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燃烧理论下社交平台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

2024-04-19 06:19陈筠亦刘英杰
国际公关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

陈筠亦 刘英杰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冗杂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汇集、发酵,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但目前社交平台对于此类事件尚未有成型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结合社会燃烧理论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因素、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平台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社会燃烧理论;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治理;社交媒体

风清气正的网络環境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在网络生态治理中,舆情问题及其治理体系是近年来广受关注和讨论的重点。从2022年1月到2023年9月,“刘学州寻亲事件”历经事件曝光、舆论反转、再反转、平息到网暴事件开庭过程,多次引发舆论热潮,是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典型案例。本文以这一事件为例,结合社会燃烧理论视角,探究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总结可实践的治理方案。

一、网络舆情现状概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1]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社交媒体平台,网民拥有自由发声的权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视角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各类舆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突发事件,包括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3]

在数据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数据来源展现多样化特征,这些信息主要源自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元信息平台。在融媒体极为发达的今天,多途径多维度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给舆情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丰富的舆情信息来源不断影响舆情的发展。网民大多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社会网络关系,以不同层面、不同结构的网络社群组成虚拟社会的特定单元。[4]

二、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舆情研究

(一)社会燃烧理论概述

社会燃烧理论属于社会物理学理论范畴。社会物理学是应用自然科学的思路、概念、原理和方法,经过有效拓展、合理融汇和理性修正,揭示、模拟、移植、解释和寻求社会行为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充分交叉性科学。[5]

自然界中燃烧反应发生时,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是三个必要条件。社会燃烧理论将燃烧反应发生的原理类比应用于社会问题分析,该理论认为,社会失衡、失序、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因素的 “燃烧物质”“助燃剂”及 “点火温度”的共同作用。[6]在社会燃烧理论中,人际关系、社会的不和谐与矛盾是社会动乱的 “燃烧物质”,故意错误的舆论引导是社会动乱的 “助燃剂”,达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度的突发事件是社会动乱的 “点火温度”,三者共同作用引发社会失序问题。

(二)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舆情研究的契合性

传播学研究证明,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与传播规律遵循风险点萌发、酝酿发酵、触发引爆等过程,[7]这与自然界燃烧反应的发生具有相似性。而社会燃烧理论正是类比于燃烧反应,因此社会燃烧理论的框架适用于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解读。以社会燃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算法机制、意见领袖引导、言论自由等现象对于舆情事件的推动作用,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阈。

三、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事件类比分析

(一)“燃烧物质”类比分析

社会燃烧理论中,把导致社会失序的基本动因看作引发社会不稳定的 “燃烧物质”,这种因素可以被理解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矛盾与不协调。从刘学州寻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事件各个阶段舆论的引爆、狂欢其实都与这种人际矛盾脱不了关系。

例如,事件开始时,刘学州在网络上发布寻亲视频,公布相关信息。在这个阶段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广大网民对于拐卖和买卖孩童的恶人天然的恨意,人们基于自己的道德情操憎恶这样的恶人,继而引发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并且,同阶段发生了孙海洋寻亲成功的事件,刘学州寻亲作为同类事件更是舆论的焦点。在寻亲这个阶段中,网民对于人贩子的憎恶可以被理解为 “燃烧物质”。

推动刘学州事件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是刘学州和亲生父母的矛盾。与此同时,“刘学州寻亲成功后再遭亲生父母抛弃”成为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内容迅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刘学州及其亲生父母的各种言行举止都被公众不断讨论,网民试图还原事件真相,却在部分无良媒体的片面报道的错误引导下越走越远。2022年1月24日,刘学州在微博发布有关个人经历的长文,而后服药自杀。在这个阶段中,刘学州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网友之间的观点矛盾、人们对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憎恶都是引爆相关话题的 “燃烧物质”。

(二)“助燃剂”类比分析

社会燃烧理论中,“助燃剂”是指 “一些媒体的误导、过分的夸大、无中生有的挑动、谣言的传播、小道消息的流行、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非理性的推断、片面利益的刻意追逐、社会心理的随意放大等”。[8]

在案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刘学州发布寻亲视频、到与父母对峙再到最终刘学州自杀,事件期间都有媒体这个 “助燃剂”的推波助澜。网民对刘学州的态度从同情转变为怀疑,媒体抓住网络风向的转变,贴合网民舆论风向大肆报道刘学州的负面新闻,夸大刘学州要求中的金钱成分,塑造了其冷血、拜金的人物形象,导致网友对于刘学州的印象越来越差,甚至有部分偏激的网友私信刘学州的账号进行人身攻击与谩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刘学州的精神损伤。

(三)“点火温度”类比分析

在社会燃烧理论中,“点火温度”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事件。燃烧物质不断积累,助燃剂在一旁助威,一旦遇到一个导火线即 “点火温度”,网络舆论的大火就会一触即发。网民的不满、愤怒情绪会不断高涨,再加上媒体和意见领袖的煽动,星星之火瞬间燎原。

