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边缘户内生韧性的构建机制

2024-04-19 10:43邓玮王贤达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邓玮 王贤达

摘 要:降低福建省农村贫困边缘户脆弱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以闽西某县为样本对农村贫困边缘户脆弱性与内生韧性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贫困边缘户仍面临着多维的脆弱性。因此,未来的防返贫政策应以针对脆弱性的韧性提升为导向,促进其发展韧性、健康韧性与特质韧性等多维韧性增强。尤其是要采取教育宣传、文化引导及专业服务等措施,提升其防返贫的内生韧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贫困边缘户;多维韧性

降低农村贫困边缘户脆弱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巩固”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拓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重要一环还要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解决“巩固”“拓展”“有效衔接”的问题,就要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此,以闽西某县为样本,对农村贫困边缘户脆弱性与内生韧性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受灾害管理脆弱性研究的启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农村贫困症结在于多重风险叠加下的农户脆弱性。近年来也不断有研究关注到贫困边缘户工作转换导致的脆弱性及其背后的动力与机制问题。家庭韧性或抗逆力是这些农村家庭抵御脆弱性、防止返贫的核心与关键能力。因此,研究认为,家庭韧性是一个比较适合讨论贫困脆弱性家庭的内在机制框架,能够对贫困脆弱性家庭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课题选取闽西某县为样本,相关数据来自课题组2021年至2023年对该县3个典型村的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该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地处武夷山东麓,辖11个镇、5个乡、210个行政村和15个居委会。该县地形复杂,沟壑交错,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资源相对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省内落后水平。2020年4月,该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退出福建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本次研究中,课题组选择一镇两乡共61户贫困边缘户进行访谈、量表与问卷调查。调查与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基本情况、收入来源、脱贫时间、教育程度、工作机会、政策保障、人格心理、生活预期等。在进户调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对农户进行适当的开放式提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于调查问卷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由村社干部带路,在相应地块及周围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在此过程中,调查人员与熟知当地情况的村社干部进行详谈并记录。

二、资料分析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农户贫困脆弱性定量与定性指标分析方法,结合该县脱贫攻坚后的农户实际情况,采用量化数值及指标评价来分析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见表1)。

表中各项指标为贫困边缘户脆弱性的测量维度,每个细分指标均赋分为4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贫困脆弱性越高。其中,0~40分为低贫困脆弱性区域,40~70分为中贫困脆弱性区域,70分以上为高贫困脆弱性区域。如在生计脆弱性方面,生计完全来自传统农业种植业的分值为4分,完全不来自传统农业种植业的分值为0分,处于中间状态的取1~3分。生计来自短工行为的为4分,完全不是短工生计的则为0分。其他指标,如土地流转、气候灾害、金融借贷等依此类推。另外,保障脆弱性、发展脆弱性、健康脆弱性、特质脆弱性的4个维度评分也是如此。以下为测量后的基本结果。

其中,有16户约26%的贫困边缘户完全从事种植业,12户约20%的贫困边缘户完全从事短工工作,9戶约15%的贫困边缘户完全将土地流转出去,原因包括身体健康影响,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不得不将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21户约34%的贫困边缘户认为气候灾害对他们的生计有严重影响,完全属于靠天吃饭的群体,抗风险能力较低。3户约5%的贫困边缘户生活中必须依靠信用社或民间借贷来维持生计所需要的资金。

12户约20%的贫困边缘户非常迫切地需要社会救助,11户约18%的贫困边缘户完全依赖政府补助或低保,只有不到10户可以完全不需要政府补助或低保可以维持基本生活。19户约31%的贫困边缘户经常需要依靠亲戚支持来支付一些大额支出,如子女教育、健康支出或人情往来等。4户约7%的贫困边缘户有一定的储蓄,而高达39户约64%的贫困边缘户没有任何储蓄。22户约36%的贫困边缘户收入为单一来源,主要依赖农业种植。只有13户约21%的贫困边缘户非单一收入,依靠短工或家庭养殖获得多元化的收入。

57户约93%的贫困边缘户为低学历,如小学或中学,高中学历的有4户。而学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门槛或身份识别的功能,低学历意味着发展或改变的机会较少,已有的生计也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11户约18%的贫困边缘户完全无任何技术能力,只有不到10户具有简单的建筑、电力、园艺或厨艺技能。19户约31%的贫困边缘户社会关系圈狭窄,与乡邻亲眷等维持最低度的人情往来,在困境时能够获得的支持较少,在寻求外出或工作机会时几乎没有能够提供帮助的社会联结,即缺乏社会学意义上的强关系。3户约5%的贫困边缘户信息来源单一,平时无阅读报纸或图书的习惯,以广播电视获取信息为主,还有23户贫困边缘户没有家庭网络,平时也无互联网使用,手机为非智能机型,对智能手机不知如何使用。11户贫困边缘户未来两年内有大额支出需求,如修缮房屋、孩子结婚或医疗等。

