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科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

2024-04-22 10:03黄煜镔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重要性

黄煜镔

摘    要: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工科大学专业课程思政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措施,其既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工科院校的课程专业性及技术性强,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教育宜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并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和发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工科大学;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64-03

课程思政在不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部分以工科为主的院校,长期以来将培养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往往侧重于科技创新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坚持了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和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然而却往往较少关注课程思政最本质的目的是立德树人。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立德”,从根本上还是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德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立足点,因此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服务于为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重要目标,以期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是世世代代社会历史的文化产物。传统文化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世代相传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陈之藩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因此,传统文化尽管会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但始终带有深刻的民族烙印。无可置疑,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是国家和民族与众不同的鲜明标志,是生活在其中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不朽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中断的国家。我国以仁、义、礼、智、信美德为核心的修身治学理念历久弥新,不仅是激励无数我国仁人志士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共同圭臬,永远在人类文化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等也具有多姿多彩的生动形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人们。

在当代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守护国家民族之根。但我国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受到抵制和排斥,甚至于有学者提出完全抛弃的观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文化更被许多人认为“过时”,不合时宜。一些大学生思想活跃,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令人炫目的科技发展,更易造成其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并且在理工科大学更为迫切。

二、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

美国是最年轻的、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通常被认为是求新、求变的国家,但事实上美国还是非常注重传统的国家。美国社会普遍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体现在美国城市随处可见的各种历史建筑中,也体现在美国价值观无处不在的好莱坞影视作品中。1976年文学作品《根》引发的美国社会寻根热,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事件。虽然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学校实行学区教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难以存在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但美国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未忽视。部分美国高校要求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从社会、历史、伦理三个角度进行学习,并把道德因素和历史、社会、传统问题嵌入其中,成为完成课程学习的必备条件[1]。作为世界知名的顶尖理工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也十分注重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的课程地位,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门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而这些课程中对美国文化、美国历史、西方文化及西方历史等反映美国人的价值观的课程就占很大的比例[2]。

日本在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强调吸收和继承世界先进科学文化,也从未放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神道教和儒家伦理道德一直是国民精神的内核。日本政府也通过强化对国民道德教育的重视,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生机勃勃,并为其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虽然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强大压力,并且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也大力提倡个人的自由独立,但“和魂洋才”的理念才真正深入人心。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日本,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清晰可见,大到社会生活小到待人接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无不昭示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具有深厚积淀的传统古都京都更被称为日本人的文化故乡。日本高校许多教育活动都与道德教育关系紧密,利用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日本学校的传统,而日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3]。东京大学作为日本大学的翘楚,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要求以一年半时间开展培养学生教养和丰富人格的学习,而理解各种文化及其历史阶段、对道德伦理进行价值判断则是东京大学通识教育的重点之一,日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必不可少[4]。

作为华人文化圈中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程和经验较为值得借鉴。由于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长期浸染,再加上现当代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成为主流,尽管华人是新加坡的主体民族,但新加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更大的逐渐淡化和边缘化风险[5]。由于弱化了主体民族的文化根基,新加坡缺乏显著的文化标志,这促使新加坡在持续的发展中开始思考文化定位,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再次得到重视。在政策层面,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孝悌等价值观在政府政策、社会引导以及基层实践中都有所体现,在教育方面,也坚持华文的底线不放松[5]。新加坡注重建構浓厚的儒家伦理文化氛围, 把儒家伦理文化价值观切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在真实的文化氛围中感知它[6]。由此,新加坡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将优秀价值取向渗透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独立成长为较完整人格的自然人[7]。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科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我国理工科大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依赖的是传统的三大思政课程和少量的人文选修课,而理工科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门类通常又比较简单,因此,学生不能较多地触及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工科学生往往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进行分流,其对通识教育的掌握相对单薄,这就可能导致成为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在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则是文化素质的核心,今天我们工科大学的教育更应该强调通才教育,从而更好地、更深刻地服务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从而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8]。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科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建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长期是东亚之光,是曾经照亮东亚各国的文化灯塔,宋代作为文化的巅峰,更是领先于世界。一种文明、文化都存在发展周期,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促进国家现代文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工科大学生产生文化自信的最有力措施,是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力量源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课程思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无数的经验,特别是课程思政所需的德育方面从不乏素材。“育人”先“育德”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鲜明特点,仅以爱国主义为例,从鲁连蹈海,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先贤的事迹和精神光耀史册,这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好的榜样,这种言传身教也是民族自信的根本。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辅之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动事例,那么便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总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是需要的,也是有效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引起重视。

四、工科课程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尽管文化是育人之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与灵魂,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是很多教育者所认同的,但在工科大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却相对困难,原因在于工科院校的课程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强,这就使课程思政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难点,因此,专业课程重在求真知,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程思政中不能是没有逻辑的生搬硬套,需要在方式、方法和路径等方面不断探索。

(一)专业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方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课程思政的沃土。德育不能依赖于说教,要想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教育对象提供具体可感知的实体和引发教育对象思考的土壤[6]。首先是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我国相关科技的发展历史,总能提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比较研究,必能助力于学生理解专业内容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创新,也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历史。其次是课程章节中我国科技人员的成就,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人物事迹的介绍和讲解、课后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最后是专业课程的实践、练习、作业环节,可有意识的开展团队精神教育,培养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注重科学素养的锤炼,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具有哲学思辨的科学思维是重要的培养目标。这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可供萃取的育人资源。探索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同样也是文明发展的源泉,古代中国人也并不缺乏,鲁班钻研创新木工技术,宋慈开创法医学,沈括总结《梦溪笔谈》,伟大的四大发明更是探索精神的例证。中国传统思维坚持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思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认为中国文化对自己的研究裨益良多,其在研究基本粒子问题时就受到了庄子寓言的启发;铃木大拙更将对东方思想的评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的高度。因此,工科大学在传道解惑外,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启发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三)创新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思政中,也需要创新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当今世界存在着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物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洋污染等超越国别的重大难题;科学伦理问题同样因科技发展更为尖锐,基因测序、设计婴儿、克隆人等前沿科研,都不同程度挑战伦理底线,基于仁爱思想的古代传统价值观可为解决伦理问题带来新视角。将传统中国的审美意趣引入工科课程思政,在工程、机械等设计中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可为社会创造更美的环境。工科大学课程思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更是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之中[9]。

五、结语

课程思政根本上也是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培育合格人才。为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工科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措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杨叔子如是说。数百年前,顾炎武先生则说“文化灭绝,谓之亡天下”。君子不器,当代工科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人才,需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养,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以成就具有国際化视角的创新性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提高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静.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J].人才资源

开发,2014(16).

[2]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

工程大学,2004.

[3]  苗长华.日本公民教育及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

示[D].东北大学,2011.

[4]  朱敏,臧莉娟.日本大学的人文教育理念——基于东京

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J].集美大学

学报,2015(3).

[5]  朱海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认同[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6]  雷长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

路——以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模式为例[J].天津中德应

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3).

[7]  王云卉.新加坡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

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7(17).

[8]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

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9]  梁志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研

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