回顾刘学州事件的完整过程,可以发现网友大规模发表观点的几个时间节点,如寻亲视频发布、生父采访视频曝光以及刘学州发布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长文,在后两个时间节点网友的情绪尤为高涨,他们急于探求所谓的 “真相”,在突发事件的推动下,关于这个事件的舆论风暴被点燃,各方观点激烈交锋,舆论愈演愈烈。

四、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社交平台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措施分析

(一)监测、处理“燃烧物质”

在有关社会矛盾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平台应当对官方通报、官方回应等信息给予更大力度的推送,避免推送机制造成的信息的封锁与回避。引发网络舆论事件的相关原委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不全面、认知视角与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导致观点的差异,进而发展到观点的碰撞。在应对这样的情况时,平台可以对官方账号如政务账号、官媒账号和当事人发布的重点信息进行话题内的置顶处理,而不是让一些片面曝光占据版位,让初次关注话题的网民能够第一时间对于话题有源自官方的清晰认知。喻国明曾指出:“我国网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参与网络热点的讨论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就感和‘被重视的感觉,因此某种意义上我国的网民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一旦自己的诉求和想法被官方或者主流所认可,自身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就会‘功成名就地退出。”[9]当然,要让网民的认知回归正常水平并平息民意,除了平台的推送辅助,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于民意的回应与解答。

除了及时回应、处理网络民意反馈,对潜在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测与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大数据与区块链技術,平台可以建立舆情监测与溯源系统,通过实时的话题热度监测与数据分析,对网络舆情热点趋势、网民舆情关注态势、舆情信息传播情况等内容进行收集与分析,对部分舆情高频词、高热度话题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现信息的异常热度,对舆情事件作出预判。依托区块链技术,可以对信息的发布时间、传播途径等信息进行节点分析与记录,帮助事件的后续追踪工作。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构建模型与算法预测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基于小波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模分析可以提升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预测的精确度。[10]在平台主导下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与预测可以有效利用已有的平台机制与平台数据,并且社交平台本来就是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场所,相较于政府主导有更加直接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引导“助燃”方向

为了合理引导舆情方向,平台需要完善政务账号、媒体账号的审核机制,对账号的资质进行提前把关,确保意见领袖具有合理引导舆论的资格与能力,以确保官方有效信息在第一时间被披露。除对意见领袖的账号提前进行资质审核外,也需要关注和分析该账号后续是否具有理性、正确引导舆情的能力与价值,可以由平台、MCN公司与政府牵头对网络大V进行科普教育,确保其发布信息的理性。考虑到意见领袖在二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对网络大V发布的内容需要更加严谨的审核,对无良媒体、乱带节奏的账号给予更严厉的处罚。

平台需要加强信息内容的审核,避免无良账号发布和转载内容有问题的信息。平台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管理条例与平台规则,明确惩罚机制,对违规违法、包含不良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与处理。

此外,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存在并非只是为了预测舆情,当意见领袖对舆论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与引导后,舆情监测系统仍需要密切关注舆情的发展方向与态势,对舆论引导方向与效果进行分析,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

(三)控制“点火温度”

对舆情风险加以控制可以消除导火线的产生,降低点火温度冲破社会稳定风险爆发的阈值。[11]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后,需要关注舆情发展态势的变化节点,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分析可以采用的处理方案,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干预,避免舆论继续堆积发酵导致不可控。

此外,平台需要对信息传播进行严格控制,对低俗不良、涉及人身攻击、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屏蔽处理。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限制不良账号。

网络的虚拟身份为网民非理性表达提供了发声空间,在匿名情况下,现实的社会关系与道德准则带来的约束力度降低。在各大社交平台公开地域等账号信息后,匿名化的影响稍有缓解。如何在信息公开与保护隐私之间达到平衡,还需要社交平台的进一步考虑与努力。

五、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人们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健全规则仍然是需要不断研究、实践的课题。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政府、社交平台与个体的多方努力。以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观察网络舆论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舆情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人始终是传播的中心,是传媒与技术服务的对象。平台的网络舆情治理要关注人的因素与特性,在可操作范围内减少舆论事件的发生,保障网络生态的清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10-25].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 53(18):79-82.

[3] 陈福集,陈婷.舆情突发事件演化探析:基于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15(2):23-28.

[4] 刘继,李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9,38(12):92-97,183.

[5]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学科意义与应用价值[J].科学,2002, 54(3):32-35+2.

[6]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15-20.

[7] 白志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风险治理:以社会燃烧理论为分析框架[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4):101-109.

[8]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15-20.

[9] 喻国明,李彪.舆情热点中政府危机干预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新闻与写作,2009(6):57-59.

[10] 舒予,张黎俐.基于小波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预测[J].情报科学,2016,34(04):40-42,47.

[11] 张凤哲.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舆情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机理与管控[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32(2):22-28.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网络舆情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