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
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民族特色的乡村学校,学校通过“引民族文化之水,浇学校特色之花”的特色思路,构建“团结花”课程体系,将学生活动与民族艺术相融合,让民族艺术之花在学校美丽绽放。
1.三大课程,挖掘美育特色
民族文化课程。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开发了“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知识、艺术种类及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情怀。
非遗项目课程。2016年,学校被命名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承担着14项北京市非遗项目培训任务,包括民族剪纸、二魁摔跤、跳竹竿等。目前,这些非遗项目已经全部纳入课程,进入课堂。
学科实践课程。学校将剪纸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剪纸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和美的要素。此外,学校还开展民族艺术节、民族体育节等活动,丰富的学科实践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实践、体验、展示的平台。
2.五个渗透,提升美育質量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依据教育内容和学科特点,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使学生接受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美育。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利用资源设计组织活动及课程育人的能力。
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美育。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办好民族团结墙报和演讲比赛,举办民族知识比赛、民族艺术展演、剪纸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和民族剪纸特色。学校的楼道、悦读亭、校史馆等处处展示着师生的剪纸作品;通过电视台、电子屏、展板等宣传剪纸文化;制作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文化长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给民族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
在民族传统体艺教育中渗透美育。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等6大类30项活动,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分年级推进,学生毕业前至少能基本掌握10项民族传统体艺技能。
在协同育人中渗透美育。我们构建了立体交叉的美育网络,通过民族艺术节、体育节、满族风情节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编辑 _ 汤灏 于萍 汪倩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