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培育“好校长”

2024-04-23 06:50邓阿岚谢红芬
教育家 2024年13期
关键词:校长种子科学

邓阿岚 谢红芬

近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家型校长,助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是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引领下,对新时代校长培养作出的一项有益探索。项目自2018年9月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10000名全省中小学校(园)长 培训。这10000名校长就如同10000粒“种子”,播撒在云南红土高原上,承载着基础教育发展的殷切希望。

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在培训返岗后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学校结为生命共同体相伴成长,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新变化。在此过程中,教育家精神是实践的源泉,引领着边疆民族地区的校长们不断突破外部环境制约、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扎根地方土壤成长成才。

仁爱精神:种子成长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种子”不仅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教育工作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汲取力量,怀有仁爱之心,坚定教育信仰,相信正确的教育道路必会收获希望,将教育家精神化为实践动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X校长参加培训时,刚刚从普通教师走上校长岗位,内心还带着些许焦虑与不安。通过学习,她凝练了自身的教育思想:守住根、打开窗,让乡村教育自然生长。返岗后,她面临的实际困难远远超出了预期。山区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思想观念有待提升、大家和小家之间难以兼顾……面对这些困境,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给予了她力量:再困难也要坚守,让山区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优秀民族文化的根脉绵延不绝。在“大爱”的驱动下,她用心梳理学校的现状和困境,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外界资源,和师生同心共创,用优秀民族文化作为精神连接守住“根”,用阅读思考打开“窗”,建构了师生感兴趣的、有生命力的阅读课程体系,促进乡村教育蓬勃发展。

勤学精神:种子成长的基础

勤学是一种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在终身学习时代,校长实现生命质量提升、主动发展和精神解放的理想路径就是学习。培训结业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征程中学习的开始。本项目培训专家朱永新教授曾提及:“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勤学精神激励着中小学校长在培训返岗后持续加强自我学习,保持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并结合实践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本土化教育领导力。同时,校长们还用勤学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学校师生的阅读与学习生活,从根本上加强了他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同感,让培训成果转化走深走实。

譬如,保山腾冲Y校长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边境小山村从教。20余年的从教经历让她明白:不读书的教师教不出会读书的孩子。通过项目培训,她从理论的高度对阅讀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不读书的校长带不出好的学校”,最终凝练了以阅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她越来越爱读书、会读书,跟着书本不断成长,并在学校全面推进立体阅读项目,获得全国“十佳最美校园阅读推广人”称号。阅读成就了她,也成就了学校,她感言:“阅读让我更幸运。”

笃行精神:种子成长的关键

笃行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是一种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践行理想和信念的精神。从长远来看,只有校长将培训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培训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而环境差异越大,将培训成果运用于实践的难度就越大。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校长迎难而上,弘扬笃行精神,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前行。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S校长为例,在刚刚培训返岗后不久,受怒江边远山区环境制约,他一度感到“心里失落,本来有一腔热血,结果什么也改变不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迈出了第一步,带头在困难中不断前行,在行动中不断探索,也不断地完善自我。一年后,他从副校长升为正校长,这让他深刻认识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想干,就不是问题。自己带头去干,事情就越来越好干。”他运用培训所学,在学校实行制度化管理、制造仪式感、建设少年宫、改进大课间、实施分层教学等,让学校的教风和学风都得到了明显改善。S校长也更加充满信心,目前最大的愿景就是要把学校打造成“校长的摇篮”。

科学精神:种子成长的方向

科学精神是指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科学为行动准则的精神。科学精神诞生于科学领域,但早已不局限于科学领域。弘扬科学精神,对教育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校长如果培训返岗后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长远、系统的规划,培训收获的新思想越多,就越容易迷失方向,可能会将次要工作当作主要工作,实施起来杂乱无章,最终导致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对此,校长们应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学校实际理性分析、合理取舍,做出科学、系统的培训成果迁移设计。

例如,楚雄禄丰L校长在培训中形成了“做有温度的德育,讲有故事的课堂,筑教师成长平台,奠学生发展之基”的教育思想。返岗后,他与领导班子梳理了学校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着力点,以名师引领为助力,以教学改革为窗口,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内化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形成一整套落地实施的方案,使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经验值得借鉴。

创新精神:种子成长的动力

创新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鲜明标志。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具有创新精神。然而,创新不仅仅是开拓,也是在旧理论的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学员们需把培训学习的成果融合进课堂改革当中,进行新的创造。

从实践层面来看,创新精神对“种子”成长的引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被动走向未来”变为“主动走向未来”,许多优秀学员在创新精神指引下,调整心态、转换思想,以主位的视角思考问题,在本土化语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建立支持性的环境氛围,走出先进理论难以运用于边疆实践的困境;二是从“差距思维”转向“特质思维”,立足地脉和文脉,发现所在学校的特质,从特质中寻找信心,而不是一味与优质学校比差距而望洋兴叹、止步不前;三是立足实际进行创新,不仅有创新的魄力,更注意创新的方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引导中慢慢革新,逐步打破惯性思维。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Z校长说:“返岗后最成功的事情就是重新推进课改。一开始老教师不太理解,集体抵制,觉得教了一辈子的书都是那样教的,不愿配合课改。我就从年轻教师入手,逐个做思想工作,经常在和他们的聊天中谈到别人是怎样改的。年轻教师进步很快,老教师看到后也慢慢转变思想,主动融入课改。渐渐地,课改效果已经反映在学生充满笑容的脸上。”

猜你喜欢
校长种子科学
桃种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可怜的种子
科学拔牙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