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发
(余干楚东医院,江西 上饶 3351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通常是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若伴有骨质疏松则骨折常为不稳定型[1-3]。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通常采取的是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的治疗,逐步纠正患者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但随着患者年纪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逐渐衰退,运用传统的内固定术预后不佳,固定时螺钉可能出现松动或穿入过深等现象[4]。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中的螺旋刀片可固定头颈骨块具有抗旋转和稳定支撑的能力,能尽可能保留髋关节完整性,将其用于该类患者可能会更有效[5-6]。故本研究旨在探讨PFNA与InterTAN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取 我 院2021 年7 月—2022 年11 月 收 治 的65 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n=32)和试验组(n=33)。传统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6.39±5.12)岁;损伤至手术时间2~5 天,平均病程(3.23±0.35)天;E-vans分型:Ⅱ型12 例、Ⅲ型15 例、Ⅳ型5 例;骨折原因:交通15 例、暴力7 例、跌倒8 例、其他2 例;基础病史:高血压21 例,糖尿病25 例,心血管疾病18 例。试验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60~74 岁,平均年龄(66.74±4.57)岁;损伤至手术时间2~5 天,平均病程(3.38±0.43)天;E-vans分型:Ⅱ型11 例、Ⅲ型17 例、Ⅳ型4 例;骨折原因:交通11 例、暴力10 例、跌倒10 例、其他2 例;基础病史:高血压24 例,糖尿病25 例,心血管疾病15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1)纳入标准:均符合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7];损伤至手术时间2~5 天之间,肢体末端出现剧烈疼痛;年龄在60~75 岁之间;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粗隆间骨折处以往有陈旧骨折;无法配合治疗者;伴其他部位骨折或脱位者。
2 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术前30 分钟输注抗生素,麻醉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无法复位者,可采取完全切开。传统组采用PFNA治疗,患侧臀部垫高,在患者大腿外侧处做5 cm的切口,通过钝性分离的方式将肌肉及组织逐层分开,充分暴露中肌大转子顶点,同时再在粗隆顶点的金策处做一切口,定位大粗隆顶点端偏外侧进针,确定PFNA主钉进针点后插入导针并进行扩髓,根据主钉的位置调整深度,并通过C臂X线机透视确认导针位置,采用空心钻头沿导针开孔,锁定主钉远端,瞄准器监视下于近端拧入盖帽,放置引流管,缝合包扎。术中注意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股骨粗隆后内侧支撑状况。试验组采用InterTAN治疗在患者的大粗隆的顶点行一切口,钝性分离组织暴露大粗隆尖部,在顶点偏上的位置处置入导针,通过透视机检查所置导针是否合适,并使用软钻打开髓腔,根据患者髓腔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扩髓,在透视机的引导下,切开组织,置入钉套筒至股骨外侧,之后在透视机的引导下观察置入的位置,钉道钻孔后,分别置入加压钉及拉力钉,拧紧尾帽,最后冲洗切口,逐层关闭,缝合组织。术后第2 天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根据骨质疏松情况及骨折稳定性,确定下地时间,早期可行拐杖下地直至骨折愈合能够完全负重,2 组患者随访3个月。
(1)各项临床指标。比较2 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下地负重时间。
(2)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变化。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抽取腹静脉血5 mL,采取酶联免疫法吸附测定法(上海纪宁生物)检测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采用磷酸二钠比色(上海尚宝生物科技)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酶标仪(深圳雷杜生命,型号:RT-6100)。运用骨密度检测设备(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型号:AKDX-09W-I)测定骨股大粗隆与骨股颈的骨密度的数值。
(3)髋关节功能。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医护人员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8]从关节功能(47 分)、疼痛(44 分)、肢体畸形(4 分)、关节活动度(5 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
(4)并发症的发生。比较2 组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固定物断裂、切口感染、下肢静脉曲张的人数。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下地负重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2 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天数(d) 下地负重时间(d)试验组 33 82·72±10·85 6·97±2·32 81·32±10·76 12·43±2·35 40·25±5·68传统组 32 114·75±11·12 10·68±3·42 123·91±10·47 17·18±2·21 51·22±5·72 t 11·749 5·103 16·174 8·397 7·757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P
治 疗 前,2 组BGP、TRACP-5b、BALP、股 骨 大粗隆与股骨颈密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BGP、BALP表达及股骨大粗隆与股骨颈密度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高于传统组,TRACP-5b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骨代谢水平及骨密度比较(±s)
表2 2 组患者骨代谢水平及骨密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BGP(μg/L) TRACP-5b(U/L) BALP(U/L) 股骨大粗隆(g/m2) 股骨颈(g/m2)治疗前 治疗组别 例数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试验组 33 5·41±1·23 8·73±2·27* 8·13±1·13 3·17±1·02* 37·35±3·43 59·71±6·36* 0·58±0·13 0·83±0·12* 0·71±0·11 0·86±0·12*传统组 32 5·31±1·11 6·93±2·19* 8·16±1·16 5·28±1·13* 37·36±3·54 50·87±6·23* 0·59±0·16 0·74±0·17* 0·70±0·13 0·79±0·14*t 0·344 3·254 0·107 7·895 0·012 5·661 0·276 2·459 0·334 2·161 0·732 0·002 0·915 0·000 0·991 0·000 0·783 0·017 0·739 0·035 P 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
治疗前,2 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Harris各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s,分)
