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2024-04-22 06:25徐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4期

【摘 要】 一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备课,应从提炼主题入手,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和深化爱国之情。

【关键词】 好课 打磨 备课

好课,是需要反复打磨的。米开朗琪罗说过:“我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使他自由。”一节好课,需要多次打磨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上自由地生长。磨课,是雕刻作品,也是在雕琢自己。

提炼主题,聚焦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应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单元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也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避免落入肢解文本、机械训练的窠臼——课堂上只见语文要素,不见人文主题;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味同嚼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的。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刘春、朱旭光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大单元下的单篇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一遍遍地阅读教材,整体观照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我提炼出“追寻流传千年的爱国情”这一单元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情境任务和学习活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既是课题,也是少年周恩来响亮的读书誓言,就让学生“重温少年周恩来的读书誓言”吧!我把重温誓言确定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是真实的学习场景。学生置身其间,既能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感染,又能习得“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和刘老师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围绕学习任务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说说誓言的由来,二是见证誓言的诞生。两个活动巧妙链接文本情境与儿童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语文课应该是孩子们喜欢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理想虽好,但接下来的几次试上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课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少年周恩来读书立志的三个小故事,学生概括能力不足,无法简洁、完整地叙说每件事;朗读感悟“周恩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个场景时,不能抓住关键词句言说体会;我在课上不能顺学而导,牵扯的痕迹很重。这不是儿童喜欢的语文课,这不是儿童的语文。这设计得改,这课还得磨!

我把录制的视频课发给了刘老师。“缺少真实的学习情境,不尊重真实的学情。”刘老师的话点醒了迷惘中的我。“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应该源于学生真实的需要……”朱老师的一番话为我指明了修改的方向。

我继续反思。“加上时间地点,说清主要人物做了什么,就能把每件事情说简洁。”“用关联词语把三件事连起来,就能把誓言的由来说连贯。”这些看似得法的指导其实并无多大的价值,课还是在“技术主义”的泥泞里艰难跋涉,我教得琐碎,学生顾此而失彼,一脸茫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誓言由来的故事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是有关联的,“一分钟故事会”的情境任务可以使二者深度融合,一分钟之内简洁连贯地讲述誓言的由来不就能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吗?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了载体,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究讲好一分钟故事的方法,真实的学习也就发生了。

搭建支架,突破学习难点

带着新改的教学设计,我再次走进课堂。学生的眼里有了亮光,我知道他们是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还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难点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突破。两位导师听完课后,不约而同地指出:学生的表达力不从心,意味着老师没有有效的助学行为。经过备课团队的研讨,我们决定在学习任务一中投放“时空轴”和“学习伙伴——讲故事小能手”两个学习支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师:这句让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读书誓言可不是偶然说出来的,是一件又一件的事,不断地触动着周恩来的心灵,让他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读到了几件事?

生:我从课文里读到了三件事。

师:那这三件事都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我们可以用时空轴来梳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一件事的时间和地点,老师已经帮助大家梳理出来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剩下的两件事都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生读书、勾画)

师:找到了吗?咱们一起来说第二件事的时间、地点是——

生:十二岁那年、奉天。

师:第三件事的时间、地点呢?

生: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师:我们梳理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就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三件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起初,学生借助“时空轴”这个支架梳理课文中的三件事,在学习过程中动态完善学习支架,最后借助支架将三件事连起来讲述誓言的由来。一条“时空轴”贯穿在学习任务一中,学生攀爬有了有力的支架,课堂有了清晰的脉络。听课的老师对这一环节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讲故事小能手”的示范就是本着这一理念设计出来的。

师:有个讲故事的小能手,他自告奋勇,要来讲第一件事,一起来听听。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先来说说第一件事。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面对魏校长的提问,周恩来坚定地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说得简洁吗?)

师:那你发现他说简洁的小妙招了吗?

生:他的小妙招就是把一些重要的话留下来,把一些不重要的话给删掉,然后概括出来。

师:真是善于发现。那他主要说了什么呀?

生:主要是说周恩来说出誓言。

师:(板书:周恩来、立誓)对,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出了这句誓言。同学们,我们可以抓住主要的人物说他做了什么,次要的人物就可以省略,不必说。现在我们就用上这个小妙招,小试牛刀,来把第二、第三件事给说简洁了。大家说的时候,可以用上时空轴里提供的这个开头。同桌之间相互练一练、说一说吧。

“讲故事小能手”这个角色让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位学习伙伴参与到他们的小组学习之中。学生在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誓言的由来时越说越起劲,越说越好,不仅学会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读懂了誓言背后少年周恩来的心路历程。由此,课堂没有了为语文要素反反复复的纠缠,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相得益彰。

指导朗读,感悟志向远大

“见证誓言的诞生”这个环节也经历了多轮打磨。课文的第1~9自然段描绘的是说出誓言的动人场景,故事年代久远,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课文中有不少文言词汇,学生要想读懂读透,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还是有些难度的。前几次的试上,学生总是浮于文字表面,难以入情入境,感悟与表达也是空洞的。怎么办?于永正老师说过:“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那就领着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少年周恩来对话。刘老师对我说:“对话中的那些文言词不必专门拿出来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去感悟。”再一试上,学生结合语境,在互帮互助中读懂了故事中的几位同学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而读书。

课文的第5~9自然段是學生朗读感悟的重点,学生只有关注那些描写少年周恩来的词句,少年周恩来心怀天下的光辉形象才能在他们的心中立起来,家国情怀的种子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扎根。于是,我便在课上引导学生聚焦“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这些词句。学生勾连后文,顺着“若有所思”这个词语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说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说到了少年的担当,说到了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愈发炽热的家国之情只待一个瞬间就会喷薄而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得铿锵有力,都被这句誓言感动了。下面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9自然段,把这句誓言诞生时的动人情景用朗读再现出来吧。

(生自由读)

师: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一读,我们把这经典的动人时刻再现出来。我来读魏校长的话,你们来读周恩来的话,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读叙述性的语言。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当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响起时,学生仿佛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堂修身课上,与少年周恩来融为了一体。听着他们动情的朗读,我的眼角湿润了。这一刻,课堂是神圣的!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说教家国情怀,会有此情此景吗?

磨课,是雕刻作品,也是在雕琢自己。一次次地打磨,是为了上出一节好课,更是为了儿童的发展。※

徐岩,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课评选特等奖获得者,徐州市带头优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邳州市向阳小学语文教师。他曾获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徐州市优质课评比小学语文学科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