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文种变更为中英文现象分析与思考

2024-04-20 10:08侯春晓
出版与印刷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国际化

侯春晓

摘要:分析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文种变更现象,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章调查分析2017—2023年我国28种科技期刊文种变更的情况及原因。发现大部分期刊存在官方网站国际化程度不高、编委会国际化程度偏低、出版的英文论文占比较低、作者群集中于国内等问题。期刊变更文种的原因主要包括中文科技期刊竞争激烈、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提高期刊影响力、希望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等。针对上述28种期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建议:优化科技期刊文种布局;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提高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期刊出版文种规范化。

关键词:中英文科技期刊;变更文种;国际化;期刊影响力;高质量发展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学报》编辑部

我国科技期刊按文种主要分为3种,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科技期刊和中英文科技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采用中英双语出版,又分为中英对照出版和中英混合出版,前者指将同一篇论文以中文和英文分别在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同时发表的行为,后者指一种期刊同时发表中文和英文论文的行为。[1]433关于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议,其中针对中英文科技期刊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在中文论文中增加英文信息,如阮雯等[2]建议中文科技期刊采用英文长摘要,以利于国外读者阅读和检索。第二种观点认为中文期刊不应该一味提倡英文化,如刘忠范等[3]认为“中文期刊国际化不是多发几篇英文文章”,将中文期刊变成英文期刊不是中文期刊国际化的走向;计永超[4]认为中文学术期刊英语化是迎合西方的“文化殖民”,将损害汉语文化,对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无益;董策等[5]认为中文科技期刊为了追求国际化而英语化是没有必要的;邓建元等[6]认为,中文论文和英文論文合刊缺乏合理性,且合刊效果难以兼顾。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鼓励学术期刊进行中英双语出版,如刘雪立等[7]认为,我国优秀科技期刊可以考虑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张伟伟等[8]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大力发展双语出版是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有效路径之一;黄锋等[9]认为中英双语出版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师瑞萍等[10]认为中英混合出版是中文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的有效路径之一;张晶[11]以《中华消化杂志》的双语出版实践为例,指出中英双语出版形式是新发展格局形势下中文科技期刊实现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

笔者关注到近年来不少科技期刊将文种从中文变更为中英文,同时变更刊名,在原来的刊名后增加“(中英文)? , 例如《上海航天》《隧道建设》将刊名变更为《上海航天(中英文)》《隧道建设(中英文)》,出版文种变更为中英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应该鼓励中文科技期刊的文种变更为中英文?为了解答这些疑惑,笔者对相关科技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出版情况,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2023版统计,2016—2022年,我国科技期刊的文种以中文为主,中文科技期刊数量占比88.00%以上;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占比为6.02%~8.41%;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最少,占比仅0.92%~3.71%。(见表1)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呈现波动变化,自2017年起,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其中2020年数量最多,共有184种(占比3.71%)。在这些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中英文科技期刊转型为英文科技期刊,如《催化学报》《遗传学报》分别更名为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还有一些中英文科技期刊转型为中文科技期刊,比如《色谱》《生物工程学报》等期刊[1]435-436。

二、刊名和文种变更为中英文的科技期刊调查结果

1.期刊基本情况

笔者于2023年12月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索刊名包含“中英文”的科技期刊,并通过期刊网站、期刊封面、百度搜索引擎、与编辑部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信息核实发现:2017—2023年,共有28种中文科技期刊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变更业务范围,把文种从中文扩展为中英文,并在刊名中增加“(中英文)?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也同时变更。以这28种期刊为样本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变更文种和刊名的期刊数量最多,有7种;这28种期刊的创刊年份分布于1955—2019年,25种期刊于2004年之前创刊,距今20年以上,3种期刊于2012年之后创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最早,为1955年,2022年启用新刊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智慧农业》创刊最晚,创刊于2019年,2020年启用新刊名《智慧农业(中英文)》。这28种期刊中,出版地在北京的期刊数量最多,有13种。(见表2)

上述28种期刊按出版文种情况可以分为3类:①刊名和文种变更之前就采用中英混合出版,这类期刊有12种,如《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新型炭材料(中英文)》《电化学(中英文)》《分子催化(中英文)》等;②刊名和文种变更之前只出版中文论文,变更后同时出版中文论文和少量英文论文,这类期刊有15种,如《钢结构(中英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建筑节能(中英文)》《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摩擦学学报(中英文)》等;③刊名和文种变更前只出版中文论文,变更后至2023年年底还未出版过英文论文,这类期刊有1种,为《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2.期刊影响力

(1)可被引文献量

2022年,这28种期刊的平均可被引文献量为160,低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可被引文献量(229)。[12]

