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流转规模下冬小麦丰产增效管理技术模式及策略研究
——以邹平市明集镇为例

2024-04-19 00:54宋昕烔刘元义李祈康汪勇序李文慧
农业与技术 2024年7期
关键词:邹平冬小麦水肥

宋昕烔刘元义李祈康汪勇序李文慧

(1.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1],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年粮食稳产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乡村振兴实施战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通过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符合本地区特色产业,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近5年来,山东省冬小麦平均播种面积稳居401万hm2以上,单产可达6444kg·hm-2[2],夏粮收获中冬小麦实现增产丰收,播种面积稳中略增,单产实现逐年提高。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山东省部分合作社已采取冬小麦集中连片种植方式,在耕、种、管、收、销5大关键环节中实现优良品种统一配备、土壤及配施肥料统一测量、病虫害统一防治、统一联合收获和统一种子回收的管理模式,确保小麦品种达到优质小麦的质量和水平。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趋势

1.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社分离制度的改革[3],确立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小农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经营的矛盾逐渐显现,为了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农户联合起来发展合作社,从此合作社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计划经济发展,我国全面推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4],初步建立农村科研推广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出现与分散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脱节现象,难以协调农户在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利益矛盾。20世纪90年代中—90年代末,农业部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起草工作,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合作社呈现出组织范围扩大、业务拓展、功能增强[5]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2007年,《农业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遵守自愿加入、民主管理的基本宗旨,按照退出自由、盈余返还的原则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6]。2007年至今,合作社进入到发展和转型阶段,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过程,不断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

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到发展和转型阶段。2007—2022年,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以10年阶段划分来看,2007年我国农民合作社数量仅为2.64万家,入社成员约35万人,2016年合作社数量达到179.4万家,是2007年合作社数量的67.95倍;2022年末,全国农民合作社突破224.3万家,是2013年的2.28倍。2018—2022年,我国农民合作社数量增速趋于平稳状态;连续5年合作社总体数量稳定在220万家以上。2021年与2020年相比,全国合作社数量减少近2万家,国家政府平台联合各省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发挥“样板间”合作社作用,加强县级及以上示范社建设。

图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趋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大地区,合作社占比分别为38.8%、33.8%和27.4%。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经营类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占比分别为69.8%、15.8%和14.4%。我国要保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更要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土地流转规模,发展符合本地区特色产业,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农民经济收益,走出一条“提质增效”的路。

图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空间分布

图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结构

2 土地流转模式下邹平市区域概况及发展现状

2.1 邹平市区域概况

邹平市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N36°41′~37°08′,E117°18′~117°57′),隶属于滨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城市西部毗邻济南,东部与淄博接壤,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且降雨充沛,冬季气温寒冷且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600mm以上,光照强度年平均超过17800kJ·m-2。城市北部为平原地区,呈簸箕形;南部为丘陵山区,地形整体由南部向北部、西部向东部呈现倾斜式下降的趋势。水文特征方面,城市西北方向毗邻黄河,城市内部为小清河水系,南部山区蕴藏优质丰富的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的地下水为农业灌溉提供强有力保证。在农业种植方面,受优良的自然条件影响,土地以潮土为主,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结合当地特色种植冬小麦、香椿、山药、仙桃等纯天然、无公害特色农产品。邹平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表1 山东省邹平市区域资源概况

2.2 土地流转模式下邹平市明集镇发展现状

20世纪30年代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熏陶,邹平市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7],为摆脱传统“小农经济”提供参考借鉴;20世纪90年代,城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政府与农户联合,开启第一轮土地经营权流转;2012年,土地流转初具规模,流转类型多为土地互换模式,农户与农户之间交换自己的承包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但该模式通过口头协议进行商定且没有正规合同手续,加之不涉及土地租金,所以土地纠纷现象极易频发,具有不可控的收益风险[8];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三权分置”政策,推行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类型多为传统的反租、倒包模式[9],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在市场作用下将土地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农业公司,一定程度上降低承包风险,为农户收益提供社会保障。但由于“中间商”介入,倒包的土地价格普遍偏高,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组织决策时出现效率低下、沟通不畅等问题;2018年后,邹平市引导小农户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大规模土地流转,累计流转面积达到4.65万hm2,162个试点村经营土地超过0.27万hm2,共实现集体收入4000余万元,平均各村增收24.7万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化率达到75.23%,5年内增幅37.43%,3~5年的时间内,全市5.2万hm2适宜流转土地将全部流转,冬小麦产量均增收10%,预计达到300元左右,可增加集体土地0.37万hm2,每村可增收约7万元。

