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探讨

2024-04-22 07:34牛慧珠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血栓

张 帅 牛慧珠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辽宁 大连 116033)

骨折主要指骨或软骨在暴力作用下完整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相关组织出现畸形及功能障碍。 特别是下肢骨折,患者不但要忍受生理上的疼痛,还会由于能力受限影响正常生活[1]。 目前下肢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通常预后良好,但骨折术后疼痛恢复期较长, 且骨科创伤手术术后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其多出现在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或肢体受压严重的患者中, 导致患肢血液供应的严重障碍,其症状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积等,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出现,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3]。 目前临床中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具有明显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 但该疾病发病较急,患者病情严重,因此在治疗阶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干预以对症护理为主,难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缺乏对患者身心需求的关注,因此导致护理效果欠佳,无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合护理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规范性的优势。 同传统护理模式相比,综合护理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4]。 基于此,本研究对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在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4 例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 按就诊顺序编号的奇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0 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31±5.05)岁;骨折类型:单侧股骨颈骨折15 例,单侧胫骨骨折19 例,双侧胫骨骨折8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5.59±5.14)岁;骨折类型:单侧股骨颈骨折16 例,单侧胫骨骨折19 例,双侧胫骨骨折7 例。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均经下肢深静脉彩超确诊为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2)排除标准:其他功能障碍疾病;严重精神、意识障碍;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介入治疗相关注意事项,协助其完成相关检查,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评估。采用X 线片进行观察,采用Seldinger 技术进行穿刺,穿刺位置为健侧股静脉。 通过下肢静脉造影明确患者下肢静脉的走势、宽径及是否发生变异,同时观察患者血栓情况,明确深静脉开口位置并做好记录。 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导管的顶端留置于血栓末端部位,留置时间约5 d,连接溶栓导管,稀释20 万U 的尿激酶,匀速灌注至溶栓导管内,30 min/次,2 次/d。 采用5 000 U 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 h 注射1次,连续治疗1 周后将药物更换为华法林。

对照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遵循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进行常规生活护理干预。 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护理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担任护理小组的组长,其余护理人员为组员,小组定期对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讨论解决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沟通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患者信息,如病情、既往病史、个人喜好、文化程度等,结合患者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2)基础护理措施。将患肢抬高20~30°,促进患肢静脉回流,缓解肿胀,对患肢进行热敷、按摩,禁止剧烈运动、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帮助患者掌握床上大小便方法,术前保证卧床休养,避免栓子脱落。 对患者双下肢周径、患肢肿胀、动脉搏动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3)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 术前为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如治疗方法、过程及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详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健康宣教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提醒患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信息, 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同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其消极情绪,以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 减少手术应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4)介入干预。手术过程中,适当抬高患者的双下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溶栓时注意不要对患肢进行按摩、挤压等, 避免导致栓子脱落; 治疗时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对输注液体进行加温处理,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检测患者的体感温度,对环境温度合理调整,避免温差较大刺激患者血管,导致血管过度收缩。 同时注意体位干预,围手术期应适当抬高患肢25~30°,将软枕垫放置在腘窝处或小腿下, 避免导致小腿动静脉受压,出现血流不畅。 术后麻醉药效未消失前,适当抬高患者患肢,通过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按摩双下肢,根据患者情况,每隔2 h 进行1~20 次,有助于促进静脉向心回流;同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特别是肥胖患者,每隔2 h 进行1 次翻身。 (5)术后干预。 术后及时拔管,做好病房巡视工作,对穿刺点进行指压止血,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无明显不适症状时应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和早期运动,介入术后第2 天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首先进行阻滞关节活动、足背伸、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小强度活动。 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其进行踝关节屈伸、旋转、内外翻转、膝关节屈伸运动。 随着患者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量,鼓励其抬高患肢,指导健侧肢体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逐步进行下床活动,同时避免患肢做抗阻运动;随着患者的恢复,结合患者喜好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确保患者可以长期坚持。 术后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阻塞、受压等,护理时严密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如果引流液较少,患者伴有局部肿胀,应及时明确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局部受压, 避免对静脉回流产生影响。 术后每隔1~2 h 观察患者肢体末梢血运情况,了解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等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如果患肢肿胀、疼痛症状持续加重,难以缓解,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6)饮食干预。 因为患者肢体活动受限,需要卧床休养,导致胃肠蠕动缓慢,便秘发生风险较高,需要嘱咐患者低脂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液瘀滞导致病情严重。 嘱咐其多食用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便秘。 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嘱咐患者每日多饮水,摄入量为2 L左右,促进造影剂排出。(7)住院床位干预。结合患者病情、介入治疗情况等,将高龄、出血风险高及有其他特殊情况等需要重点监测的患者安置在距离医护中心较近的位置,提高急救效率。 另外结合患者实际进行个性化干预,例如嘱咐患者注意卫生,特别是穿刺点皮肤的清洁, 巡视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症状等。 (8)出院指导。 如果患者需要服用华法林等药物, 嘱咐患者坚持用药, 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者停药, 定期前往医院复诊,监测凝血功能。 同时嘱咐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嘱咐患者适当进行运动。

