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等主办方、感谢尹磊馆长等主事人组织召开纪念王气中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座谈会。王先生是我的恩师,可我仓促之际,不能与会,十分歉疚。承蒙尹馆长和曹虹师姐不弃,给了我用视频方式追忆恩师的宝贵机会。谢谢你们!
恩师的恩情说不完,我只打算回忆一下恩师指导我写论文的情景。
恩师是皓首穷经的老一辈学者,我和傅礼军1984 年入师门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治学上仍然充满着与时俱进的蓬勃朝气,满腔热情地鼓励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前进。他把学术研究比作盖房子,把资料积累比作打地基,勉励我们在夯实地基后大胆创新,盖一座与众不同的新房子。我的硕士论文以《史记》为研究对象,这是个老题目,如何写出新意?我除了自己开动脑筋之外,也不断得到恩师的启发。恩师的智慧和心血从标题上即可看出,容我把论文的标题罗列一下,以见恩师对学术创新的追求,并借以再次表达对恩师的谢忱。
硕论题目是:《司马迁的心理世界——〈史记〉抒情内涵纵论》
第一章 《史记》的情感探源
第二章 选择:建立抒情的渠道
第三章 结构:渗进情绪的形式
第四章 描述:激情的立体凸现
第五章 议论:激情的宣泄与深化
第六章 综论:关于《史记》抒情内涵的整体考察
正是在恩师巨细无遗的指导下,论文写出了一些新意,我顺利通过了答辩。
恩师名义上只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但实际上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1990 年4 月我去日本留学,临行前曾多次去看望恩师,聆听教诲。恩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继续《史记》研究,在硕论的基础上写出一部书来。1991 年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遵循恩师教导,把《司马迁的史传文学世界》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向恩师请教,恩师有问必答,皆给出中肯细致的意见。虽然我与恩师远隔千里,但始终“如侍圣贤侧,亲承謦欬音”。下面仅摘录他1991 年6 月12 日来信的部分内容,管中窥豹。恩师先鼓励我说:
你对论文总体构思,我以为是可以的,先就按所拟展开探索,初步写成文章。
再勉励我不断进取:
假如在三大部分写完,还有未尽的余意,那可能就是你没有事先想到的部分,那时再加以续写,成为另一部分。问题的研究,好比登山探险,只有爬上更高的山峰,才能发现别有的天地。又委婉建议说:
关于《史记》人物论的分章,从义利、真伪、美恶等方面去考察,是一条道路。……但对《史记》中所有人物传记,都从这一个角度去考察,尤其从作者司马迁的角度去说明,能不能包括无余,似乎还要在探索深入之后才能下最后的结论。……《史记》从帝王将相到社会各阶层人物,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他的用意是否都是从真美善恶这些人性方面来显示,或者还有其他不同的目的。……因此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做深入的探索,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概括,形成文章。
最后又列出范文让我学有榜样:
例如《货殖列传》,可以参看方苞的《又书货殖列传后》(我几年前写的关于这篇的赏析文章,刊在巴蜀书社出版的《桐城三家散文赏析集》,可以帮助理解这篇文章……)。《伯夷列传》可以参看韩愈的文章……
当我把论文的进展情况向恩师汇报后,他来信激励我说:“你现在已经踏上通向学术高峰的康庄大道,我将以极其愉快的心情等待你的成功消息。”
可以告慰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恩师的殷切希望,顺利完成了三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司马迁的史传文学世界》,于1995 年3 月在名古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台湾文津出版社当年10 月即出版了此书。喜讯传来,我第一要感谢的就是恩师。可是敬爱的恩师已于1993 年2 月驾鹤西行,我又到哪里去向他汇报呢?
恩师一生淡泊名利,守拙不争,其内心却是壮怀激烈,壮志凌云。1990 年12 月4 日他在给我的信中说:“想继续写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作品——共分四个部分,十八岁以前为一集,名《湖山梦影》;二十八岁以前为一集,名《十年踯躅》;四十七岁以前为一集,名《梦幻与追求》;四十八岁以后为一集,名《回首烟云》。”
信中又说:“最近为了译注陶诗,把陶渊明集又反复读了一遍,我发现所谓魏晋风度的形成,和阿Q 精神颇有相一致的地方。联系到老庄哲学和儒家的安贫乐道态度,它们都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又想写一部《阿Q 思想史话》,从《周易》说起,到老庄的反思、魏晋风度和儒家的心性背景,以及明哲保身和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从史的角度做一番探索。”
我1992 年暑假回国探亲,曾多次去拜访恩师。此时恩师身体已大不如前,但反反复复告诉我的仍然是学术写作,除上述两种外,还提到要写一部根据创作实际而不是以政治时代分期的古代散文史。并说自己深深感到“时过而后学,勤苦而难成”的苦恼。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不正是恩师的晚年写照吗?
恩师家里除了书籍以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在信里抱怨物价不断上涨,实际收入不断下降。但恩师说自己有“量体裁衣”的老办法,足可应对。他也曾为1991 年暑期不太热,减少了降温费用而欣喜。这些都足见恩师生活的清寒、清贫。大约是1992 年年初吧,我听说恩师家里出了点事,经济上十分困窘,我当即寄了些钱给恩师救急。可恩师当即来信说:“你寄来的钱,我是感激心领的,但不能收下。……寄回去相当费事,转交你父母,你说可以吗?”恩师有大恩于我,为我的学业操碎了心,我留校任教也应该与他鼎力推荐密不可分(虽然他从未说过)。现在我终于有了一点报恩的机会,恩师却分毫不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恩师的天性啊!
先父周本淳是恩师乡晚辈,其五言排律《敬悼王气中先生》,对恩师一生的治学、为人及对我的恩情做了精辟概括。引录在下面,权作结尾!
耕耘逾九十,桃李育三千。汲古操修绠,治生席旧毡。人师群共仰,厚德世争传。耻作随人计,羞看媚灶贤。桐城扬正论,兴化见真诠。乡里闻名旧,连云捧手缘。屡欣陪杖履,时许拜吟笺。孔乐期寻践,庄狂任泄宣。小儿惭薄劣,三岁赖陶甄。粗识龙门义,方深石室研。大恩期久报,疢疾忽惊缠。观化心怀淡,敲诗友道全。范张然诺重,李杜梦魂牵。八首倾心语,一吟出涕涟。短歌今当哭,祭向墓门前。
2023 年12 月13 日于名古屋
作 者: 周先民,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日本南山大学。著有《司马迁的史传文学世界》,曾翻译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之《风与云——中国诗文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京都学派狩野直喜《中国学文薮:日本中国学文萃》(中华书局2011年版)等。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