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2024-04-19 04:48施超张玲刘苇江张雪莹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施超  张玲  刘苇江  张雪莹

[摘 要]随着作为“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社会保障事业人才成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的时代挑战。针对学科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协同育人成效不足的困境,上海杉达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完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企—校社—校校三维协同育人平台、嵌入赛证双链赋能、引入项目资源服务中国实践,构建并实践了“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社会急需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流本科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30-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安全网”“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劳保专业)是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专业,既是一门探讨中国公共事务规律的理论学问,也是一门治理中国公共事务的实践学问。如何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劳保专业面临的时代挑战。

上海杉达学院劳保本科专业于2004年设立,2021年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国家扎实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呼唤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从事基层调查与治理、社区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事业的人才。在此背景下,上海杉达学院劳保专业(以下简称我专业)以国家人才需求为目标,开展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科学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劳保专业传统困境(学科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协同育人成效不足),我专业通过完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企—校社—校校三维协同育人平台、嵌入赛证双链赋能、引入项目资源服务中国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能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社会工作、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劳保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我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见图1。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实训与重点课程建设

为达成劳保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专业构建了层层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这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验室虚拟仿真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专业为应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配套设置了实训课,如社会保险实训、社会工作实训、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训等。例如,社会保险实训课利用社会保险实训软件进行上机操作和情景模拟,还原社会保险工作的真实场景,开展一站式社会保险业务模拟训练。我专业通过重点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共有1门上海市重点课程——社会保险,3门校级重点课程——社会学、社会工作实训、社会心理学。

2.实验室建设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基于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专业于2018年建成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实训室,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配备了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软件、公共管理软件、社会工作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此大背景下,社会调查与社区治理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运而生,我专业又引入社会调查平台系统、社区治理虚拟仿真系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系统,重点打造社会调查、社区治理和社会保险的虚拟仿真场景,引领学生聚焦并实战演练转型期上海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实际问题。

(二)三维协同育人:面向需求的产教融合体系优化

1.校企合作育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3]。我专业探索实践了基于“学校—企业”“学校—社区”“学校—学校”的三维协同育人新模式。

(1)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我专业每年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行業发展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开拓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校企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领导、技术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不定期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以完善我专业的课程体系。

(2)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我专业整合企业资源,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制度化地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目前,我专业已拥有20家实践基地。其中,我专业与北京中睿在职言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在职言职)共建的“毕燃人力资源数智化人才就业实习基地”已获得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与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共建的“上海杉达学院——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已获得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立项;与上海直真君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数智化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基地”已获得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3)共同实施课堂教学。根据优势资源双向互通和双师互动理念,我专业形成了教师进企业挂职、行业专家进校授课的长效机制[4]。我专业引进优秀的行业专家加入实践教学团队,承担行业认知实践、职业启蒙等课程教学,同时嵌入企业实践项目教学,如我专业与零点有数合作开展的社会调查、开设的大数据咨询人才实训班,与在职言职合作开设的职前人力资源管理集训营,以此促进学生对行业前沿的认知。

2.校社合作育人

为夯实社区工作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我专业陆续与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上海曹路镇金海华城社区(曹路大居南)等社会组织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我专业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邀请资深社工进校开展实务前沿讲座,另一方面在社区开放、支持的基础上,开展实地参访与交流学习活动,参访机构包括洋泾社区公益坊、金杨益天地、壹家家庭服务中心总部等,学习内容囊括社会组织的运行、特色品牌社会工作项目设计与实施、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

3.校校合作育人

为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发挥经世济民、共勉并世的专业精神,我专业开设了特色第二课堂——“杉达群学”讲坛,引进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管理学等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与师生进行学术思想/成果交流。讲坛依托卓越思想资源,传播多元学术文化,以期共创健美人格和健康社会,美美与共。与此同时,我专业亦聘请了数位“双一流”高校教授直接参与核心课程的授课,如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课程。校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校际藩篱,较好地实现了校内外师资的有机互补。

(三)双链并举赋能:赛证融合的创新应用机制优化

1.学科竞赛赋能

劳保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由于缺乏对口的竞赛平台而忽视学科竞赛。基于创新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积极自筹主办和寻找合适的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一方面,依托学校、学院平台,动员并辅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另一方面,先后在学院支持下承办了校级学科竞赛三项,包括社会学科普竞赛、社会工作演绎大赛、公益项目创新大赛。2022年,我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我专业学生获得上海市总决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同年有24名学生考取了由中国商业统计学会颁发的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技能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赋能

我专业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让学生成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综合型人才。2022年,我专业通过了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资质评估,学生可直接申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及以下职业技能评价。2022—2023学年,我专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考级通过率达到57%。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为学生在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咨询服务等相关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服务中国实践:耦合资源的实战平台搭建

在校企、校社、校校三维协同育人、赛证并举赋能的基础上,我专业致力于耦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实战平台,以社会调研和社区服务为带领师生服务中国的两大发力点。

1.社会调研服务

社会调研是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劳保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1]。首先,我專业开设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核心课程,教授学生各种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巧。其次,实验室的社会调查平台系统为学生操练调查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再次,我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进一步为学生设计、执行调研及撰写调查报告拓宽了实战平台。最后,我专业耦合政府、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带领师生运用专业所长服务中国实践,一方面帮助企业和政府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丰富学生实际调查经历的同时,丰富了教师教案,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例如,我专业的横向项目“基于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组织了37名学生以国家调查员身份参与为期八周的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如此,理论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国家级学科竞赛—实际横向项目的社会调研特色路径得以打通,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创新实践。

2.社区服务

我专业师生秉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初心,在社会调研前端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往后端打造社区服务路径。目前常规的社区服务方式为社区调查服务,贴合社区需求为学生布置课程作业,设计并完成社区议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再将发现的社区问题及建议反馈给责任部门,进一步服务社区后续的建设项目。我专业目前的重点社区服务项目有:曹路镇萤火儿童阅读沙龙项目、豫园街道新业驿站骑手港湾服务项目、洋泾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以及浦东新区公益伴学志愿服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成效

近年来,我专业“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为行业输送了“零适应期”的劳保人才,培养效果亦得到了广泛肯定与赞许。

(一)毕业生反馈本科教育增能成效显著

为了解人才培养创新举措的成效,我专业针对近四年194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和升学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四届毕业生中有60%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工作等学科竞赛,有59%的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考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或社会工作师证书;有79%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各项活动的高参与率有效提高了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四届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44%的学生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15%的学生考取了公务员或事业编制,15%的学生成为社会工作者或社区工作者,3%的学生进入咨询服务行业,专业对口率接近78%。此外,我专业近十年来的平均就业率为97%,2023年达到100%。

在满意度方面,近四届毕业生中,有92%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自身就业和未来发展有帮助;7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训课程以及在校期间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其毕业和就业后的发展有帮助。总体而言,超过84%的毕业生满意或非常满意我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

(二)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估指标优秀

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2023年最新发布的《上海杉达学院2022—2023学年学生学习体验与成长评价报告》,我专业在多项指标上表现优秀(见表1)。

三、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民生的重要内涵,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价值更加凸显。“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专业在十余年探索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套理论与行动方法,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服务社会是其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体系是多层次的,各校办学定位是有差异的,在认同差异、尊重多元的基础上,需看到学科建设的共通之处。探索劳保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创新,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薛新东.基于协同创新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32-34.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22(10):4-31.

[3] 秦玲,汤榕,马国栋.社会保障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7):135-137.

[4] 陈华钢.应用型本科环境设计专业“三方联通、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1(8):98-103.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