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深度学习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必然。将学习嵌入信息、网络环境中,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浅层次学习的局限,构建出更加多元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跳出理解记忆的学习限制,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实现抽象、思辨、拓展、迁移。本文以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为目的,对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并从利用信息技术建构真实情境、优化学习方式、改进教学反馈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因此,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深度学习产生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来辅助教学,更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语文深度学习,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的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情境,帮助学生与社会生活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并在抽象思考、创新探索以及迁移运用中实现深度学习、自主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建构真实情境,赋能语文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能够启发思考、建构知识和丰富经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真实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应发挥技术优势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获得更加鲜活、有价值的知识,形成多模态语言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立足学科知识建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不易于理解,这时教师便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内容以更为直观、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将部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构建情境化课堂。
例如,在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讲解中,为了向学生说明虽然“树叶”“落叶”和“木叶”只有一字之差,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是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三者的差别却比较大。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在希沃平台上找寻三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形象并将其放在同一个画面中,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三者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
再如,在讲授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梳理其中的线索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填补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与现实间的鸿沟,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的展示特性,借鉴能跨越时空的剧本杀游戏模式,创造案件侦查的教学情境。在游戏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通过对祥林嫂在鲁镇三个阶段的外貌特征、人生经历、社会关系的情境化剖析,深刻认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从而揭示当时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这样的情境化教学充分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引发学生的拓展思考。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教学课件与多媒体实现充分融合,并利用教学软件中强大的教学工具,让课堂情境的建构更加逼真、生动,营造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氛围,达到以“技”促教、以“智”助学的目的。
(二)融合生活资源建构情境,引发学习思考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当然,在利用技术赋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对生活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可视、可听、可感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交互性、动态性、多样性的学习情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赋能语文深度学习
相较于浅层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更具挑战性。后者能够激励学习者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了解,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记忆,而是应该探索学习素材的深层内涵,探寻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规律和抽象模型。而经历了深度学习,学习者不仅能够主动实现知识建构,更能够深刻体验复杂、动态的概括提炼活动,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摒弃语文课堂教学中机械记忆、“满堂灌”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促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推送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碰撞,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场全新的学习体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相较于单调的纸质教辅材料,微视频、电子文档、图片、语音和网页等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源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偏好,引导他们做出选择,或者为他们量身定制出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改进的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自主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优质学习资源,启发思考、拓宽视野,让学生跳出浅层次思维活动,激发自身潜力,实现深度探究。
例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教師可选取古今中外五篇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并以“变形之困境与突围”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前学习阶段,首先,教师通过在线智慧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发布更加精准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线上资料,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从而拓展课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利用智慧课堂平台与学生展开互动,开展线上问答,使学生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体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情世态,感受作家对社会问题、人生价值的思索,从而全方位拓宽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最后,利用智慧课堂完善课前自主学习的测评工作,使课堂评价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让评价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深化自主学习。
(二)组织多元学习活动,引导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教授精准的教学内容,主动为学生推送适合其深度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赋能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开发数字化教学材料。为了便于教学,教师还应基于精准的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准确推送教学内容与资源,并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登录平台获取有效资料,推动学习深入。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大数据反馈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并依据自身教学能力与实际教学条件,精准选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参与到实践探究中。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方法的使用应与学生个体特点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加强多维互动交流,推动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交流互动更加生动灵活,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在高中语文深度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技术优势开展课内外互动交流,保证师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全时空的持续沟通,确保合作学习灵活开展。
例如,在“变形之困境与突围”主题教学活动中,首先,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推动课堂互动、交流的展开。如,教师将课本页面整体投影在大屏幕上,实现师生同屏翻阅与交流,拉近了师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共鸣与同感的达成。其次,在交互学习中,教师运用计时工具准确计时,妥善处理教学生成,合理把握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成果,让合作学习更加充分。再次,教师适时开展课堂训练,方便、高效地进行针对性巩固练习,让学生围绕“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哪些变形与变异?”“人物为何而变?”“人物面对‘变形有种种反应,在你看来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又是反常的?”“人物对待变形为何会产生如此的态度?”“小说的叙事者怎样讲述变形的故事?”“如何突破变形之困境?”这一系列问题继续深入探究,交换观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课堂互动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独角戏”的演唱者,而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助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在技术的支持下,师生沟通更加自然、及时,合作也更加密切,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反馈,赋能语文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产生的学习成果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成果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方式的选择。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形成丰富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反思,在批判思考中改进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开展精准辅导,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通过学习测评,引发批判反思
在课程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习之旅注入新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诊断评价,如根據学生的课前预习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课堂教学提供智慧导航。此外,信息技术带来的动态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反馈,还可以推动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进而主动反思、积极调整,继续探索,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课堂指导中,教师利用ClassIn平台的“答题器”工具辅助教学,实时展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平台提出问题:“结合课文概括作者觉得‘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答题工具在文本中进行圈画,形成答案。教师利用平台给出参考答案,引导学生从“聚会的人多”“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时天气晴朗”等角度梳理古文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思路,为进一步解读其中情感奠定基础。学生在平台上通过对照、讨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自己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结合教学反馈,加强精准指导
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教师能够更加轻松地收集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是透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和效果的依据,在数据的支持下,学习过程和结果都会变得更加直观、可视。这样则可以打破传统过度依赖教师主观教学经验的情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精准而客观的分析,进而做出更加明智、科学的教学决策。
例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教师聚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过秦论》等四篇课文,以“知人论世”“互文寻脉”“论道古今”三个层递式的学习任务构建教学路径,并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课后教学反馈中,首先,教师借助平台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到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经过严格的数理分析与整合组建,能够全面、精细反映出学生学习行为的路径,为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作出精准评价提供了方便。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给予精准的教学评价,避免了终结性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现象。其次,依据大数据所呈现的学生表现进行精准的教学决策与干预。教师深入挖掘、分析学生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各时间段的学习表现数据,获取其学习行为的潜在规律和特点,发现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而基于个性化学习特点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深度学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能够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优化语文教学方式,有利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当前,在信息技术助推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出了新的气象,身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深入学习语文课标、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外,还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学习新技术,深耕课堂教学,以推动教育数字化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