表2 邹平市流转趋势转型及特点分析

明集镇位于邹平市中西部,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农业企业17家,利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合作社+企业+农户+示范基地”的新模式,聚焦特色种植产业,在农作物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为促进粮食丰产增效,农民增收助推核心力量。在流转规模下,夏粮种植面积达5.66万hm2,单产7120.09kg·hm-2,总产40.30万t,分别同比增长0.49%、1.26%、1.76%,粮食单产大幅提高。通过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营管理策略,明确经济效益发展的关键因素,形成以小麦种植良种繁育基地,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科学配施肥料,有效预防病虫害,统一联合收获和回收[10]。在明集镇政府扶持下,企业对合作社资本力量加持,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技术,提高多功能营养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极大地促进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丰产增效。

3 基于土地流转明集镇冬小麦丰产增效管理技术模式

3.1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土地集约化、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邹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hm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12万hm2,覆盖率达到80.73%。基于土地流转模式,明集镇致力于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黄河及小清河水系,发挥水利配套作用,在240hm2大田中小麦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共安装72个滴灌设施。其中,田间滴灌分管道间距60cm,每条分管道按照间距20cm设置1组滴水口,每组滴水口设有5个2cm的针状小孔,水肥混合液利用水压原理,通过小孔滴灌在作物根部[11,12]。在大田中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将水、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注入肥料罐内进行合理配施,通过管道将水肥输送,达到精准灌溉,有效提高冬小麦肥料利用率。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对于种植户按照工作8h·d-1,传统漫灌水肥效率是每人0.53hm2·d-1,人工费用1350元·hm-2,水费和肥料费用共计1950元·hm-2;利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效率16hm2·d-1,水费和肥料费用1065元·hm-2;机器寿命10年,滴灌寿命2年,扣除电耗费、机器折旧费、维护费100元·a-1。明集镇合作社在冬小麦种植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水肥配施进行作物滴灌,每公顷地可节省人工750元/次,小麦生育期内进行滴灌作业3次,每年可节省开支327元。按照明集镇每年推广240hm2计算,每年可降本增效117.72万元,小麦产量增加10.5%。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可有效控制灌水量,减少向土壤深层渗漏,避免田间水量损失,进一步达到节约用水和肥料目的,适宜面向全省乃至地区全面推广,对于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发展潜力巨大。

3.2 智慧农田管理技术

智慧农田管理方面,明集镇依托物联网构建智慧农田物联网平台,为田间数字化赋能。在大田里设置传感器、控制器等多种物联网设备对作物长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将获取的田间数据信息进行高度整合归集[13],通过分析处理、报送和管理,形成数字农业一张网。利用监控设备进行园区大田影像采集,超高清显示大田实时动态,平台涵盖内容丰富,包括监测区域内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等空气指标;土壤方面,实时监测其温度、湿度、电导率等相关数据;田间设施装备方面,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监测,通过屏幕即可模拟设备开关状态、水肥功能设置等;另外,平台对接专家系统、农事金融监管平台、无人机智能控制管理、施肥方案板块、农产品溯源板块等重要应用。智慧农田管理技术平台将邹平市11镇5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利用。

3.3 三农带动三产模式

明集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优化经营管理,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以小麦为核心的产业优势,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方式及规模,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构建出旱涝能灌排、路与渠相通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明集镇在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下,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深入田间地头,为冬小麦生长发育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点对点指导,优化小麦良种繁育技术、小麦病虫害防御技术、小麦肥料喷施技术,使农民掌握大田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的核心技术,为乡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15,16]。明集镇不断加强多元服务组织培育,成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专业化托管,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规模激发新活力。在乡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方面,不断提升农民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育出具有高职业素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17]的新型职业农民1800余人次,评定职业农民职称35人。同时,土地流转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为多数农民实现“两份收入”,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实施优化冬小麦生产环节节粮减损策略

