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

2024-04-21 10:55张晶
中国美术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画论形神脉络

张晶

《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是想把从宗炳《画山水序》以来的画论经典做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时间上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选择一些最有理论价值的画论名篇,做一点儿美学上的探索。

对这些经典画论名作进行探讨解析,已有很多著名学者做过,此外,还有不少对画论经典进行选注的著述。那么,我的这本小书还有什么出版的必要吗?这是一个应该回答的问题。

笔者不是搞文献研究出身,也很少做选注解析的工作,因此,本书对画论经典的诠解,就不是从这个角度来入手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的。在我的观念里,如果只是跟随别人为这些画论经典做一些注解的工作,这本小书也就没有问世的意义了。在尽可能客观复原的前提下阐发中国古代画论经典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也许就是我在写作此书时的旨趣所在。

对一些画论史、美学史上罕有学者研究的画论经典,如姚最的《续画品》、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荆浩的《笔法记》等进行理论探寻,深究画论中很多重要命题在其原来语境中的立意,都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而挑选画论家本人在画论经典中提出的主要命题作为题目,则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

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很多命题,确实能够集中体现画论家的绘画美学观念。以这些命题为灵魂,来理解和把握这些画论经典,应该不失为一种研究路径和方式。既然是“讲”,当然要评述这些画论经典的主要内容,使读者一览便了解它的基本含义。这也是这本小书走向公众的理由。另外,以画论命题提挈画论经典的思想背景和美学倾向,则是这本小书的一个清晰的致思方向。

本书所探寻的画论经典,当然只是画论中很小的一部分,并非一般性地诠解文本的词语和画史的常识,而是以经典文本的核心命题为开掘通道,使画论中的美学脉络得以彰显。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揭示其“山水有灵”的观念,将中国哲学中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引入到山水画领域之中。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延伸了画论中“形神”范畴的内涵。他所说的“以形传神”之“形”,并未停留在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形体或肉体的含义上,而是包含了人物的形貌、骨法、摹写与用笔等要素。而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的“形者融灵”,进一步深化了美学中的“形神”关系。“灵”不是与“形”并列的状态,而是融化在“形”之中的。这些都构成了彼此相联系的理论脉络。

画论经典中的命题,其实也是中国艺术美学和哲学相通的纽结。中国哲学重自然、重生命,这在画论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如谢赫的“气韵生动”,在古代画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是影响至为深远的命题。

这些绘画经典中的命题,对于中国画论的研究,可以算是独特的角度,也是可以延伸的路径。借这些命题来探究画论的内在理路,一是有“草蛇灰线”可寻,二是增强其思想力度。当然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命题,而是要将其置于绘画和画论发展的长河中去把握其深层意蕴。这在逻辑上是并不困难的事,因为这些命题正是从丰富的绘画作品和画论经典中提炼出来的。将它们作为研究的焦点,并不是要把画论经典封闭起来,恰恰相反,是将它们作为贯通画论史乃至美学史的脉络线索。这本小书远非厚重之作,所选画论经典也非常有限,而就其研究观念来说,应该是可以给学术界提供一点别样的参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本文節选自《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前言,有删改)

猜你喜欢
画论形神脉络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画论·园林·水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