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沙因组织文化模型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04-22 08:14:40葛洪鑫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信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

葛洪鑫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校园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沙因组织文化模型,分析现阶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经过萌芽复苏到扩张提质的阶段,至今,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共17.83万所,比上年减少7451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34.37%;民办高校76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5.36%;其中,普通本科學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高职(专科)学校35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924.89万人,比上年增加79.15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25.27%。可见,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众多其他类型高校一样,面临着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沙因组织文化模型概述

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管理学界热切关注并激烈争论的学术热点。埃德加·沙因作为组织文化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剖析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沙因表示文化是一种抽象概念,是一种会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的动态现象。组织文化指的是特定群体在调试内外部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性的基本假设模式,这一模式虽然不可见但影响力极大,并推动组织内部成员自我理解、和谐相处、感受问题。沙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组织文化进行层层剖析,并创建了沙因组织文化模型,即著名的睡莲模型。

沙因提出将组织文化分为人工成分、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基本的潜在假设三个主要层次。第一层次是人工成分,是组织文化的表层,是初识一个组织但不熟悉其组织文化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所有现象感知的直观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可直接感知的有形的文化产品,如组织内的语言、技术、产品等。第二层次是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是能够被组织成员接受、认可和遵循的可以指导他们日常行为的基本原则。沙因指出组织所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是矛盾且抽象的,因此这一层次对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并未真正把握住文化,为了对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必须更加充分地理解基本的潜在假设即组织文化的第三层次。基本的潜在假设是决定组织成员行为、感知、思想等无意识且理所当然的信念和价值观。沙因表明文化作为一组基本假设的集合,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基本的认同感与身份感,指导他们如何从情感角度应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如何在各种情境下采取相应的行动。他还表示在分析文化时,需要明白人工成分易观察但不易被解读,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可能仅仅反映了合理化或愿望。此外,沙因建议理解组织文化时,可以尝试接触并学习基本的潜在假设的发展过程。尽管组织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基本的潜在假设,但人工成分及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可以体现组织文化的本质。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不乏学者以沙因组织为理论依据进行实证研究,其中部分学者特别以沙因组织文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研究。

何石明基于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以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为样本,结合构建丰台二中尚品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学校校徽、校歌、标识等显性的文化产品,到学校管理制度、基本规范等规范的价值观,再到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基本假设,由三个层次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问题,对一般学校厘清校园文化脉络、理顺校园文化层次、构建独特校园文化具有参考价值。任姝名通过对沙因组织文化模型三个层次的梳理,以通化师范学院为样本,分析其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此外,马丹根据沙因组织文化模型,结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分析高职院校科研文化建设的维度,明确高职院校科研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并归纳总结科研文化生成路径。程晋宽肯定了沙因组织文化模型对于理解和改进学校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提出组织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规范、改变组织的行为而不是公开指出和讨论组织的潜在假设。吴炜同样表示,组织文化模型为学校文化改革和建设奠定了根基,但该模型在探究校园文化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与沙因组织文化模型类似的是,Torres Leonor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梳理,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考虑了政治、社会和教育因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确定了以极其不同的形式在学校中共存的四个层次的文化,并表示需要根据学校环境调整分析组织文化的模型,以便对学校生活、领导和管理现象有更深入、更扎实的理解。胡文龙表示,大学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可以应用于阐释大学组织文化,同时为高校文化研究者提供科学、独特和深刻的方法论武器。

综上所述,对于学校组织来说,沙因组织文化模型对校园文化的解读、分析及构建可以发挥指导性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最初并不是针对学校文化问题而制定的,因此,在这些理论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时要特别注意实用性的问题。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基于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这一部分将从人工成分、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基本的潜在假设三个层次分析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人工成分

根据沙因组织文化模型,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是人工成分。这一层次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高校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显性的文化产品,包括设施、校旗、校徽等。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载体,在校园环境、设备建设等物理条件方面相对比较先进,但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学校建设时间短,校园文化仍难以积淀。此外,王素琴和徐丽丽表示,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更倾向于实用性而非文化艺术性。因此,尽管民办高校可能有着相对先进的物理条件,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因缺乏时间积淀、文化艺术性等问题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在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学校的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学生守则等。民办高校在制度规范、制度内容、管理范围等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在平稳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色。与之相反的是,王素琴和徐丽丽指出,民办高校在师生的行为准则建设中,其组织管理和文化引导由于缺乏长效且规范的措施而较为松散,同时,民办高校的制度也因追求短期内的办学效益而忽视其稳定性及系统性。类似的是,张庆花和刘国强表示,较多的民办高校制度建设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难看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在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层次虽然趋向于稳定,但其长效性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基本的潜在假设

校园文化在这一层次包括了精神文化、教学理念、文化价值观等,基本的潜在假设作为组织文化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信念及价值观。严秀娟通过列举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黄河科技大学等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教育模式,表明民办高校正逐渐形成其特色的精神文化。然而,张韶磊认为,民办高校在学习借鉴其他大学办学理念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规律的内化还需提升,其认识理解是一个变化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此外,王素琴和徐丽丽认为,民办高校文化中的企业文化特征使其更具有市场观念,有助于扩大生源,打造学校品牌。周剑娜却反驳道民办高校文化可能会被企业文化的功利化价值导向所影响,而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规律性、真理性等。因此,民办高校对于基本的潜在假设仍需更深入地理解。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这一部分将立足于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针对前述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提出相对可行性的建议。

一、丰富民办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针对民办高校校园的物理条件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及文化艺术性这一可能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着眼于突出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

民办高校可以在校园基础建设中通过融入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弥补其缺乏历史积淀的现状。诸多文献表明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二者融合是丰富校园文化元素的便捷途径,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方式,是满足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关键举措。同时,徐道平和张宗元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供民办高校汲取营养。因此,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现有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特质,利用地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丰厚其文化内涵。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提升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设中华传统文化名人相关的人文景观雕塑以弘扬尊师重道的优秀文化,设校园党团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以宣扬党团红色文化。

以上都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人工成分层次的建议,其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传承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感染学生。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民办高校制度和规章建设,确保制度文化具有长效性。这一方面需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校长负责制下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基于全体师生的需求、主动参与和集思广益,建设相对完整科学且具有活力的学校制度。王素琴和徐丽丽指出,通过师生参与校园制度建设,不仅能够促成民办高校文化的顺利生成,还增强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保护及传承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层次的建议,是民办高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和交融,并呈现多元化現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多样性与多变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民办高校同样要响应国家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根源,以其为引领,将其转化为全校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代高校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在众多高校中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依据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民办高校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通过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简介:

葛洪鑫,1997年4月出生,女,汉,江苏南京人,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1310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猜你喜欢
信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