1.3 评价指标

(1)比较2 组疼痛程度。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2、4 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比较2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主要为静脉血栓、肺栓塞、穿刺处血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VAS 评分比较

干预前,2 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4 周,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2 组VAS 评分比较(±s,分)

?

2.2 2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 通常由交通事故、坠落摔伤、重物击打等因素导致,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外科手术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患者围手术期长期制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致使血流缓慢,长时间在血液的高凝状态下,易发生血栓,早期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5]。 否则随病情的发展可能逆行至心、肺、脑,导致重要器官栓塞,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下肢骨折患者来说,其骨骼弹性和韧性明显降低,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较为严重,另外部分老年患者多合并多项基础病,因此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患者下肢存在诸多静脉瓣, 这部分静脉内血流多通过肌肉泵相关作用向心回流,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肌肉萎缩严重,肌肉泵的作用明显衰退,进而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易使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皮炎、下肢肿痛等症状,轻则延长患者术后康复时间,重则血栓脱落,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对于患者来说, 一定要积极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积极进行规避,从而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7]。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对该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具有明显效果,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该方法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预后较佳、安全性较好,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可能, 并且溶栓治疗的整体治疗周期较长, 患者对疾病及预后存在较大的担忧,极易引发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 因此,针对介入治疗患者,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整体治疗效果[8]。

常规护理干预较为单一, 护理人员多依靠经验进行护理工作,无法有效满足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因十分复杂, 且不同患者的凝血功能、病情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采用常规护理效果欠佳[9]。 综合护理具有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以护理程序为主要依据,环环相扣,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综合护理是常规护理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注重护理的责任制,强调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持续创新,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优质、全面的综合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落实分层管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加强医护患三方的交流沟通,实现对患者身心状态的动态观察,注意并发症预防,合理用药及出入院的咨询和指导, 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干预后1、2、4周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 究其原因,综合护理干预前通过有效沟通及全面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案, 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下,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 患者及家属对后续治疗及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处于担忧、恐惧、焦虑的状态,难以保证宣教效果[10]。 综合护理能够充分结合患者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征的情况进行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使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相关工作,对保证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全面评估,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综合干预过程中, 通过抬高下肢体位的干预方法有助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做好保暖措施有助于避免温度刺激导致血管过度收缩或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进而避免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术后同样需要加强护理干预,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术后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尽早进行下肢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情况,结合患者实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自我管理方案,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且患者更易接受,能够长期坚持。 饮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基础,合理饮食对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饮食干预能够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对于改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1]。 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发现并通过干预帮助患者积极改变不利于治疗的因素,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综上所述,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中, 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 综合护理符合新时代“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服务理念,能够满足不同患者对临床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 其通过基础护理、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制订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合理调整患者饮食结构、督促患者进行科学的运动等方法, 达到改善预后、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 综合护理发展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能够为不同疾病针对性、科学性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血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