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考察研究

2024-04-22 03:26吕汝月
青年文学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福贵网络小说故事情节

吕汝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呈现在银幕上,两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本文以小说《活着》的影视改编为例,对小说和电影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网络小说改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活着》对当下网络小说改编的借鉴意义。

一、小说和电影的差异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以文学文本为基础。张艺谋把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呈现在银幕上,两者虽然不是相同的艺术手法,但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都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另外,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点。从内容来看,两者都是讲述福贵的一生所遭遇的种种突发事件。从人物形象看,福贵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困难,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家珍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她坚强、善良,对福贵不离不弃;凤霞懂事、乖巧、能干;有庆懂事、善良;二喜老实、憨厚。前面探讨了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之间的相同点,下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的不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福贵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败光了所有的家业,苦难也逐渐走进了他的生活,最后,福贵的亲人都离开了人世,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作者描写这些众多的死亡,其目的在于表现福贵面对死亡時的独特态度。”(王鸣剑《论福贵的人生观—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活着〉的比较阅读》)即便遭遇了这么多的苦难,福贵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看破生死、坦然地面对着这一切。电影中展现的是一种悲悯的情怀和悲伤的基调,通过福贵坎坷的命运,表现出人在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在死亡面前多么无奈。影片中福贵本来衣食无忧,可是嗜赌如命,最后将家业赔光,父亲被他气死,家珍也带着凤霞回了娘家。从此以后,福贵戒赌,妻子又带着凤霞和有庆回来。福贵以唱皮影戏为生,后来被抓了壮丁,回来后发现母亲去世,女儿变成哑巴且在生产时大出血而死,有庆也被压死。影片的最后,福贵对外孙说他赶上好时候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的改编使得福贵的外孙逃脱了原著小说中死亡的结局,使整个影片不像小说那样沉重。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巨大的苦难,本来美好的人生变得苦不堪言,使他失去活着的理由,最后的结局是福贵和老牛做伴活在这个世界上。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表现了《活着》的主题—为自己活着而活着。相对于小说中一次又一次的不幸和苦难,电影讲的是比较接近现实的生活,所有的苦难都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从主题上看,电影想表达的是人为什么活着,追求更好地活着。

(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福贵,从喜欢赌博的纨绔子弟,到谨小慎微的普通百姓,再到后来的坚忍乐观的老人,他人格中的坚韧从容慢慢展现出来,成为他性格的主导因素。整个故事都是通过福贵的回忆展现,语气平静。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福贵总是逆来顺受、忍辱求存,并在夹缝中残存着几丝欢乐。小说通过一个个苦难和死亡,表现出他坚定和隐忍的性格。影片中福贵的形象比小说里的形象单薄了许多,却在视觉上丰富了很多。电影用大量镜头表现了福贵苦中作乐的态度。电影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表现为一种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忍。福贵在谈到自己的死亡时,表现得是那样平淡,似乎是在讲别人的事情,可见他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才能表现得如此平静。电影开始,福贵就伴着音乐出场,没有丝毫悲剧色彩。电影表现得比较直观,用镜头把福贵在遭遇每一件事的时候的动作、神情、语言都表现出来。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的结局更贴近现实生活,符合人们的期望,更能直观地体现福贵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叙事模式

小说《活着》的叙事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用权威的口吻把故事讲出来,而是设置了两个叙述者,即双重叙事结构。“我”和福贵这两个叙述者在现在和未来两个时空转换,起到了双重间离的效果。第一重间离,是从“我”听福贵讲述这几十年的辛酸人生经历和体验开始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加入小说当中,并且余华把“我”当作一个不经世事的年轻人来淡化悲剧色彩。小说的叙述视角不时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穿插,减轻了悲痛感,给小说的叙述增加了空间张力,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对于余华的《活着》来说,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在叙事上做了很大的变动,表现在叙述视角和叙述方法的转移。其叙述方式从双重叙事结构变成了全知全能,抹去了“我”这一叙事视角,使观众在电影中无法感受小说所带来的“间离”,取而代之的是跟随镜头深入福贵的故事中,得到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

(四)语言风格

小说《活着》的语言风格是象征性的、不确定的、未知的。电影包含了很多种艺术形式,其语言不像小说一样,只有人物对话,还有演员的对话、影片的背景、人物的动作。张艺谋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不是依赖复杂的技术寻求创新、研究民俗,而是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叙述福贵一生的经历,表达出人性的坚韧。

