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04-22 07:34邵明星王海峰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髋臼假体移位

邵明星 徐 龙 王海峰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山东 枣庄 277300)

移位股骨颈骨折是老年群体常发生的一种不稳定骨折,主要是在患者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减退、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在暴力作用下直接损伤髋关节后引发,可同时导致髋部疼痛, 直接对下肢活动造成限制[1]。移位股骨颈骨折发生后,若未能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可引发骨盆骨折、关节脱位等,加重病情,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增加。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移位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并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 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 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会得到改善。 其中,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均是常见的术式, 但在术式选择上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半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小,对患者身心造成的影响较轻,但长期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术后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较为优越[2]。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1 年5 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72 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纳入标准:年龄75~85 岁;符合《髋骨骨折诊治临床指南》[3]中移位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患者与家属知情且同意加入研究;患者认知、沟通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2)排除标准:合并髋关节局部或其他部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合并严重皮肤病者;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术后随访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2 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75~85 岁,平均年龄(79.51±2.10)岁;致伤原因为拉伤8例,摔伤16 例,交通事故12 例。 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8 例;年龄75~85 岁,平均年龄(79.76±2.05)岁;致伤原因为拉伤13 例,摔伤13 例,交通事故10 例。2 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患者全麻后置于侧卧位,在髋部外侧作切口,将组织逐层分离,待髋关节显露,使用T 型切口将关节囊切开,确保骨折的股骨颈充分暴露于视野中,切断髋臼韧带。 随后使用电锯切割股骨颈,取出患者股骨头,视实际情况选用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替换, 恢复患者的关节形态,最后清洗关节腔,逐层缝合患者切口。

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患者全麻后置于侧卧位, 以改良Hardinge 手术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臀中肌1/3 处,并切除髋关节前方关节囊, 使患者股骨颈充分显露, 取出折断的股骨头,在股骨颈做截骨处理。 实施髋臼磨锉处理,去除臼软骨后,在外展45°、前倾15°装入固定臼杯假体,再在股骨处做扩髓处理, 放置股骨柄假体后尝试活动髋关节,无脱位倾向即可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2 组均于术后24 h 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协助患者取外展、外旋、轻度屈曲体位。

1.3 评价指标

(1)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下床活动时间。 (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 (3)髋关节功能:术后对2 组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 评估2 组术后3 个月、6个月、1 年髋关节功能, 以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4]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功能、疼痛与畸形程度等4 个项目,总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 (4)肢体运动功能:分别于术后3 个月、6个月、1 年, 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5]评估2 组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包括平衡、感觉、肢体运动、关节活动度和疼痛5 个维度,总分为226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优。(5)生活质量:分别于术后3 个月、6 个月、1 年,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BREF)[6]评估2 组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心理、环境、社会关系及生理4 个维度,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

2.2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2 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3、6 个月、1 年, 观察组HH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HHS 评分比较(±s,分)

表3 2 组患者HHS 评分比较(±s,分)

?

2.4 2 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术后3、6 个月、1 年,观察组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s,分)

表4 2 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s,分)

?

2.5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3、6 个月、1 年,观察组WHOQOL-BREF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WHOQOL-BREF 评分比较(±s,分)

表5 2 组患者WHOQOL-BREF 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移位股骨颈骨折作为骨科常见疾病, 其骨折部位多位于股骨头基底部与股骨头中部。 移位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群体, 且由于老年患者多伴随关节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手术治疗后易出现并发症,故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已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既往临床多采用传统内固定术、牵引复位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但采用传统内固定术后患者股骨头坏死风险较大, 不利于预后的改善,而牵引复位需要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近年来, 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广泛,是恢复人体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 髋关节置换术需要使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人工假体, 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施术者通过骨水泥将人工假体固定于正常骨上,替换病变关节,达到清除病灶、疼痛、重建患者髋关节正常功能的目的。髋关节置换包括2 种术式(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各具优缺点,取得的临床效果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方面上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保证手术治疗的作用充分发挥。 髋关节是由股骨头、颈及髋骨的髋臼构成, 全髋关节置换术指的是利用人工制作的髋关节假体置换患者原有的髋关节,其操作难度较高, 而半髋关节置换术只需要将股骨头部分置换,操作难度相对较低。 据既往研究报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对关节功能的恢复要求并不高, 适用于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提升患者关节功能上效果更为优越,但具有创伤大、对机体状况要求高等缺陷,适用于治疗机体状况良好且预计生存期较长的患者[7]。 结合此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手术、下床活动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与戴传强等[8]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在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时间相对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相对较轻,有助于患者术后下床活动。 半髋关节置换术主要是切除患者病变股骨头,将原有髋关节保留,并且放置人工股骨头于髋关节中, 故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等优点,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将患者髋臼、股骨头切除后,再重建髋臼及股骨头,这一系列操作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而且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有部分体质较差的患者甚至无法耐受长时间的手术治疗。 同时,半髋关节置换术仅仅对患者的股骨头进行置换,将其髋臼保留,无需植入人工髋臼,其手术操作较简单,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金大鹏[9]研究结果相似, 说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究其原因可能为: 全髋关节置换术能确保假体与髋臼间的匹配度,在关节活动时磨损较少,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效减少术后假体脱落情况,促使其尽早下床开展康复训练, 避免其因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匹配度和生物力学环境恢复,降低假体脱位发生率,保证髋关节稳定,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6 个月、1 年,观察组H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振动等[10]研究结果接近,说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在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效果上较半髋关节置换术优越。 研究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保证股骨假体、 髋臼假体之间处于完全匹配的状态,进而提升关节的稳定性,再加上关节假体之间的摩擦较小, 能够为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3、6 个月、1 年, 观察组FMA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其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更佳。 这是因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原有的髋臼和股骨头进行置换, 植入股骨柄生物假体与人工髋臼假体,可有效代替损伤骨骼,避免受损髋臼对整体关节的影响, 并为股骨头提供较大运动范围,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稳定恢复,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从而为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提供积极助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3、6 个月、1 年, 观察组WHOQOL-BREF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效果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 究其原因可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体下肢生物动力学符合,假体间配合较为紧密,可促进其髋臼外展、假体髋臼前倾,减少局部摩擦力,并加速其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助于临床康复训练的开展,从而减少疾病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11]。 此外,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过程中应用的双极股骨头多增加了一个磨损界面,若患者髋臼活动量较小,磨损界面主要是内衬关节的活动,但活动量增加后则属于外关节活动,这种结构具有特殊性, 可以减少髋臼关节磨损而减轻术后疼痛, 在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同时可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1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病例数有限,且受研究时间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具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 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有助于提升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可实现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有效改善, 因此临床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猜你喜欢
髋臼假体移位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