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2024-04-19 07:58朱海
国际公关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朱海

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日益重要。将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将其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在基于一定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建立育才机制、建设非遗师资力量、增强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入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可行性构想。

关键词:广西非遗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在当前我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科学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优点和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

一、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有世代相承、口传为主、民间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等特点。[1]

截至202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而根据 《广西日报》2022年7月的报道,广西有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

(二)广西非遗及特点

1.广西的非遗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建筑、歌曲、手工艺等,大多数都属于广西非遗的范围,这些非遗是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壮剧、壮锦、布洛陀、瑶族服饰、苗族银饰、侗族木构建筑、坭兴陶等。

2.特点

广西的非遗具有分布散、覆盖面广、民族特色强等特点。如壮锦分布在靖西市和忻城、宾阳、龙州、大新、环江等县;侗族木构建筑主要集中在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坭兴陶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沿海城市,以钦州最为出名。广西的非遗涵盖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都极具民族特色,反映了壮、瑶、侗、苗、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和世俗文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个人、社会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一些体现: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在创业领域有用,还可以在各种职业和生活情境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2.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注商业创新和创业,还强调个人发展和成长。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存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创业支持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普及。第二,设立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学校园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导师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竞赛和奖励机制的引入。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和奖励机制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获得实践经验。第四,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一些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追求创业,提高了创新创业的氛围。

广西外国语学院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已逾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百个,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流程比较熟悉,并逐渐形成了老生带新生、一届带一届的良好循环。

(二)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通知强调 “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对照此标准,目前广西的职业院校中只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76.18%的占比进入统计榜之列。

2.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理念和实际脱节。[2]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源不平衡,一些高校虽然提供创新创业课程,但教育理念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和导师。

3.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不足。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加實际的培训和指导。而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可能让一些大学生望而却步,担心失败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三、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相关联的思考

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两者之间貌似并不相干,但细细分析之下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两者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支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意和创新源泉

非遗文化传承了丰富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艺术形式,这些传统元素可以成为创意和创新的源泉。大学生可以通过重新解释、改编或结合非遗元素,借助现代技术、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传统技能与当代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可以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创新创业可以帮助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将非遗文化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又可以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提供可持续的资源,鼓励人们更加重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联体现在它们互相促进和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有助于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非遗文化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和资源。这种关联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四、融入路径与策略的思考

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课程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一)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1.提升高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明晰高校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首先,提升高校领导层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到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地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自觉成为此项工作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研究和教育资源,成为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研究的重要机构,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学术支持;最后,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可以开设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

2.加强宣传和推广,提升师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3]充分利用当前各种宣传媒体如学校官网、微视频、抖音、钉钉平台等,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同时,结合教师的教研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价值观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保护。

(二)加强非遗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

1.结合非遗文化内容,建立复合育才机制。(1) 建立非遗文化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非遗传承人或专家指导学生。导师可以传授技能,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2) 建立非遗文化人才招聘制度和管理办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的非遗文化领域专业人才加入师资队伍。(3) 建立与非遗传承人互助互惠的合作机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包括技能传承、文化传播和经济支持。广西外国语学院经过多方的走访了解,多次深入区内各非遗地区考察,已初步与当地知名非遗传承人建立起互助互惠机制。由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对在校大学生分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学校承担对非遗文化宣传及相关经费等职能。其中,与融安县的苗族蜡染作坊和瑶族马贵兵银饰手工制作工作室的合作更为成熟、突出。

2.建设非遗文化师资队伍,增强非遗文化师资力量。首先,要建立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研修计划,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参加非遗文化教育培训班,开展非遗文化的研修学习,学习非遗的历史、传统技艺、保护方法等;其次,吸引专业人才,招聘有非遗文化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研究学者和艺术家,作为教职员工,[4]鼓励非遗传承人和有志于从事非遗文化工作的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建立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关系,让他们能够在校園中传授非遗技艺,以此逐步建设和发展非遗文化师资队伍,增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专业力量。

3.创新传承教学模式,多元化开展非遗人才培养。[5]首先,开设专门的非遗文化课程,探讨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和影响。这些课程可以包括非遗文化的艺术形式、技艺、传统节日、民俗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开设了 《民族图案设计》 《民族装饰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教授广西绣球图案、铜鼓图案的绘制,以及民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与技能。其次,开展跨学科教学。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不同学科的课程中,例如,在艺术、历史、文化研究、人类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中讨论非遗文化的相关主题。最后,充分利用媒体和数字化资源如影片、音频、图像等,展示非遗文化的精彩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三)加强非遗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

1.开展非遗文化讲座访谈和引入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和访谈,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或艺术家来校园举办讲座、座谈会或访谈,与学生分享非遗文化的故事和经验。同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与社区合作,为社区提供文化服务。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项目的合作与创新,例如,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进行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保护项目。

2.到民族非遗点开展采风学习。组织学生到民族非遗点参观非遗文化项目、非遗传承工作坊或传统工艺村庄,让他们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作过程。组织学生参与或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舞蹈、音乐演出、手工艺品展示等,以展示和传承非遗文化。近年来,广西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到民族非遗点开展艺术采风活动,例如,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盛大的篝火晚会,学习侗族的歌舞和乐器;到马贵兵瑶族银饰手工制作坊,开展银饰打造工艺的学习,等等。这些采风学习既让学生了解学习了民族非遗手工或文化,也让这些非遗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承与发展。

五、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将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具备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分析[J].戏剧之家,2020(23):168-169.

[2] 杨帆.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58-59.

[3] 韩亚男,厉孩.浅谈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出版者不详].2017:2.

[4] 鄂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径:中高职衔接阶梯式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84-87.

[5] 张捷,郭洪豹.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4-6.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模式化可持续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设计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