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霏 许峥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到202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再到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十大报告,以及教育部2023年12月初公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中就有26个重大项目和100个重点项目获得立项,都可见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尤为重视。
然而,如何从学理层面系统探究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如何科学有效地传播与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是学界亟待思考的问题。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者彭翠的著作《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传播学视角下,从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承理念等多个角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播与传承的现实情况,以出圈的红色文献纪录片、文化类电视节目、扶贫类题材的电视剧、诗词类公众号等现象级个案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受众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中探索出一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上构建一个相对系统而清晰的框架,可谓别出心裁。
整体来看,本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并试图回答传统文化传播现实中提出的紧要话题,彰显了青年学者继承和延续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学者指出,本书也让读者看到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坚韧前行的精神血脉,至今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以古典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上新了·故宫》《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制作精良、口碑甚好、收视率甚高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凭借着“文化+戏剧+影视+古今对话”的艺术创新模式“成功地唤起了年轻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兴趣和自觉传承意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忠实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正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在序文中所言:“彭老师新作立意高远,紧扣新时代,立足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紧跟国家的顶层设计,注重前沿性和思想性。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现出来……对于学习领会《决议》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该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此外,本书的写作特点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逻辑脉络上以传播学的视角为理论依据,在论证过程中做到了深入浅出;二是在传播效果上兼顾了理论与个案的融合,契合时代需求,符合专业特色,是一部响应时代号召的应时佳作;三是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文采斐然。且以其后记中的“放眼华夏,纵观千年,但凡‘举文壇之泰斗,汇学界之名流,造政界之儒将,锻民族之脊梁,无不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灵魂型塑”。皆可看出作者的文学情怀与文化修养,使读者阅之便觉开卷有益。正如清华大学李彬教授在序文《文化多娇人折腰》中写道:读到彭翠书中的“巍巍华夏,煌煌九州……历代先贤虽已不在,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却始终绵延向前,心怀天下的仁义理智信和忠孝传家的优良美德依然是文化强国的君子品格”等灿然文字,禁不住悠然神往。概言之,本书的写作视角独特,兼顾学理性的同时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语言风格上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值得推荐。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本文系河北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JJG060)、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传播符号学视域下雄安新区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研究”(项目编号:BJS2023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