15户约25%的贫困边缘户患有严重疾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且有长期医疗照顾需求,生活支出中需要支付较多的医疗费用。13户约21%的贫困边缘户患有慢性疾病,只能从事轻度体力劳动,有长期服药需求。8户约13%的贫困边缘户无明显疾病体征,但经常感觉不舒服,如无力或头痛头晕等。61户即所有的贫困边缘户只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未购买过商业类保险,他们除非严重不适一般不去县城就医,而是在乡村卫生院或私人诊所治疗。7户约11%的贫困边缘户从事的劳作有较大的危险性,如碎石、油漆、挖井和拾废品等,对身体有短期安全风险或长期疾病隐患。还有28户约46%的贫困边缘户家庭卫生环境差,居住在无卫生间的老式房屋。有15户家庭养殖家畜,且属于散养方式,家畜随意进出房屋。这些家庭的生活垃圾普遍随意丢弃,废水就排放在房屋周围,公共卫生环境较差。

41户约67%的贫困边缘户对生活预期较为悲观,认为不大有改善的可能。认为生活会慢慢变好的只有不到10%的6户。在对工作的态度上也较为消极,不想外出务工,认为外出务工也赚不到钱。50户约84%的贫困边缘户担心生活遇到挫折,认为遇到困难只能接受而无法改变,其中还有一些人有过轻生的想法。24户约39%的贫困边缘户生活经验较为单一,极少离开生活居住地,每个月去县城的只有6户。去过省城的只有7户,全部未离开过本省范围。还有6户家庭成员患有精神障碍,已获得残疾证,需要长期服药控制,且没有相关社区照顾项目进行康复训练。11户约18%的贫困边缘户经常因为琐事发生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不好或夫妻关系紧张的有33户。而在这些贫困边缘户的人际关系方面,有47户约77%的表示与亲戚朋友来往很少,与其他村民之间日常互动少于一般人,互相之间的支持也较少。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在闽西山区的部分区域贫困边缘户仍面临着非常现实的贫困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来自不同方面,如果无法得到支持,这些脆弱性就可能成为返贫的突破点。因此,从预防返贫建立农村长效脱贫机制而言,更加需要针对贫困边缘户的特质脆弱性进行精准干预,采取相应的政策或实施有指向性的项目,增强精神动力指征上的韧性,从而防止脆弱性演变为真实的贫困入口。

首先,防返贫机制应更加注重增强发展能力、强化发展韧性。针对贫困边缘户普遍存在低学历、无技能的发展脆弱性特征,建议以增强发展能力为重点,提升贫困边缘户的发展韧性。针对贫困边缘户社会联结弱、信息缺乏以及存在大额支出的发展脆弱性特征,可以采取发展贫困边缘户社会资本的方式来加以应对。社会资本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重要形式与载体,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信息陷阱及共同应对风险。可通过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动员贫困边缘户加入这些组织或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来形成更多社会资本。这些社会组织包括经济合作社、文化娱乐团体及公益慈善类组织。乡镇要合理确定这些社会组织的治理空间和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为农户提供多种选择。

其次,防返贫机制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水平、促进健康韧性。针对患有严重疾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贫困边缘户,要注重不断提升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防止因病返贫。加大对贫困边缘户群体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倾斜,摸底排查贫困边缘户健康信息,强化边缘贫困户健康预警监测,精准识别因疫致贫、返贫人群;建立贫困边缘户的诊疗服务机制,利用家庭医生模式切实减轻经济困难群体的就医负担。有条件的区域可逐步配套实施疾病筛查预警、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失能照护、认知心理调适等健康照护计划,有效衔接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多重健康保障计划。针对关键人群、关键病种提升服务精准性,强化留守高龄人群健康支持、残疾残障人群健康援助、失能失智人群健康照护、慢性疾病人群健康管理。結合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强化卫生、健康与营养知识宣传与习惯培育,形成贫困边缘户健康管理基本能力。

最后,防返贫机制更加注重建构内生动力、塑造特质韧性。内生动力是个体获得发展的心理持续性机制,个体是自身发展第一责任人。针对内生动力弱、特质韧性缺乏的贫困边缘户,应在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同时,积极采取教育宣传、文化引导及专业服务等方式激发其内生动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专业服务上,随着乡镇社工站的铺开,可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社工机构开展乡村教育行动,优化贫困边缘户家庭生态,增强其生活信心。对于一些有精神障碍、家庭矛盾多以及人际疏远的贫困边缘户,乡镇社工站的社工可开展一些心理辅导、情绪关爱、家庭纠纷调解等社工项目,为其提供良性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社工可以借助志愿者的招募与机制建设,为贫困边缘户建立具有可及性的志愿者资源,开展一对一的帮扶行动,使贫困边缘户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升特质韧性。

参考文献:

[1]李小云,何君,傅荣.土地改革与贫困缓解:围绕再分配土地改革的一系列学术争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7-85.

[2]王国敏,张宁,杨永清.贫困脆弱性解构与精准脱贫制度重构:基于西部农村地区[J].社会科学研究,2017(5):67-76.

[3]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619-624.

[4]李雪萍,王蒙.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的建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种分析框架的融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5-12.

[责任编辑:李伟杰]

基金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科技厅创新战略研究项目(2021R0071)

作者简介:王贤达(2000—),男,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通信作者:邓玮(1976—),男,浙江上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政策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