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娟,潘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指短时间内脑血流量下降,继而诱发脑功能障碍;常在清醒状态下突然发病,且无先兆症状[1]。该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关键性独立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2]。一旦发生TIA,将出现眩晕、失语、身体一侧麻木无力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常在1 h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症状发作时间持续较长,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可知,对TIA予以及早诊断与治疗,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是缓解脑卒中患者负担的一个有效手段,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TIA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联合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1~76(61.34±3.51)岁;病程1~9(5.38±1.27)年;单侧病变17例,双侧病变18例;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1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2~74(61.22±3.49)岁;病程1~10(5.41±1.34)年;单侧病变15例,双侧病变20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12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满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议所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3]中关于TIA的诊断标准,即脑局部出现短暂且可逆的血液障碍,且发作次数在1~10次;发作时间为若干分钟,又或者是在1 h内,且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在24 h内;症状及体征一般和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有一定的关系。
1.2.2 纳入标准:符合TIA的症状标准;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年龄50~80岁;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功能异常者;心律失常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内分泌功能紊乱者;对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给予吸氧,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进行营养干预等。同时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 mg口服,每天1次;硫酸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5 mg口服,每天1次。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2)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每次测3次,取平均值;(3)血脂指标:治疗前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血样,并做离心处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4)实验室指标:将上述所采集血样采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5)统计2组不良反应(头晕、皮疹、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发作,且未出现不适,身体状态已恢复至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发作频率显著下降,且发作时间缩短,身体状态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χ2=4.200,P=0.040),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2组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症状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减少/缩短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缩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2.4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5 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LT、HCT与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PLT、HCT与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5。
表5 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6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χ2=5.285,P=0.022),见表6。
表6 对照组与联合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TIA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多由于颈动脉或脊椎—基底动脉系统,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供血,致使局灶性脑缺血,并诱发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及可逆性等特点[5]。TIA患者如未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持续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缺血性脑卒中,最终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强对TIA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临床上对于TIA的治疗,一般是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其中较为常用药物。其中,前者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在进入人体水解出水杨酸,而该物质可与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相结合,起到抑制血小板集聚,缓解血栓形成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能对血小板集聚加以控制,并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和其他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同时还能对因其他激动剂释放二磷酸腺苷而诱发的血小板集聚加以阻隔。虽然上述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在TIA治疗上,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无法对易损斑块发挥作用,因此疗效不佳。对此,在对此病进行治疗时,还需与其他药物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诸多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在此病治疗上可发挥较大作用[6-7]。此药物是一种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可对人体中胆固醇的合成加以抑制,以达到控制血清内胆固醇的效果;该药物还能促进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数量,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除外,该药物具备修复血管内皮、改善炎症的功效。长时间服用此药物,能在一定程度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度,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得到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屈阳阳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方面,联合组治疗后症状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在TIA治疗上,采取联合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均起到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小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TIA患者予以联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能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组治疗后PLT、HCT与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表明采取联合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可发挥积极作用。分析原因: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两种药物能够相互协作,从不同机制起到抑制血小板集聚的效果;同时,将其与具备抗氧化、控制血脂及可通过COX-2阻断斑块内巨噬细胞等作用的阿托伐他汀相结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9-10]。结果还显示,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用药方案安全性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TIA效果甚佳,可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脂及使血流变好转,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