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精神文化传承研究

2024-04-20 11:36王春霞李会琳张常华陈杰龙冼宝珊李玉钧
大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华南文化传承

王春霞 李会琳 张常华 陈杰龙 冼宝珊 李玉钧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以抗战时期的教育先师学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搜集教育先师在华南的教育故事,挖掘和拓展华南教育先师精神内涵,厘清先师精神文化传承的现实逻輯,建议加大对先师文化遗址的投入与保护力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先师精神传承研学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先师精神文化传承路径,从而为当代学子树立崇高理想、拥有高尚道德、求索高深学识、报效伟大祖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11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精神融入各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对调节食物的味道起重要作用,但需溶于食物当中才能更好发挥调味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诸多高校因战乱被迫内迁,部分高校在华南扎根办学,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于烽火中“教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育人”的教育先师(下文也简称先师),对他们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进行挖掘,能激励当代大学生感悟、学习和传承抗战时期老一辈教育家、革命家在战火纷飞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育才、不畏艰难赓续学脉的崇高品质。

一、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的精神内涵挖掘

(一)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一个人内心中最深沉、最朴素、最持久的情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永恒的主旋律。抗战时期,中国危机四伏,华南教育先师们精忠报国。丁颖先师强忍国难之痛、克服家庭经济困难、不顾外人的不理解和嘲讽,三次去日本进修,并在国家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地返回中国,为祖国培育出大批优良水稻,缓解了粮食危机。卢鹤绂先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抛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前程,回到当时已是千疮百孔的祖国,来到华南坪石任教,有人戏称他“从天堂堕入了地狱”,他却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些教育先师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志士,无论身在何方,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精忠报国。

(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勇气的彰显和开拓创新的标志,这种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也在华南教育先师身上展现出来。在十万图书有可能被销毁的危急关头,杜定友先师勇于冲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束缚,设计发明了一种手提式巡回书箱,便于战时转移,保护了一大批精神食粮,为抗战事业提供了文化支持。郭大力先师几经周折,历时十年,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翻译工作。这是《资本论》最早的中文全译本。陈焕镛先师只身一人奔赴海南五指山,成为第一位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植物学家,并建立了我国南方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标本馆。先师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敢于打破传统陈旧的观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样的首创精神具有跨时代价值,值得学习和传承。

(三)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

“团结”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为共同的任务而联合。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教育先师们为了赓续教育火种演绎了无数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东吴大学师生因日寇入侵流离失所,几经辗转来到坪石,岭南大学以“更本同舟共济之谊”为其无偿提供宿舍,共享两校师资、课程资源,为东吴大学顺利复校打下坚实基础。次年韶关遇“米荒”,师生不得不通过火车去湖南买米,时逢阴雨,加之路途遥远,粮食面临滞留受潮危机。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校长李应林带领各教职员工家属,团结协作顺利将存放在仙人庙火车站的800多石粮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虽然条件艰苦,先师们依旧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团结力量,这种团结精神正是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克服艰难险阻的精髓所在。

(四)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古有先贤,现有楷模,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沛文先师将其毕生精力与心血投入教育事业,虽病魔缠身却始终把学生和教育事业放在心上。冼玉清先师“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子女”,舍小家为大家,以崇高教育理想为指引,奉献了自己的毕生所学。卢鹤绂先师在华南荒郊野外的破旧古庙讲授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等,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教育先师们所彰显的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重视学习的必修课。

(五)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们淡泊名利,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之后。从邓植仪拒绝政要权贵托情信,冼玉清节俭资助贫困师生,到丁颖不涉足官场、不累积财产、只当好教授,再到郭大力、王亚南等先师拒绝蒋介石的邀请,这些先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向后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教育先师们“不为外欲所困,力求修德之本,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去实现自身价值”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发当代大学生和社会民众的深思。

二、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传承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精神文化的现实逻辑

(一)华南教育先师精神蕴含着民族气节和时代大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华南教育先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未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并以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带动了很多人。他们的经历和精神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增添了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

(二)华南教育先师精神蕴含着“好老师”和“引路人”的高尚品质,是激励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们经常破衣蔽体,食不果腹,出入茅屋和破庙,却潜心为学,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甚至奉献毕生心血,身处世界学术领域的最前沿,为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保留了教育的火种,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高尚师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正是我们当代教师和师范生学习的典范;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砥砺前行。

(三)华南教育先师“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是抵御当下校园和社会急功近利之风的精神力量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们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于乱世中救国育人,他们把重心放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非只关注分数、升学和就業,他们用行动甚至用生命激励当时的学子志存高远,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进步而拼搏奋斗、甘于奉献。当今时代,有的高校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培养了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挖掘整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的先进事迹和资料,重拾先师遗风,在全社会弘扬先师精神,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跳脱追名逐利的怪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追求真、善、美。