(2)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

由于《智慧农业(中英文)》《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没有被《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简称《影响因子年报》)2023版收录,因此,只分析剩下的26种期刊的影响力。根据《影响因子年报》2023版统计,这26种期刊2022年的平均复合总被引频次为2823,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1.606,平均复合即年指标为0.266,高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复合总被引频次(2575)、平均复合影响因子(1.174)和平均复合即年指标(0.170)。(见表3)

(3)重要数据库和核心期刊目录收录情况

这28种期刊中,20种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英文缩写 CSCD)(2023—2024年)收录,18种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收录,22种期刊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简称《WJCI》)收录,24种期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2023年版)收录,16种期刊同时被上述数据库或核心期刊目录收录。22种被《WJCI》收录的期刊中,1种期刊位于 Q1区,3种期刊位于 Q2区,11种期刊处于 Q3区,7种期刊位于 Q4区。其中,《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入选“202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入选“202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综上可知,这28种期刊的影响力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属于中上水平,它们的平均影响力高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力,大部分期刊的国内影响力较高,个别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较高。

3.期刊存在的问题

(1)官方网站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对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非常重要,期刊官方网站的国际化程度影响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这28种期刊均有自己的网站,均实现了数字化出版。其中,8种期刊有完善的中英文网站和中英文投审稿系统,占比28.57%;14种期刊虽有中英文网站,但英文网站内容不完善,而且缺少英文投审稿系统;6种期刊没有英文网站和英文投审稿系统,只有中文网站和中文投审稿系统。由此可见,这28种期刊的中文网站建设比较完善,但大部分期刊的英文网站和英文投审稿系统还有待健全。

(2)编委会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编委会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立期刊品牌、扩大期刊影响力方面有重要作用,[13]国际化的编委团队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14]通过检索这28种期刊网站发现,18种期刊有国际编委,其中《智慧农业(中英文)》《中国光学(中英文)》《电化学(中英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新型炭材料(中英文)》的国际编委占比较高,其他期刊的国际编委占比则较低;10种期刊没有国际编委,其编委全部来自国内。

(3)出版的英文论文占比普遍较低

大部分期刊出版的英文论文数量较少,有的期刊甚至全部为中文论文,没有英文论文。这28种期刊在2023年共出版3912篇论文,其中英文论文252篇,占比6.44%。9种期刊在2023年没有出版英文论文;10种期刊在2023年出版的英文论文不超过5篇;4种期刊在2023年出版的英文论文数量为11~16篇;5种期刊在2023年出版英文论文数量超过20篇,分别为《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新型炭材料(中英文)》《中国光学(中英文)》《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电化学(中英文)》。

(4)作者群集中于国内

这28种期刊的作者群均集中于国内,仅个别期刊有少量作者来自国外,说明文种更改未能有效吸引国外稿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种更改时间较短是其中之一。

三、科技期刊变更文种的原因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结合与科技期刊编辑同行的交流和平时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变更文种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1.中文科技期刊竞争激烈

我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是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和双语期刊数量较少。虽然近年来英文科技期刊和双语科技期刊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截至2022年年底,英文科技期刊和中英文科技期刊的比例仍分别低于9.00%和4.00%;相比之下,中文科技期刊的数量远远超过英文科技期刊和中英文科技期刊,占比超过88.00%。[15]中文科技期刊数量多,学科聚集性强,但同学科的优质中文稿件有限,导致中文科技期刊之间稿源竞争非常激烈。

各类期刊評价机构编制了各种核心期刊目录,创建了各种数据库,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以及 CSCD 等,这些核心期刊目录或者数据库本意主要是为图书情报界、出版界等提供参考,而不是作为评价标准,但实际上在许多单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这些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价值更高。期刊一旦被核心期刊目录淘汰,一部分作者就不会投稿,优质稿源将会大量减少,这对期刊的学术水平影响很大,所以期刊要想尽办法保持在核心期刊目录中。但核心期刊的数量有限,仅占中文科技期刊的19.81%~41.66%,而且每1~3年评选一次,这导致中文科技期刊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一些中文科技期刊为了跳出这个激烈竞争的圈子,另辟蹊径,希望通过出版英文论文来推动期刊发展。

2.吸引更多优质稿源

除了影响因子,发文量对期刊的影响力也非常重要。2022年,这28种期刊的平均可被引文献量比我国科技期刊平均可被引文献量少69篇。在科研评价体系“唯 SCI 论文至上”的大环境下,在某些高校或科研机构,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评职称时不算成果,一些学者因而选择用英文写作论文,甚至花钱请翻译公司润色,投到英文期刊,这就导致中文论文数量减少,英文论文数量增加。由于中英文期刊能同时出版中、英文论文,给作者提供更多选择,因此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将文种变更为中英文,出版一些英文论文,以增加优质稿源。

