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运用

2024-04-23 08:51李艳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6期
关键词:理念创新短视频新闻报道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Vlog这一新兴的视频形式引起了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关注。Vlog是以一种视频的形式记录真实场景、感受和经历,分享实时画面,其强烈的互动性、画面感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有效契合新闻报道场景,也将有效凸显新闻价值。本文从传播主体、媒介、内容和效果角度对Vlog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Vlog+新闻”模式对新闻报道的创新意义,并尝试提出了Vlog在新闻报道中创新运用的路径与举措,以期为新闻机构与相关从业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Vlog;短视频;新闻报道;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6.026

近年来Vlog爆款视频广泛传播,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由于其强大的传播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传播场景,并发挥着不错的传播效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开始以Vlog形式制作新闻,使其逐渐演变成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样态“Vlog新闻”,一些新闻记者通过Vlog改变第三视角阐述的定位,通过主观镜头带领受众进行沉浸式体验,达到很好的报道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新闻媒体对于Vlog了解有限,尚未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有效运用,本文从Vlog的传播特点展开分析,明晰其内在逻辑与优势,判斷“Vlog+新闻”之于新闻的意义和作用,探索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创新举措。

1. Vlog的内涵与特点

Vlog是博客的一种,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是创作者以第一视角进行拍摄制作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分享,实现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对于Vlog内涵的理解,文章通过分析传播个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维度的传播特点来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内涵。

1.1 传播者:主体去中心化 创作门槛低

在数字媒介时代,传播主体出现“去中心化”趋势。Vlog创作简便易操作,Vlog拍摄在技术上没有过高的创作门槛,传播者只需要具备简单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就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Vlog之旅,分享自己的有趣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普通受众展示美好生活、表达个性化创意的权利与平台。Vlog强调的是“人格化”与“在场感”,作者要通过讲述故事、表达情绪、与观众互动等一系列行为,打造自己的“人设”,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对于Vlog传播者而言,不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媒体或渠道,也无需遵守过多的条条框框,善于捕捉并记录生活的有趣瞬间,就能创作出一条受欢迎的Vlog。一条有影响力、吸引力的Vlog不需要特定的资源、背景或渠道,任何人、任何视频都是传播链条中平等的节点,任何受众对视频作品的关注或分享都有可能影响其传播效果,致使传播主体整体呈现出“去中心化”特质[1]。

1.2 传播内容:关键词是“记录与分享”

从很多受欢迎的Vlog视频内容呈现中,可以发现Vlog内容不是精心策划的短剧或表演,而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拍摄,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凸显趣味性和情感性,在分享的过程中与受众碰撞出情感上的共鸣。Vlog内容的关键词是“记录与分享”,高质量的Vlog往往呈现的是讲好一个真实的故事。视频博主往往随手拍摄的日常生活小视频就很受大众青睐,内容体现出有趣、随意、不求深刻等特点,这种短视频内容短小但真实感强,主题不算深刻但重在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获得受众的关注。

1.3 传播媒介:社交媒体为主 形式短小精悍

目前,国内Vlog的传播媒介呈现出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为主的多平台传播样态,既有B站、抖音、新浪微博等传播平台,也有一些专业的Vlog制作App。社交媒体基于受众需求提供了一些制作Vlog的简单功能,也提供了互相转载、分享Vlog的平台,满足了受众利用Vlog展开思想碰撞、信息分享的社交需求。一方面新兴社交媒体秉承互联网“短平快”的内容创作思维,无论是短视频、微博客等都充分满足了受众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符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Vlog主打的记录与分享的特点也聚焦趣味性强的内容,与新兴社交媒体形成完美契合,实现“形式-内容-渠道”的有效结合。

1.4 传播效果:极具代入感 传播互动性强

Vlog这一视频形式十分强调场景逼真的感官体验。与常规的短视频不同,Vlog强调“在场感”与“拟人化”。优质的Vlog视频通常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较强的叙事性,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进而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创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真实地记录生活,而受众透过屏幕“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创作者与受众共同完成社交空间中的“面对面沟通”。与AR、VR技术不同,Vlog的沉浸式体验更加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其人格化属性更为强烈。

