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永宏:在时代变迁中守护千年盐湖

2024-04-22 05:53隋萌
科学导报 2024年19期
关键词:盐池河东运城

隋萌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三月的运城盐湖阳光明媚,春光尽显。3月18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盐湖,采访了山西焦煤运城盐化元明粉分公司的晋永宏,听这位“五步产盐法”的传承人讲述如何“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

迎难而上 破解难题

盐湖,地处运城市南端,中条山下,古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是卤水经阳光曝晒、南风搅拌,吸收天地精华自然结晶而成,据史料记载,中国的产盐史始于这里。隋末唐初“五步产盐法”的出现,将盐湖千百年来靠“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的自然生产方式转变为“集卤蒸发、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的产盐生产方式。

河东盐池的盐晶体洁白、颗粒大、质味纯正、杂质少,并含有镁、钠、钾、钙、锌等多种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海盐、井盐、西北池盐的大量开发,运城盐湖在盐业生产上失去优势后,便改为以生产芒硝等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运城盐湖逐渐停止生产食用盐。

“2011年,运城盐化集团在开发康养旅游期间,为充分释放‘河东大盐的医疗功效,适应现代人群的康养需求,逐渐恢复古法产盐生产工艺。”晋永宏介绍道。1997年,22岁的晋永宏入职运城盐化,作为运城盐化元明粉分公司的一名职工,晋永宏对盐湖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在工作之余也积极参与“五步产盐法”的工艺恢复。

由于盐湖一直以生产芒硝为主,而要恢复传统产盐工艺,不仅需要在工艺上进行创新,更需要时间来积累盐板的厚度。通过大量研究,晋永宏发现“五步产盐法”在工艺上来讲是相对比较容易恢复的,自然条件的恢复反而成了最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晋永宏回忆当年恢复“五步产盐法”工艺时面临的困难:“为了这一传统工艺的重现,我们召集了一批老盐工,然后查阅资料进行作业。没有合适的盐池,我们就自己挖,模仿天然环境造盐池;没有天然泥渟做过滤,我们就用麦秸秆当泥渟,反复试验,找到最佳宽度和高度;结晶畦底盐板太薄,我们就用高浓度卤水来养盐板,经过无数次晒高温卤水,使盐板慢慢变厚,还通过在外围‘斗窝中压芦草的方式,达到了更好的除杂效果,盐板的制作和对基础设施的创新改造,使运城盐湖逐步恢复了这一产盐工艺。”

2007年,“五步产盐法”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起,盐湖逐渐恢复古法产盐工艺;2014年,“五步产盐法”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6月6日,“五步产盐法”重现运城盐湖,晋永宏也于2018年被确定为“五步产盐法”非遗传承人。

推陈出新 优化技艺

“五步产盐法”体验区建成之后,晋永宏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五步产盐法”这一人文历史资源的探索与研究之中。他向记者介绍道:“从天日暴晒、集工捞采,到垦畦浇晒、五步产盐,运城盐湖产盐工艺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根据制盐工艺考证和C14年代学研究,证明先民早在4600年前就在河东盐池用“天日映成法”采盐。从北魏郦道元记述的自然结晶法,唐代改进为“垦畦浇晒”法,到清乾隆五十三年,巡盐御史蒋兆奎编写的《河东盐法备览》对“五步法”产盐工艺明确记录,河东产盐技艺传承有序。

在过去的产盐工艺中,盐工们主要用水斗、水车等工具来提取卤水,用水斗一级一级地把卤水扬上来,然后引入畦地,进行晒制。出现“木盘井法制盐”之后,要用轱辘把卤水提上地面,引至盐畦制盐。随着“五步产盐法”的发展,以及水泵抽取卤水的应用,晋永宏他们在工艺、设备的运用上进行了不断优化。“我们在盐业生产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双轮水车的发明、解放式水泵的采用,实现了抽水机械化,使古老盐池的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

控制卤水浓度是制盐的关键操作。晋永宏介绍说:“以前的老盐工在测卤水浓度时,主要靠经验。”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测浓度工具也不断更新。晋永宏拿出了一件T型工具:“这个叫‘舀子,用它舀取卤水后,在管口处慢慢放入波美计,通过刻度来测卤水浓度。”

晋永宏又展示了两件产盐“法宝”,一件是“和尚铲”,铲头是铸铁材质,特点是前宽后窄,当饱和卤水中大量“光滑、坚实、透明、润青”的氯化钠晶体析出后,就要用和尚铲将结晶体进行松动,然后再将松动的结晶体集堆;另一件是“水板”,前面部分由一块木板构成,然后再在木板中间部位安装一个木质手柄,在每次往结晶池装产盐卤水前先将池内装薄薄一层低浓度卤水,组织几十个人用水板来回搅动盐板表面的水,使盐板上的泥污溶入水中,再用水板推动一道“水墙”,将污浊的水从排水口排出畦外,并保证污水不回流。

“五步产盐法”不仅是河东盐池产盐工艺的重大创新,更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在产盐工艺的演进中,一代又一代“晋永宏”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创新,使“五步产盐法”更加科学、规范和完善。

角色转变 初心未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非遗”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保护?晋永宏回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也就是把它保护到传承人的头脑里,让传承人带徒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外,我认为‘活鱼要在水中看,保护‘非遗就要像养活鱼一样,要遵循‘活态保护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020年9月,运城全面实施“退盐还湖”,当了二十多年“挖盐人”之后,晋永宏和企业一起开始守护盐湖——在盐湖养殖卤水虫。卤水虫是盐湖中的天然优势物种,每年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卤水虫在调配、养制好的卤水中快速生长,形成庞大而繁密的群落,会使整个湖面映显出别样颜色,“七彩盐湖”因此得名。此外,卤水虫还能够滤食5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具有净化水质、促进盐湖生态平衡的作用,是盐湖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卤水虫养殖因而成为保护盐湖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

运城盐化将以卤水虫养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列入“十大工程”,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国内其他生物养殖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卤水虫规模养殖。“与其说是养卤水虫,不如说是‘养盐湖。本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我们对盐湖全方位精心呵护,长年从事控水调水、堤埝维护、江道维修等生态保护工作。”晋永宏说,“盐湖生态环境近年来得到有力改善,适宜天然卤水虫生长的水域不断扩大,卤水虫最高年产量达4000余吨,产值1100万余元。”

当记者问到这些年最难的是什么时,晋永宏思考了一会,回答道:“坚持吧,我们是露天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生产时间主要是在暑天,有时得冒着40℃左右的高温工作,很多年轻人有畏难情绪。我就经常给大家讲非遗传承的意义,正是因为一代代盐工的坚持,我们的盐文化才不会断代,让大家明白坚持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鼓励、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热情、懂技术的青年职工,使‘五步产盐法工艺的传承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滋养着一方水土,正如盐湖与晋永宏。谈及未来,晋永宏说:“随着‘退盐还湖的不断推进,希望可以通过对‘五步产盐法工艺设施的重建,打造一个可供人们研学旅游的景點,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传统的产盐过程,增加对运城池盐文化的了解,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盐池河东运城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新型均布式化盐装置在化盐池中的应用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