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一个世纪前,湖北美术学院初创之际,蔡元培先生为学校挥毫题词“推行美育”,成为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目标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回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正是推行美育的求索之路。肇始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对内充分发挥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独特作用,坚持“艺”“技”并举,为学生开设诗词、国乐、昆曲、京剧选修科目,举行恳亲会、游艺会、运动会、辩论会等,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对外肩负“艺术救国”的时代担当,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培养师生家国情怀。100多年来,从芝麻岭到昙华林,再到藏龙岛,校名几度更替、校址几番迁移、校舍几次重建,学校推行美育的初心不改。
一个世纪后,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党和国家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國近现代艺术教育和美育推广的重要力量,湖北美术学院依托艺术学科资源与美育人才优势,坚持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协同发展,在课堂教学、文化展览、公益实践、服务社会上同步发力,实现了学校美育浸润和全民美育浸润的双向奔赴。
立德树人,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美育浸润。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五育并举,则启智润心。学校将美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坚持将红色校史纳入“新生第一课”,弘扬湖美艺术报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五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生评价,出台《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以实践育人,推动德智体美劳一体化评价。强化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中融入红色美育、生态美育、非遗美育和中华传统美育等内容,以课程实践浸润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红色美术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美育体系研究,打造“课程思政”+“红色美育”融合范例。
以文化人,实现校园环境与优质展览的美育浸润。学校将课程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调校园环境与师生学习生活交融互动,发挥园林与人文景观育人作用。校园里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各类雕塑与装置作品点缀其间,营造出处处可入画的校园景观,时常可看到在校园开展写生课程的师生,人、景、画和谐融合,美在其中。学校持续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展览推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师生与公众提供优质创作与展览的文化供给。如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科学家精神”主题性插画创作人才培训成果汇报展,展现新中国建设的“一根钢梁的中国故事——武石经典名作及写生画稿研究展”,积极推广弘扬崇德尚艺和红色美术传统的“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与体现教育家精神的“刘寿祥艺术研究展”,承办展现当代大学生美育成果的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此外,学校每年的毕业作品展、秋季采风展、优秀习作展、专业奖学金作品展等展览均向公众开放,向广大市民与游客推行美育,形成了“展览浸润+实践教学”的美育浸润新范式。
实践育人,推动乡村教育的美育浸润。学校通过公益支教社会实践和乡村美育教师专题培训活动,持续推动乡村学校美育,连续10余年开展公益支教,将美育播撒在乡村课堂。近年来,学校打造了“艺术点亮红土地”“晨曦”“尚艺”等20余支实践队伍,2023年开展50余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服务湖北基层社区(乡村)2万余人次,学校公益实践活动连年获评团中央和湖北省奖项和表彰。学校主动对接美育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开展美育培训,2016年至2023年,连续七年承接“中小学美术教师美育专题培训”项目10余期,培训来自省内外的中小学美术教师1400余人,培训成果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和学员的广泛好评。
以美润城,促进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的美育浸润。学校作为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师生深度参与武汉城市建设,在地铁站点公共艺术品、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等方面,持续输出高质量设计作品,承接地铁项目29个,涉及260余个站点,项目总额6.27亿元,将一个个地铁站和公共空间打造成最繁忙的美育浸润空间。学校自2015年连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涵盖漆艺、木雕等非遗技艺;面向儿童举办“童蒙养正”系列社会美育公共教育活动,开展大漆艺术、传统书画、篆刻等公益课堂,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回望来路,湖北美术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浸润行动,实现学校美育浸润和全民美育普及双向奔赴。展望未来,学校将在美育推广上持续发力,筹建美育研究中心、美育浸润实践基地,建设美育智库,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致力于“互联网+高校美育浸润”的实践探索。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