2. “Vlog+新闻”模式对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意义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Vlog的本质是一种分享生活的新形式,这种通过视频记录生活的形式给予了受众广阔的思考空间,为记录者和受众因情感际遇而产生共鸣提供了条件,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这一层面来讲,Vlog与新闻的结合,本质上是赋予了新闻报道一种新的形式,其实并未改变新闻的根本属性,能够依托形式创新的赋能给予新闻更大的传播价值。现阶段Vlog在新华网、央视频等主流新闻媒体已开始广泛运用,央视频还尝试将VR技术与Vlog相结合,推出“VR+Vlog+新闻”的新型展示模式,并吸引了不少目光。事实证明“Vlog+新闻”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很受大众关注,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的重要途径,并对新闻报道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2.1 Vlog拍摄视角更为直观真实

大型的新闻报道主题宏大、报道日程较长、点位较为分散,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很难满足报道需求。比如两会新闻报道,长时间的直播报道难以针对性呈现出重点画面,而通过演播室调度剪辑报道内容又很难展示重点内容的细节部分,而且新闻的及时性难以保障。而通过拍摄Vlog的形式,新闻记者作为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受众可以在新闻记者的口述和镜头跟踪的引导下及时了解两会的热点话题。同时,随着拍摄视角的变化,新闻记者可以将视频拍摄者、现场体验者、旁白讲述者等不同身份融为一体,并通过记者的讲述和镜头的特写拉近会议现场与观众的距离,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不再是单纯个体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基于记者身份和新闻报道职责所体现的专业表达和思考。

2.2 能够挖掘新闻背后更多价值内涵

Vlog新闻报道形式的另一个特点是记者可以将亲身体验融入整个报道过程,可以更多地从“揭秘”和“感受”的视角去感知新闻的温度和受众的需求。比如,在宏大的新闻背景、复杂的政策解读报道中,传统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严肃性、疏离感,而记者可以通过使用Vlog形式从个人视角对新闻背景进行讲述,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丰富台前幕后的场景,从而增加报道的亲和力和场景感。此外,Vlog具有强交互性和感染渗透功能,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受众的反馈和建议去明确受众的问题、感知受众的体验,从而更好掌握报道中讲述的方向与范围,更好消解受众与新闻报道的信息差和盲区,从而有效挖掘新闻背后更多的价值内涵。

2.3 助力电视新闻在年轻群体中更好地传播渗透

Vlog形式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将有效吸引年轻一代更加关注电视新闻。年轻受众十分青睐这种实时分享的短平快记录方式,而社交平台中播放量靠前的Vlog内容却较为琐碎和生活化,其信息价值量并不够充分。电视新闻的价值点和信息量是极其丰富的,通过Vlog形式来呈现电视新闻的价值与内容,既能传递足够的信息价值,又能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给予受众强烈的代入感,通过新技术与高质量新闻内容的融合实现电视新闻产品在年轻受众中传播。此外,年轻受众活跃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Vlog+新闻”模式的创新将有利于电视新闻拓展多平台的传播渠道,有利于电视新闻立体化传播矩阵的建设。

3. Vlog在新闻报道中创新运用路径探索

Vlog在新闻报道中主要是通过新闻记者作为第一视角进行讲述或记录,拍摄制作短视频,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者除了新闻专业技能的发挥,还需要掌握更多Vlog创作的创新理念。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场景策划等方面应把握好几个实践的关键路径。

3.1 叙事者:打造人格化属性

“人格化”是“Vlog+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Vlog并非是简单的“第一视角下的记者出镜”,而是要求记者在Vlog的语境下,有一定个性化表达。要求记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自然平和、最大化真实记录所见所闻,不仅要记录实时发生的事情,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通过强烈的“我在场、我参与、我讲述”的即视感传递现场信息,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简单来说,“Vlog+新闻”是通过短视频去记录场景,去分享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记者要跳出“为播新闻而拍视频”的形式感,要突出“我看见、我参与、我分享”的现场真实感,深挖Vlog视频的本质,打造“出境记者”的人设。