表3 2 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关节功能 疼痛 肢体畸形+关节活动度 总分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试验组 33 12·33±3·11 42·32±8·23* 12·62±3·59 41·32±10·23* 3·56±0·57 7·85±2·76* 27·48±4·36 86·62±13·85*传统组 32 12·30±3·20 25·62±8·21* 12·6 3± 3·24 29·53±10·32* 3·53±0·65 5·62±1·59* 26·45±4·23 71·65±15·26*t 0·038 8·189 0·012 4·625 0·198 4·006 0·967 4·138 0·971 0·000 0·991 0·000 0·844 0·000 0·337 0·000 P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折方式,常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间[9-10]。由于股骨粗隆是承担重力的部位,由松质骨主要组成,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强度逐渐降低,可出现骨质疏松,造成骨折的发生[11]。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会出现压痛等不良症状[7]。临床通常采取InterTAN,但机体骨量减少对于置入的内固定物缺乏稳定性,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直接断裂,影响治疗效果[12-13]。PFNA作为一种髓内固定的方式,能够促使整体的固定更为牢固,通过微创的方式,降低对周围组织的剥离,从而调节关节功能[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下地负重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BGP、BALP表达以及股骨大粗隆与股骨颈密度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高于传统组,TRACP-5b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传统组(P<0.05),表明通过运用PFNA术能够改善患者骨代谢水平及骨密度修复,缩短各项治疗时间。PFNA所使用的是螺旋刀片锁定技术,通过此种技术骨质能够和螺旋刀片能够更好的贴合,最大限度的提升骨质骨质填压效应,其力线能够更为接近人体中轴,利于股骨近端的负荷的传递,对患者骨膜损伤较低,能够更好的促进术后康复,同时剥离软组织的面积较小,能够更好的保存骨折端的血运,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15-16]。髓内钉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的金属器械,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固定骨骼。这种器械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固定效果。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可以有效地保护骨骼结构,减少骨折的发生,并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此外,这种器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医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手术操作。因此,髓内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式之一。股骨粗隆间骨折其治疗原则是保持复位、稳定骨折,恢复肢体功能。PFNA主钉的设计符合人体股骨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螺钉置入后稳定性好,且不影响关节面的接触及固定强度。PFNA在插入粗隆时,其6°外翻角度有利于插入。空心的设计使其操作简单,而且主钉远端的特殊凹槽设计可以减小应力集中,从而使得主钉的使用寿命更长,通过将螺旋刀片打入颈骨质的过程中产生加压作用,实现有效固定。 InterTan也被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股骨大粗隆间骨折、关节置换术中的股骨近端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等。由于近端梯形横断面和远端发夹样交叉设计,增加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对周围骨质及软组织的损伤。InterTan独特的联合交锁钉组合,通过交锁组合钉实现端线性加压作用,较PFNA加压作用更强,稳定性更高,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两者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2 组Harris各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传统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表明通过运用PFNA术能够促进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PFNA能够更好的固定松质骨,所置入的髓内钉作用与下肢负重线较为接近,时闭合复位可减少术中出血[17-18]。PFNA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更贴近于生物负重力线,加之力臂的移动,降低患肢发生内翻畸形发生的风险[19-20]。置入股骨头或股骨颈的双近端髓内锁钉易发生反方向移位,即近端螺钉、远端螺钉分别向内侧、外侧移位,称之为“Z效应”对于股骨头或股骨颈植入双近端髓内锁钉,在股骨颈骨折的复位固定中,由于锁钉在股骨颈骨折处的特殊解剖位置,近端螺钉容易发生反方向移位。这种现象称为“Z效应”。但PFNA的单螺旋刀片和 InterTan交锁组合钉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具有较低的应力遮挡效应和更好的抗股骨颈短缩及内翻塌陷效果。同时,它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体来说,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PFN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也更快;同时,与传统手术相比,InterTan整体疗效更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发症及翻修次数减少;二是主诉疼痛的患者减少。在临床上,由于病人的恶化程度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想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病人进行严格的检查。在术前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对骨折类型和髓腔的大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术前要做好复位,尽量不要在术中进行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固定系统由拉力螺钉、套筒钢板、加压螺钉组成。其特点是: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物为套筒钢板,有一定的抗旋转能力。其缺点是:固定不牢靠,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由于动力髋螺钉是在病人的股骨外侧骨皮质上进行固定,它具有较大的力臂和弯矩以及较长的长度,属于髓外偏心固定。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内侧骨质缺损引起的内翻应力均集中于外侧钢板,极易造成钢板承重过大,进而引发退钉、切断股骨头、钢板断裂等不良后果。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设计思路与其他髓内钉不同的是,其采用螺旋刀片技术,通过增加头颈螺钉与松质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旋转和弯曲,从而降低了感染风险。该设计既能保证手术操作的安全,又能降低手术难度。而且,手术中直接打入到股骨头颈中,不会出现骨量的丢失现象。在临床上,对松质骨进行挤压,可以达到防旋效果,保证了固定的稳定性。在手术的过程中,因为有较大的切口,以及较大的软组织剥离的范围,因此在术中会有更多的失血,而且手术的创伤也比较大,这会对术后骨折断端的愈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PFNA术能够改善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骨代谢水平及骨密度修复,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各项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