3.提升期刊影响力

王婧等[16]比较了2019—2021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中文科技期刊数量,结果表明,入选的中文科技期刊数量和占比均逐年下降,2021年分别下降至24种(占比13.70%)和92种(占比52.60%),与2019年的入选期刊相比分别减少8种和9种,与2018年的入选期刊相比分别减少14种和16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入选的英文期刊数量和占比逐年上升。这说明相对于英文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总体较低。

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语言,担负着国际学术传播的重担。大多数国家的学者能熟练运用英文,他们在搜索相关内容时一般是在搜索引擎输入英文题目或者关键词,所以英文论文相对更容易被检索到。德国和荷兰的期刊出版经验表明,出版英文文章有利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17?18]我国大部分作者具备较高的英语读写能力,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审稿专家等的英文水平也较高,尤其是青年编委、青年审稿专家和青年编辑,他们有能力和意愿组织、审阅和编辑加工英文论文;另外,各种翻译软件翻译的英文越来越准确、流畅,以上这些均为出版英文论文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版英文论文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途径之一,但中文期刊短期内转变为英文期刊难度较大,变更成中英文期刊,既能留住中文稿源,还能够增加国际稿源,而且增加的工作量小于直接转型为英文期刊的工作量,这对于一些中文科技期刊来说是较易实现的。

4.希望被国际数据库收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领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国内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深入。为了快速传播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提供高效的交流平台,科技期刊需要提高国际化水平。通常情况下,期刊被更多的国际数据库收录,可证明其国际化程度更高,或者国际认可度更高。中文科技期刊想实现国际化、建成世界一流期刊,需要努力加入更多的国际知名数据库。而国际知名数据库通常对收录期刊有明确的要求,在文种方面大多要求是英文期刊或者包含英文信息的期刊,如论文有英文标题、英文摘要等,期刊有英文网站、英文投审稿系统、国际编委等。一些中文科技期刊尝试通过出版英文论文来争取得到国际数据库的认可,进而提高其国际化程度。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上述28种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力统计结果,结合我国不同文种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提出以下4点建议,旨在为中文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

1.优化科技期刊文种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也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動力”[19]。双语科技期刊在本国科技影响力提升、学术影响范围扩大和世界科技地位确立等方面有重要推动作用;中英文科技期刊可以为世界先进技术走进中国、中国技术推向世界架起一座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的桥梁。[20]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学术期刊根据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需要创办外文或双语学术期刊”[21]。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交流、提高我国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种变更为中英文是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积极尝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2]为此,我们要主动担当国际责任,培育出更多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为世界提供高水平的发表平台。在创办更多高质量英文科技期刊的同时,还要扶持一部分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转型为中英文科技期刊;另外,建议期刊管理部门和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加大对中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为中英文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提供人才和资金保障。

2.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存在大量论文外流、中文期刊稿源紧张、英文期刊和中英文期刊发文量偏少、国外投稿少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我国科技大国的国际地位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一些单位在学术评价、职称评审中重英文论文、轻中文论文,导致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论文投到国外期刊。因此,制定学术评价政策的管理部门要坚定文化自信,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坚持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同质等效,破除“崇洋媚外”,“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23]。

3.提高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中英文科技期刊是面向世界的重要的科研成果发表平台,但期刊变更文种后有的发展得很好,有的却不理想,这与期刊的定位和办刊措施有关。虽然变更文种是一种积极尝试,但这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投入大量的、持续的人才、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中文科技期刊要明确自身定位和办刊条件,不可盲目追风,具备国际化办刊条件的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尝试变更为中英文期刊,但变更文种前需要做好扎实的准备,变更文种后也要坚持长期努力。

针对本文调查的28种中英文科技期刊的问题,笔者建议中英文科技期刊在提高国际化水平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①加强网站的国际化建设。借鉴国际知名期刊的出版模式,加强中英文网站建设、完善中英文投审稿系统、优化审稿流程、加快出版周期。②吸纳更多国际编委。依托优势学科,通过参加和举办学术会议等途径吸纳国际编委,扩大期刊影响范围。③提高英文论文出版比例。通过提供多样化出版服务,如为作者提供英文翻译、润色服务,以吸引和培育年轻作者,增加英文稿源。④吸引国外作者。要重视期刊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网站、大型数据库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中文精品科技期刊双语数字出版工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优化宣传策略,加强国际推广,增强期刊的曝光度和知名度,以吸引国外作者。⑤争取经费支持。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支持,变更为中英文期刊后,需要额外增加英文翻译或润色等费用,如果能争取到政府或者主办单位的经费资助,将有助于期刊各项提升措施的实施。

