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2024-04-22 16:45周艺伏言艳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服务提供者监护人个人信息

周艺 伏言艳

聚焦热点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全国正式实施。《条例》共7章60条,着眼于平衡未成年人发展权和受保护权的相互关系,不仅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体制机制做了顶层设计,而且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四个方面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积极回应现实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点难点以及争议问题,是新时代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一环。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对于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里程碑意义。

时评频道

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数字晴空”

◎申素平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方式、态度以及效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章围绕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这一核心,精准区分不同主体特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一是在行政机关内部科学划分权责。明确国务院教育部门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会同国家网信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二是明确学校将提高网络素养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三是明确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四是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和服务提供者,提出了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等要求。

网络信息是网络空间运行的重要载体,对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具有重要影响,《条例》第三章对此予以重点调控。一是突出对有害信息的精准打击。明确了危害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范围,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二是突出对欺凌性信息的严防严控。不仅規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建立健全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进行网络欺凌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而且规定应履行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等义务,以最大程度降低欺凌性信息的负面影响。三是突出网络信息与未成年人身心情况的适配程度。强调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违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线上线下一体兼顾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条例》第四章通过明确线上线下不同主体在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方面的权责,以确保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能被安全合法处理及使用。一是规定线上活动中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直播、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处理以及涉及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情况中应履行的具体义务。二是明确线下空间中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依法请求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权利。

全方位综合施策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网络沉迷不仅影响未成年人日常学习,而且还会对其视力、意志力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条例》第五章聚焦网络沉迷防治这一主题,从教育指导、制度建设以及底线控制等方面由浅入深细化权责。一是加强学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二是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与特定网络活动的参与。三是细化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禁止账号租赁;并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规则,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并予以适龄提示。四是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做到科学防治。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2日)

素材链接

防止网络沉迷,“新规”初见成效

◎孙天骄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简称“830新规”),明确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用户必须实名注册登录,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如今,在“830新规”作用下,每周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75%以上。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月活跃用户数、消费流水等数据,同比都有极大幅度减少。人脸识别的应用将不少号称代过人脸等黑灰产业直接屏蔽在外,“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将逐渐解决个人信息保护和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的矛盾。

(摘自《法治日报》2023年8月21日)

速用范本

王淳平: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重在执行。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需要提高遵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底线,推动网络空间治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促进网络空间正气充盈,持续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薛惠: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应坚持“赋权”与“赋能”相结合。一方面,赋予青少年在互联网中自我发展的权利,尊重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注重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使青少年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合力。

【湖南岳阳中学】

猜你喜欢
服务提供者监护人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归责模式一一以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为切入点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第三方责任的立法审视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