三、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传承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精神文化的路径探索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闪发光,值得我们后辈去了解、学习和传承。

(一)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投入和保护力度,挖掘和拓展教育先师精神文化内涵

1.加大对先师文化遗址的修缮、投入和保护力度,还原先师事迹历史原貌。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专门成立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深入挖掘历史文献信息,抢救、修缮历史建筑,发掘保护历史遗址[5]。只有持续加大对华南教育先师文化遗址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好相关遗址和古籍等历史物质载体,才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还原抗战时期的华南历史原貌和先师人物故事,从而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理解先师精神的内涵,为今后的先师文化研究和传承弘扬提供基础资源。

2.挖掘和拓展先师精神文化内涵,激发先师精神的时代活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坚守根本,又要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先师精神融入教育、历史、农业、艺术、旅游等多个领域,丰富和拓展先师精神在知识层面、意识层面、精神感召层面和民族大义层面的精神内涵,从多个角度深挖先师精神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并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加以补充、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新时代赋予先师精神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生命活力,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格锤炼。

(二)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多元化探索教育先师精神的课程育人之路

1.将先师精神融入课程,将先师故事融入教学设计。当代大学生往往不用直面炮火硝烟去拯救国家危亡,也不用像抗战时期的大师巨匠那般伫立时代潮头建立非常之功,但华南教育先师身上展现出的那种情怀和理想、赤诚与担当,永远值得当代大学生景仰和学习。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各大资源平台广泛搜集有关华南教育先师的经典事例,将先师故事融入相关课程,如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历史学、音乐学、农学等课程,再结合教师的精彩讲解,引导学生将先师高尚的精神品质植根内化。

2.开展头脑风暴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先师精神的领悟力和感知力。为提升教育先师事迹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也可带领学生进行先师角色扮演,穿越抗战年代还原历史,领略先师当年的气质风貌;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先师故事的创作与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同身受先师当年的英雄壮举。

(三)开展教育先师精神文化传承研学实践,助推教育先师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1.组织开展“先师文化景点游学之旅”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先师精神,广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华南教育先师物件博物馆、先师故事展览馆、先师纪念园、先师纪念碑、先师住处、先师办公场所等地游学打卡,并开展先师精神文化游学等相关研究活动,将校内的课堂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华南教育先师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组织开展“先师故事我来说/写/画”系列比赛活动。广东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华南研学基地,开展“先师故事我来说/写/画”等演讲比赛、文学创作比赛、书画大赛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了解先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怀,从而更好地让先师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活动建设,营造教育先师精神文化浸润校园的氛围

1.将先师故事进行深加工,促进先师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校园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陶冶情操的地方;校园文化既是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校园内,通过将华南教育先师的事迹精细加工做成先师文化墙、先师文化展馆,把先师的经典语录做成挂画,将先师精神融入师范生人生指南,让广大师生在校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中受到先师精神的鼓舞,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2.开展先师精神主题校园文艺活动,促进先师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广东高校的校团委可通过举办以弘扬华南教育先师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活动,组织师生将华南教育先师故事编撰成一部部红色经典作品,如歌曲、舞蹈、电影、戏剧,从而更好地感受先师精神,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五)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资源,创新教育先师精神文化传承路径

1.加强先师精神文化相关慕课课程建设,并在相关课程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召集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将先师故事和相关学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做好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撰写口头文案,制作成系列慕课课程,在相关课程网络平台上进行完善和推广,这样既能将先师相关资源系统化,又便于全国师生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和宣传先师精神。

2.广泛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以亲民心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宣传。为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优秀的华南先师精神,可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校园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文案推送、小视频推送或现场直播,让人们能够随时了解抗战时期的华南先师故事。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将先师故事等制作成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让人们可以畅享遨游在华南教育先师的感人事迹中。

四、结语

梁启超先生曾说,历史的目的就是将过去的真事赋予新价值、新意义,以供现代人之自鉴。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为中国的抗战书写了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也为中国的教育保留了火种,他们是历史的功臣。传承与弘扬华南教育先师精神既是对民族历史、对革命先辈的尊重,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后辈新的责任和应有之义,激励当代优秀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子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20.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

7606.html.

[4] 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EB/OL].[2023-06-23].http://adminmanage.baoshandaily.com/html/20220322/content_164791951397512.html.

[5]楊红英.优秀红色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研究:基于武阳司村《资本论》教学与研究历史遗存的考察[J].南方论刊,2020(9):78-8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华南文化传承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华南风采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