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实践:“六个必须坚持”的三重逻辑

2024-04-22 05:53:32潘诗彤
科学导报 2024年19期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共产党

潘诗彤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不仅要掌握其世界观,更要明确其方法论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在实踐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并有效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过程中的视角、方法论和核心原则被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涵盖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自立自信的发展理念、守正创新的战略思维、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系统观念的整体规划,以及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特别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迈进,不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要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际应用。这一过程不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有效引领和推动。

  一、理论逻辑:从“两个结合”出发学懂弄通“六个必须坚持”

“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产物,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这一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成果,同时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时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六个必须坚持”在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共同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有效地解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这一观点不仅指明了党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方向,也为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六个必须坚持”进一步凝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而且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展现了更广泛的普适性和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所逐渐沉淀、不断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为公等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极富创造性,具有包容、开放的理论品格。正是这种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高度契合,为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

  二、历史逻辑: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凝练“六个必须坚持”

理论创新的动力是复杂多维的,包括理论自身发展和运用该理论之主体的进步,以及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环境的变迁等诸多外部因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在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六个必须坚持”就是在党于实践中应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并不断总结凝练的成果。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行动的动力源泉,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和实践中。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与飞跃性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出了随着历史和时代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得到了不断的凝练与发展。这些理论成果汇聚成“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智慧,并将持续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实践逻辑:用“六个必须坚持”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理论作用的充分发挥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也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2]。“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党从实践经验中凝练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必然要回归实践且应用于实践,在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发挥其指导作用。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因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反复实践,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恢宏史诗,取得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取得成功,并且将不断于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在现代化的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逻辑。这就要求全党必须牢牢把握住“人民至上”这个总体要求。新时代的未来,是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实现的未来,这需要党和国家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践行和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刻修养“人民性”,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自信来源于对当前所耕耘的事业足够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积累自一次次细致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开拓探索,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总结从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更要在实践所主导的良性循环不断地积累自信。

伴随着“自强”“求富”的口号,近代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民族自信也在这一过程中重塑并逐渐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发展道路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他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广阔,深植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同时也具備坚定不移的发展动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4]”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深刻滋养了共产党的理论品格,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坚定,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新时代的中国已经踏上了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始终保持着自信自立的姿态。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习近平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5]”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守正,既是坚持经过历史和实践考验而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也是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是鲜活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进程,更为丰富生动,为把握当下和开创未来提供参考与借鉴。

创新,既是脱胎于旧事物的温故知新,也是勇于抛却沉疴的革故鼎新。纵观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更应突出“守正”和“创新”两种导向。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一定要坚守住,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当前,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层出不穷,党要永葆自我革命的精神与勇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品质,重视实践,着眼理论与科技的创新,不断深化对自我对实践的认识。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创新快人一步,便能够将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创新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起点,也是指导我们党工作实践的一把钥匙。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6]”贯彻落实问题意识,需要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并且科学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从实践出发,解决问题更离不开实践。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这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伟大实践,就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在面对不俗成绩时,党并没有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而是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及时总结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肯定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必须深刻意识到目前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要顺利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性任务,有效规避和妥善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与挑战,党必须牢牢树立问题意识,不畏难题也不居功自傲,以促进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的运用,既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也是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各方面不协调,势必会导致发展畸形。因此,稳定协调是前进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中国在国际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形势下,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问题和情况,更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重视协调发展,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审慎地把握局势。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改革和发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7]。发展和协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统筹把握城乡发展、区域间发展以及中国自身建设与全球发展一系列关系,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够行稳致远。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天下大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美好愿景,也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所秉持的远大理想与信念,作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我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于《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作斗争,并未将眼界局限于一国之内,这种放眼世界的胸襟与世界历史的思想观点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之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不谋而合,在不断交融中演化成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胸怀天下既包含家国天下的情怀,又包含世界视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的现代化也不仅只是促进一国发展,更是要推动全球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也日益紧密,不同的文明既相互交流又相互碰撞。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愈来愈多,需要凝聚和达成的共识也与日俱增。为此,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有效化解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结语: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学习,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我并指导实践,这也是我们党在推动民族复兴不断地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开启,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科学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

百年来,党一直在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中凝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传达的方法与精神,是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足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既要从理论和历史的逻辑出发,从整体上对“六个必须坚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阐释;又要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把握好每一个“必须坚持”的具体内涵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新华社.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2/07/c_1129345989.htm.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02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世界观—雕塑遗产》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12-16 17:45:53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现代装饰(2018年11期)2018-11-22 07:27:38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