4.1 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规模,根据冬小麦在大田中生长发育情况,分类别、分地块在田间管理实施节粮减损技术措施。在耕整地环节,利用旋耕机对种植区实施机械化耕作处理,选择耕作宽幅80cm,耕作深度≥20cm,碎土率≥80%的标准进行耕整地,选用旋耕、深耕或深松结合的耕作方式,对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应深耕25cm或深松30cm以上,破除犁底层,耕耙、镇压整平,使得耕层土壤上松下实,形成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环境[18]。在冬小麦越冬期阶段,11月末—12月初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根据耕整地质量和土壤墒情,对于旺苗、壮苗和弱苗采取不同程度的浇水和追肥,有效防止冬小麦冻害,起到坚实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分蘖的作用,从而加速养分吸收和光合转换速率,提高小麦抗逆性。同时,冬小麦越冬前需做好除草工作,对于麦田中生长的杂草选择人工拔除、化学除草等方式,掌握配施制剂,把握施药条件,做到精准施药,控制杂草蔓延危害,对于小麦发生纹枯病、茎基腐病等主要病虫害起到预防作用[19]。在返青期至拔节期阶段,茎秆和叶片逐渐伸长,麦穗幼穗开始分化,此阶段会消耗大量养分,需要根据苗情和地块制定适量、适时追肥方案,采用分次追肥的方式喷施氮肥,可有效增加穗数和结实率,追肥过程中要防止脱肥引起早衰造成麦穗、籽粒过少而减产,又要防止肥料过旺造成麦穗、籽粒过多发生倒伏而减产。

4.2 提高冬小麦机收减速技术水平

在冬小麦收获环节,选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需进一步提高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收获环节损失。冬小麦适宜收获时间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性质内含物呈现蜡状,质地较为坚硬,含水率在14%~20%收割为宜。在机械化收割前,机手需要对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保证农机设备在收获时正常运转,在代表性地块提前进行试割作业,控制籽粒损失率,破碎率≤2.0%,含杂率≤2.5%。在正式收获作业中,机手需要根据区域内天气状况选择适宜的收割时间,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机械收割顺序,根据小麦生长的自然高度,收割机自身喂入量、作物干湿程度调整最佳作业参数[20,21]。在选择行走路线时,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或梭形收割行走方法,作业中保持直线行驶,转弯时应将割台抬起并停止收割,防止履带压倒未收割的麦穗,以免造成损失;在选择作业速度时,应选择正常作业速度进行收割,作业幅宽达到割台宽度的90%,以保证喂入均匀,当小麦植株稠密、株高较长且湿度较大时,应降低作业速度,及时减小作业幅宽,降低留茬高度不低于5cm,同时调整拨禾轮适宜的速度和位置,最大限度减少麦穗籽粒脱落;在籽粒脱粒、清选等工作时,可适当提高脱粒滚筒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调整入口与出口间隙之比,提高麦穗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

4.3 保障冬小麦颗粒归仓

在干燥储藏环节,严格控制小麦水分低于12.5%,在盛夏时节采用传统“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方式,温度控制在46℃左右保持10d左右,待害虫全部杀灭后粮食与粮仓温度达到平衡时,转入正常密闭储藏;待秋季气温降低,籽粒充分散热后采取“压盖低温密闭储藏”方式,使籽粒在粮仓内保持低温状态,以达到延长寿命的作用,从而保持籽粒品质。合作社协调增加全程机械化烘干设备,为种粮户提供清选、干燥、储存、销售等一体化服务,让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最大限度实现节粮减损,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5 结语

明集镇在确保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小麦种植优势,大力发展以小麦为依托的特色农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角色,加大合作社成员、种植户、农机手培训力度,掌握小麦品种种植栽培、机收减损等方面的实操技能,形成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传播推广模式。下一步,明集镇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小麦种植为主的产业链条管理模式,秉持“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逐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规模种植户的生产成本,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邹平冬小麦水肥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基本不等式》专题训练
在童话中游历
——阅读《能跑会跳的房子》
“水肥一体化”这么厉害!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甘肃冬小麦田
邹平:“两址两园两制”解题人
冬小麦和春小麦
“吃肉喝汤”不是为官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