“Vlog+新闻”中的记者应改变往日严肃的新闻报道形式,增强亲和力、感染力。Vlog的叙事者需要加强自身人格化属性建设,为新闻拍摄注入个性化的个人品质和特点,给予Vlog新闻与众不同的关注点。例如《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在新闻联播中表现出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严肃庄重的风格,但在《主播说联播》节目中体现出“幽默接地气”的多元风格并以此积攒了很多网络人气,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该节目选择康辉作为创作者,不仅能为节目带来更多关注,也补充了其人格化的属性,为节目增添了许多个性化的看点。

3.2 叙事视角:后台场景“前台化”,报道全景化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将表演区域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期中康辉说到,Vlog区别于传统的报道形式,将会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现场细节和幕后故事。如若将传统的新闻报道比作“前台”,那么在该节目中,康辉带领观众参观了中央电视台的办公区域、记录了自己和同事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的后期制作场景等,展现了新闻生产的“后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一期节目发布后,有网友这样评论道:“第一次见中央广播电视台,原来是这样的”“终于看到了央视总台的真实画面”。“Vlog+新闻”将更加“个性化、后台化”的内容和正式的新闻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原先严肃庄重的电视新闻报道显得更加亲民,拉近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透析了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使得新闻报道全景化、透明化。

实际拍摄中,Vlog记录及分享应打破电视新闻传统叙事视角,把“幕后”融入“台前”,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幕后花絮等以素材融入进去,实现全景化报道,不仅是作为新闻主干的陪衬,更是给予受众更多话题感和新鲜感。

3.3 场景策划:充分营造代入感、沉浸感和交互感

Vlog新闻是以正在发生的事件作为拍摄素材,要在场景策划中体现拍摄与受众观看行为的实时同步,拍摄者与受众共同体验呈现过程,真实营造一种“我在场、我记录、我分享”的场景感。首先,要通过镜头建立一种代入感,新闻记者作为拍摄者要关闭自己的“上帝视角”,对新闻事件拍摄的策划要以探索者的身份,采取剖析式手段推进镜头,要与观众保持一致的视角和身份,将自己的情绪、感受融入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远近有序、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给予受众更好的场景感。其次,要充分营造沉浸感,所谓沉浸感是指观众在看到新闻报道时能将自己的情感、思路代入事件本身,与新闻事件或人物能够产生共鸣,这主要取决于拍摄者场景渲染和叙事角度的选择,可以用小切口打开大视野、小故事讲述大事件等以小见大的手法推进新闻报道,小故事、小切口往往能够立足个体本身,打开受众的自身联想,促进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交融,引发受众的思考和价值共鸣,从而更好地沉浸于新闻事件当中。最后,要注重与受众交互感的建设,Vlog新闻第一视角的报道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感,但需要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预留足够的话题,围绕正在推进的新闻事件,实时感受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随着事件的推进、拍摄信息的丰富而实现递进式的增强和完善,随着拍摄者情感变化以及观点增进,带领受众融入新闻氛围,通过有效的“在场感”,形成与受众的情感交互。比如某融媒体记者在2022年报道Vlog系列中,通过从开始的设置问题到自问自答再到自我否定,并随着镜头的深入揭开二十大现场的宏大场面,通过预设问题、抛出观点、修正观点来预留交互场景,并最终通过镜头推进与受众一起感受二十大现场气氛。

4. 结束语

对于很多年青一代的受众来说,Vlog已经逐渐成为他们记录生活、分享乐趣、表达个性的主要方式。年轻一代是新时期新闻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利用Vlog加强传统媒体与年轻受众的交互与融合也是传统新闻突破固有观念、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Vlog不仅代表着个性与时尚,更意味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在传统新闻领域的新实践,通过Vlog以实时在场的画面感,凸显实时叙述的人格化特性,展现新闻真实场景的丰富感受,这无疑将会极大地丰富新闻在网络化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http://www.cac.gov.cn/2014-08/09/c_1115324460.Htm.

[2]姜旭.创新时政新闻报道要打好三张牌——以优化营商环境"三部曲"系列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2022(07):62-63.

[3]邓庆茹.全媒体时代中国外交活动报道形式的創新——以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的VLOG》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24):73-75.

[4]李明,曹朔.融合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短视频制作的VLOG化[J].视听界,2020(02):51-54.

[5]陈贻泽.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选择[J].视听,2023(08):3-5.

作者简介:李艳丽(1979—),女,山东蓬莱人,初级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理念创新短视频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创新在于“理念创新”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