4.加强期刊出版文种规范化

调查中发现,一些科技期刊在期刊年检中登记的文种、刊名与实际出版时的文种、刊名不一致,比如:《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英文)》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登记的刊名包含“(中英文)? , 文种为“中文、英文”,但在期刊官方网站、期刊封面上的刊名均不包含“(中英文)? , 且只出版中文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登记的文种为中文,但实际上该期刊仅偶尔出版英文论文;《物理化学学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登记的文种为中文,刊名中不包含“(中英文)? , 但实际上该期刊同时出版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上述情况均不利于准确调查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文种情况。

关于中文科技期刊出版英文论文是否符合出版相关规定存在争议,但长期以来,中文科技期刊出版少量英文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2005年12月1 日起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期刊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登记地、业务范围、刊期的,依照本规定第十条至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本规定所称期刊业务范围包括办刊宗旨、语种”,第三十条规定“期刊使用语言文字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4]综上可知,如果中文期刊在新闻出版署登记的文种是中文,其出版英文论文则超出了业务范围,不符合期刊出版管理相关规定。建议加强科技期刊出版文种规范化,实际出版文种与期刊年检中登记不一致的中文科技期刊需要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办理期刊变更业务范围的审批、登记手续,将文种变更为中英文后再出版英文论文,这样使期刊具备相应的出版资质,出版过程更加合法化、规范化,也便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中文科技期刊文种变更为中英文是对改善期刊出版现状和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尝试,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有力举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具备国际化办刊条件的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尝试变更为中英文科技期刊,并借鉴国际化期刊的办刊经验,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方向努力,担负起为世界学术交流提供高水平平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周平,党顺行,郭茜,等.中国科技期刊中英双语出版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432-439.

[2] 阮雯,纪炜炜,徐亚岩,等.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英文长摘要出版”模式路径探析:以《海洋渔业》为例[M]//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671.

[3] 劉忠范,赵广立.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化不是英文化[N].中国科学报,2022-08-31(1).

[4]计永超.论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中的“六个不等于”[J].江淮论坛,2013(6):10-13.

[5] 董策,陈辉,俞良军.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从“被国际化”到真正走向“国际化”[J].编辑学报,2017,29(1):76-79.

[6]邓建元,郭湘玲.中文科技期刊刊载英文文章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2004(6):37-38.

[7] 刘雪立,郭佳,申蓝.非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境与思考:基于10个非英语国家 SCI 收录期刊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55-461.

[8] 张伟伟,刘佼,赵文义.借力英文化实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8(7):10-15.

[9] 黄锋,黄雅意,辛亮.中英文双语出版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28-1132.

[10]师瑞萍,刘燕珍,陈皓侃,等.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的文章微观分析及发展提升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3):69-72.

[11]张晶.中文科技期刊双语出版模式及其稳定开展和优势发挥的策略:《中华消化杂志》的实践与启示[J].编辑学报,2023,35(2):183-186.

[12]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EB/OL].[2024-03-04]. http://eval.cnki.net/userfiles/file/ 20231026/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自然科学版%20%202023年.pdf.

[13]张学梅,许军舰.创新编委会工作模式,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Science China Chemistry 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经验浅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444-448.

[14]李明敏,徐晓,蔡斐.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编委的遴选与培养成效[J].科技与出版,2017(11):49-53.

[15]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16]王婧,张芳英,何晓燕,等.着力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持续推动期刊繁荣发展:2021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解析[J].科技与出版,2022(3):84-93.

[17]王英雪,陈月婷.德国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3):59-64.

[18]杨文志.看荷兰人如何办科技期刊[EB/OL].(2009-08-22)[2023-05-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4-250806.html.

[1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8.

[20]俞征鹿,马峥,田瑞强.布局发展双语科技期刊助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J].编辑学报,2019,31(3):237-241.

[2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 /OL].[2023-06-25]. 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106/t20210623_4514.html.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19)[2023-12-3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217.htm.

[23]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奋斗,2023(15):4-9.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EB/OL].(2005-09-30)[2023-06-2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69227.htm.

Analysis and Thoughts on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the Publication Language of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to Chinese-English in China

HOU Chunxiao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the publication language of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from Chinese to Chinese-English is analy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journals and assist i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tech journals in China. The article surveys and analyzes the situations of 28 Chinese sci- tech journals which changed their publication language during 2017 to 2023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t finds that most journals face issue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fficial websites,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teams, the low proportion of English papers publishe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uthor groups in China. The main reasons for changing the publication language of these journals include avoiding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among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attracting more high-quality submissions, enhancing the journals' impact, and increasing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included in the international databases.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28 journa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world-class sci-tech journals in China,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journal publication language; optimizing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sci-tech journals; enhanc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journal publication types.

Keywords: Chinese-English sci-tech journal; publication language change; internationalization; journal imp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Affiliation: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AgriculturaeZhejiangensis,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引文格式:侯春曉.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文种变更为中英文现象分析与思考[J].出版与印刷,2024(1):67-75.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