度”的前面还有个形容詞“可怕”,说明这个“深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度,而是达到可怕的程度,这样才能形成美丽的水面。一如在地下默默积蓄的泉水,即使为人们所忽视,也一如既往地聚集,因为只有蓄积才可以获得向上喷涌的力量,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好用表达/
厚积,积累的是智慧,是力量,也可以是心中的爱。被称为“才女”的世纪作家冰心,在学生时代是个毫不起眼的姑娘,在众多才貌俱佳的女同学中显得很普通。而她却通过母亲的一句话走出了低谷:“长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丰盛。”母亲还鼓励小冰心多读书。冰心从此便静下心来,默然不争地读着自己的书,积蓄着泉水一般源源不断的智慧,最终得以收获人生的丰硕果实。正如尼采所言“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有了长久的默默积蓄,才有功成名就一刻的灿烂辉煌。
温婉的怜恤来叩门,坚厚的铁门也开放。
——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适用话题/
悲悯情怀、善待他人、细微之处
/深化认识/
《鲁克丽丝受辱记》是莎士比亚根据古罗马传说创作的诗歌。诗中,“温婉的怜恤” 指人的“悲悯之心”,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怜悯、帮助等。这句诗强调了“悲悯情怀”的作用,告诉我们: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帮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慢慢丢掉了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
/好用表达/
悲悯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诗人莎士比亚口中人人皆有的“温婉的怜恤”。我们如果将它时时抱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悲悯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当“温婉的怜恤来叩门,坚厚的铁门也开放”。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张华《励志诗》
/适用话题/
积累、循序渐进、胸襟、谦虚好学
/深化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山不拒绝每一粒微尘,日积月累,故能成就其巍峨;河川欣然接纳每一滴水珠,天长日久,故能成就其奔腾之势。其寓意是:欲成大事者,小事也要做好,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因小而不为。只有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才能成事,才能达成自己所愿。
/好用表达/
观古今名家,无不是善学者;无不是有涵养,有学识者;无不是不卑不亢,不急不躁者。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深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道理。能容小者、微者,必是心胸广阔、大度之人。所以,自古圣贤,无不是谨言慎行,无不是从细微之处获得思想和积累学识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也有教导世人要谦虚好学之意。所以,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适用话题/
胸襟、宽容、以德报怨、淡泊名利
/深化认识/
马克·吐温让我们以德报怨,用自己的美好品行去感化那些伤害、误会过我们的人,这就是宽容。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不妨化干戈为玉帛,学会以德报怨,淡泊名利,让宽容仁爱的阳光驱除心中的阴影,也许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阳光灿烂,呈现别样的美丽。
/好用表达/
齐桓公的不计前嫌,蔺相如的相忍为国,韩信的宽宏大量,诸葛亮的以德服人,无不让我们看到历史上智者的容人肚量和仁者的博大胸怀,让我们看到人类真善美的瑰丽动人。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生活中,我们用宽仁来回报伤害,用仁德来回报怨恨,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呈现雨过天晴的美丽,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祥和。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
——纪伯伦
/适用话题/
奉献、团结、相互照亮
/深化认识/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相互照亮”,这是一种喻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照亮”可以理解为人和人之间互相带来光明和希望,那么为什么要给对方送去光明和希望?怎样才能给对方送去光明和希望?给他人带去光明和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进而让自己获益。若想给他人送去光明和希望,那么自己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而是在送去光明和希望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价值;同时自己也应该具备坚毅、勤奋等品质,照亮他人的过程未必容易,可能会遭遇误解和困难,需要自己具备坚定的信念去战胜阻碍等。
/好用表达/
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一直为人所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积极进取;也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舍己为人。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如纪伯伦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体验、不断追求的过程。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善待生命的每一天,讓它尽情绽放光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
——约·霍姆《道格拉斯》
/适用话题/
改变自己、创新、环境、机遇
/深化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的我与过去的我不同,也与将来的我不同。今天的我经历了一些变化,就会成长,因此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与过去的我有所不同。同时,也因为今天的我在努力改变和成长,所以未来的我可能会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并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好用表达/
约·霍姆曾说:“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是的,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人生的道路充满崎岖,有时候我们需要改变路线,绕道而行。若遇阻碍,盲目开山填海,就可能会蹉跎我们宝贵的年华;若错失稍纵即逝的机遇,就难以登上成功的山巅。学会变通,适时改变,我们才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邂逅“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就是附近的消失。
——项飙
/适用话题/
认知、沟通、发现、崇高理想
/深化认识/
“附近的消失”是牛津大学著名学者项飚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提出的概念。“附近”意味着个体之间具有互渗性和连通性,而“附近的消失”则意味着互渗性和连通性的断裂。“附近的消失”指的是当下部分青年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越来越忽略,因为不在意、不关心,附近便宛如消失了。
/好用表达/
项飙曾说:“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就是附近的消失。”我们不禁发问:附近指的是什么?附近其实就是你身边的人、事、物,它本应该是你最了解,最熟悉的,也是最值得你关心和探索的对象。它的消失不是代表你周遭的事物凭空蒸发,而是你内心对于这些“附近”的忽视。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崇高的理想,却远离附近的人民,终成为一个“多余人”;马尔克斯笔下的奥雷里亚诺沉迷于炼金术,忽视和家人的沟通,终究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所以说,生活并非只有辽阔的远方,一味追求远方却不关注附近,会使自己处于“孤岛”状态,听不见身边的啁啾鸟鸣,远方的美好又如镜花水月,人会因此而空虚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