二、小说和电影相异的原因

小说《活着》和其电影版在国内外被很多人所熟知,它们之间不管是主题还是人物形象,叙事模式还是语言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探讨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者对“活着”的不同理解

小说的名字虽然叫《活着》,但是它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死亡的。余华认为《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苦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把对“活着”的理解通过福贵表现出来,从青年艺术者和老人的对话以及老人态度平静的讲述可以看出,福贵遭遇的苦难和死亡没有让他感到绝望,没有选择跟亲人一起离开,而是与老牛相伴而活。这些源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也来自他人生经历的磨炼。

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对“活着”的理解是面对无法避免的苦难,要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影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命运赋予或者夺走什么,都要活下去,而且要好好活着。电影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是通过福贵在影片中的坚韧展现出来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人的韧性。与小说相比,电影大大减少了人物的死亡,减轻了悲剧色彩,虽然苦难仍旧存在,但是给人们很大的希望,引导人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从影片最后福贵对外孙说的话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相信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由于创作者对“活着”的理解不一样,导致小说和电影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小说给人以平静和淡然,整个故事都充斥着淡然和同情的味道,体现了当时的人们与社会是如此麻木不仁;而电影给人以希望,坚持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主观的感受传递到每一位观众心中。

(二)不同的艺术形式

两种艺术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相互转化。在改编的时候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忠实原著。这一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很重要的。忠实原著不是单纯地把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完整地通过银幕呈现出来,而是在把握好原著的精髓下,对影视再创新。第二,要尊重影视改编的规律。影视改编需要新的创意和想法。对原作的改编包括情节结构的增删、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改变、语言风格和叙事模式的变化。读者依靠自己的想象在脑中形成了一个个的文学形象,而电影是以镜头画面构成荧幕形象,它和现实世界有很大的联系。观众通过银幕可以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存在,感知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导致小说和电影表现手法和效果也不相同,小说的载体是文本,由文字组成,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电影的载体是影像,有声音,有画面,有真实的人物,将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给观众以真实可触感。

三、影视改编对当下的实践意义

(一)当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现状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网络文化随处可见,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主流,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网络文化这一范围。影视业受其影响甚大,于是出现了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1.网络小说改编的优点

首先,网络小说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包含一些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好的剧本。其次,网络小说比较接近现实生活,追求时尚和浪漫,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创作者需要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网络小说被改编播出之后,很多人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并且可以评论、留言。小说的创作者通过网络就可以知道观众的建议,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最后,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好评不断的影视作品,其原著的销量可能会随着票房和收视率而上涨,文学与影视互利的好处就会体现出来。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之后,小说创作者会收到一定的版权费。所以,很多网络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改编成影视剧。可是,这得需要其作品有很好的故事情节、精练的语言、明确的主题。因此,在这样的压力和刺激下,网络创作者必须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推敲琢磨,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

2.网络小说改编存在的问题

很多影视剧播出之后,不只参演的演员会被人所熟知,影视公司也获得很大的收益。为了追求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读者,迎合大众审美,网络小说被改编之后,商业化和娱乐化太过严重。可是,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后,再通过演员说出来,娱乐效果就更大了。影视剧要想获得高的收视率就得让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和影视剧的新生观众都喜欢,不过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所以,很多小说在被改编之后,跟原著差别太大。

(二)《活着》改编对网络小说改编的实践意义

1.中国影视改编发展状况

中国电影最先是对戏剧曲目的纯记录。1949年后,电影改编强调忠实原著的改编原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市场化,此时的电影改编有了新的特点,注重文学题材的选取,注重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情节。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的影视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

2.实践意义

文学作品的影視改编不只包括名著,也包括网络文学,如网络小说。这说明影视剧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学的发展。上文探讨了《活着》影视改编的情况,它给当下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在文本创作上,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包含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被改编之后才能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小说《活着》有完整的故事、多样的人物、丰富的情感,这些都为它被改编成功奠定基础。而《活着》的影视改编很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进行网络小说改编的时候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例如,小说《活着》在被改编成电影之后,那些人物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情节也改变了很多,导致主题和原著不符。所以,在进行网络小说改编的时候,创作者要注意忠实原著,包括忠实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视改编也需要创新,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想法,创造出不同于小说的新的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影视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也为影视改编提供好的脚本。小说《活着》有优秀的故事基础、多样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为它拍成一部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千年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影视改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电影提供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清晰的主题思路。经过改编之后的电影比小说通俗易懂,更贴合大众。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活着》的影视改编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改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福贵网络小说故事情节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