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凝聚了无数先烈们的心血与汗水,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和发扬者,青少年教育也应当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教学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与红色文化融合的重要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红色文化元素逐渐减少,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中,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领域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互补性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时期则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红色文化和初中语文课程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水平。
首先,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互补性表现在语文素材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它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如《古田会议决议》《论语》等经典文献、歌颂革命英雄的诗歌、宣传爱国主义的影视作品等。这些文化素材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而且与初中语文课程内容高度契合,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语文教育的价值。
其次,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互补性表现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结合体,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毛泽东选集》中的许多文章,语言简练、朴素、有力,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朗诵、演讲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互补性表现在文化素养方面。初中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和认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一、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下,积淀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红色元素,比如红色诗歌、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它们都鲜明地展现着革命主义的精神光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优良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并且自觉加入弘扬、发展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成为优秀的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二、促进审美创造
初中教材的选文中涉及大量的优美词句,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具有深度的人物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红色经典篇目、体会文本美感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也明确提到,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三、深化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作为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中学生应该深深根植于心中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身心还处在发展时期,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新事物的影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不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将红色文化灵活地融入平常的教学中,结合真实的历史情况和背景,让学生熟悉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帮助学生深化爱国主义精神。
四、培养健全人格
初中阶段正是在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已经对世界、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才能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什么”进行思考。长期来看,学生可以在红色文化中得到对人生的感悟,在思想上受到英雄先辈积极的影响,从而树立起健康的观念,随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不但能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还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包含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选文,初中阶段数量达到了31篇。红色选文的描写对象和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都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本,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握住红色选文的特殊性,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充分发挥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优势。教师可以加强对于红色课文的备课力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革命史和先烈事迹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和解读。注重延伸文本内容,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例如,在讲授《红星照耀中国》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这本书读通读透,从书中的红色文化汲取力量,在教学中引领和引导学生去感受此书呈现出的红色文化力量,进而带领和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和精髓。
二、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
实施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例如,对于初一学生,可以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初二学生,可以讲述解放战争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等方式对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对于初三学生,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注重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由于革命年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时,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红色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有关革命历史的影视作品、音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革命历史和先烈事迹。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参观红色文化遗址、模拟红军长征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在讲授《老山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登山的过程,并想象自己登山时的艰辛和紧张,把自己与书中红军攀登老山界的情景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攀登战斗的红色革命精神。
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是促进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红色文化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时,应该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模拟红军长征、体验先烈故居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语文诗歌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语文素养,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翻转课堂等现代技术,为学生播放著名的红色电影或相关的历史视频、音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陈毅元帅》的片段,让学生更加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更容易理解陈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讲授诗歌《回延安》链接《周总理回延安》电影中延安人民看到总理时热泪盈眶的画面,尤其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利用《恰同学少年》这一电视连续剧,使学生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如何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我国的文学和革命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毛泽东的榜样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教师通过采用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将革命历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六、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我国近代史中出现了大批为建立新中国舍生忘死的伟大英雄先烈。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我国很多地方设有革命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教师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这些红色教育资源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再结合具体课程组织学生去参观。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通过整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并组织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史料所蕴含的故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中,可以有效地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初中语文课程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体验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潜心研究和不断探索,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和实践。
作者简介:
赵宁,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