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
——秦岭站开站

2024-04-20 04:23李忠东
科学大众 2024年9期
关键词:罗斯海考察站秦岭

● 文/李忠东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天然科学实验室”。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南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已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我国加快推进南极科学考察,填补科学空白,为进一步认识、保护、和平利用南极作出应有贡献。

要在极端自然环境中持续工作,考察站是科考队员最基本的支撑平台和后勤保障设施。拓展新的区域、建设新的考察站,是加深南极考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选择。

秦岭站开站

2024 年2 月7 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它卧伏于丘脊,俯瞰着罗斯海,点亮了冰封大陆新坐标,打造出极地建筑新标杆。

秦岭站建筑面积5 244 平方米,主体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楼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考察范围达300~500 千米,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新的南极考察站之所以定名为“秦岭站”,在于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作为我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它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家喻户晓、知名度高。此外,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有“南北生物物种库”和“天然药库”的美称。它还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所有这些与秦岭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可以充分展示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良好形象。

秦岭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

智能、绿色、环保

秦岭站智能化程度高,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从而实现了科学考察智慧化。

为了让秦岭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站内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

科研意义重大

秦岭站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之一,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测能力。它填补了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对南极长期观测网进行系统构建,可以更好地解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是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座常年考察站。它具备在本区域内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拥有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信、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等功能,成为我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秦岭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秦岭站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为了解上述区域的自然特征、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监测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我国将与有关国家一道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中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罗斯海考察站秦岭
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罗斯海 >
在秦岭
回溯过去,从昨天读懂今天
南极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发展趋势研究*
各具特色的南极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