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安德特人绳到中国麻绳——绳子旅行记

2024-04-19 06:10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4年7期
关键词:麻绳大麻绳子

刘小方

在今天的世界,无论你生活在何处,绳子都抬眼可见。当我们步入人类文明史深处时,更会发现绳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古代先民无论是在束发穿衣、深井汲水、捕鱼织网、崖壁采蜜、骑马乘车等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制造车船、军事作战、修筑城池、远洋航行等复杂工程中,甚至是在测量记事、法律制度、政权建设等抽象活动中,统统离不开绳子。俗话说“单丝不成线”,一束细小的植物纤维没有什么力道;但把纤维纺成纱线,将纱线拧成股线,再将股线编成绳子后,柔弱的植物纤维就变得强劲耐用,并能在诸多领域创造出无限可能。

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卷一》“制绳”篇中说:“对于古代帝国来说,绳子的制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而在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大型纪念碑时,奴隶们只有通过绳子才能使他们的力量聚合起来,以移动金字塔和其他大墓碑中使用的大石头。”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费里斯·贾布尔则认为:“在发明的万神殿中,绳子要远比轮子更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帆船发明到18世纪末,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繁荣、科学进步和军事成功从根本上依赖于绳子。”

绳子伴随人类进化的历程而出现,在数万年前就已存在。自然界的细草、藤条、树根、树皮甚至蛛网等都能给人们提供“捆”“系”等概念,而常见攀缘植物的触须所呈现出来的“S”形或“Z”形自然扭曲状态,也为人们发明、制作和利用绳子提供了直观借鉴。据相关资料显示,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人已经普遍能用椰枣树和亚麻的纤维、纸莎草或驼毛等制作绳子。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的墓碑画像上就有172个男人正用4条长绳拖动一座60吨重的巨像。

1万多年前,古人类把绳纹印刻在陶器上,给我们留下了绳子早期旅行的模糊踪影。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中国古代先民通过提取大麻纤维制作出结实耐用的麻绳。中国麻绳以其优良的品质而广受好评,并在与周边人们的交流中旅行到西亚和东南亚地区。18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菲律宾马尼拉发现了麻绳,并命名为“马尼拉绳”同时介绍到西方。隋唐之际,印度“通天绳”魔术流布中国,并经中国传入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成就了绳子旅行史中的一段神秘记忆。

尼安德特人绳与绳纹

由于绝大多数绳子都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所以它很难像石器、珠宝一样长久留存,这给考证绳子起源带来不小的困扰。近些年来,在考古学家的努力和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人们在绳子起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埃及一座古港口遗址中发现了20多根用纸莎草编织的粗草绳。这些粗草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发现时摆放整齐,似乎仍在等待水手们前来取用。

2019年,考古学家在对法国东南部阿布里杜马拉斯(Abri du Maras)的尼安德特人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距今四五万年前的绳子遗存。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的人类学家借助显微镜,最终确认了残留在几块石器上的植物纤维是由人工编织而成的。而在此之前,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绳子纤维出现在以色列的一处遗址中,距今约1.9万年。

绳子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把绳子用到了政治文化领域。《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浙江大学黄金贵教授从字意演变的角度研究认为:在中国,最早由草、木、竹料编织的粗绳叫“索”,由丝麻线编织的细绳叫“绳”,两股以上绞合编成的绳叫“纠”。因为绳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汉语中与绳相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准绳”“绳之以法”“索道”“纠缠”等。

与汉语类似,英语中表示“绳”的词也较多,如rope、cord、string、cable等,分别用来表示粗繩、细绳、线绳、缆绳等,其中rope最常使用。从词源上看,rope在古英语中作rāp,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raipaz,表示“粗壮结实的绳子”。因为航海的需要,绳子在西方尤其得到重视。很多与绳子相关的英语习语都显示出与海洋相关的历史信息。如1620年出现的短语rope of sand,意为“不可靠的人或事”;1840年出现的短语know the ropes,意为“懂行”,也来自海员所用的术语。

受文字诞生时间较晚和绳子材质不易储存等因素的影响,早期历史中绳子的旅行情况相对模糊。不过史前陶器上的绳纹,能帮助我们窥见绳子旅行的古老信息。1877年,美国考古学家爱德华·莫尔斯在日本东京品川区的大森贝冢(距今约三四千年)发现了一个古人类遗址,遗址中出现了一些有绳子印痕的土陶器皿。莫尔斯在考古报告中将这类陶器命名为“绳纹陶器(cord marked pottery)”,后来学术界也将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定义为“绳纹时代”。近些年,在我国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和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约1万年以前的装饰有绳纹的土陶碎片。印度考古研究所总干事拉凯什·特瓦里在《绳纹陶器:人类长途迁徙的标志?》一文中指出,在“印度东北地区、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玉蟾岩(湖南道县)等与种植稻米的炭化遗存有关联的地区”的早期考古遗址中,都发现有绳纹陶器。可能的情况是,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随着从中国南部或与东南亚交界地区的讲扪达语人的迁移,稻米耕种/驯化传播到了印度的恒河平原。绳纹陶器在恒河平原的存在常常被引述为这种迁移的标志”。

中国麻绳与马尼拉绳

与大部分器物相对单一的起源地不同,由于自然界中有很多条状、线状、丝状的物质,所以绳子在世界多地都有独立的发明和起源。如早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玛雅人等就有悠久的绳子使用历史。根据《印卡王室述评》一书中的记载,印加人很早就学会用当地的针茅草、高秆莎草和水烛草等编织绳子。绳子在印加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到生活中的梳洗着装,大到投掷器等武器的制作,甚至在祭祀仪式中,都离不开绳子。通过结绳记事和结绳算数,印加人最大程度地发展了他们的文化。

与美洲的草质绳索不同,欧洲人早期多用木本类植物纤维制作青绳和棕绳等。如《圣经·旧约》中共90次提到绳子,其中“士师记”篇中说“人若用七条未干的青绳子捆绑我,我就软弱像别人一样”。英国19世纪的神学家亚当·克拉克认为经文里的“七条未干的青绳子”是指从冷杉类植物根系提取纤维编织的绳子。《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阿拉伯人造船不用铁钉,“惟穿以椰绳,以椰子壳外层所生纤维捣之,使呈马鬃状,乃编成绳,用于穿扎船板”。据说,椰绳十分耐用,海水浸之不烂。关于棕绳,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说:“成群的小帆船在红海来来往往,这是些奇怪的船舶,船板不用钉子钉牢,而用棕绳捆在一起,再用在鱼油中浸泡过的棕榈树纤维填塞缝隙。”

在众多制作绳子的材料中,因纤维耐力好,大麻(hemp)得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青睐。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优质的麻绳在中国诞生。瑞士植物史学家德坎多尔在《农艺植物考源》一书中认为,大麻种植的起源地就在中国。“大麻为桑科之一年生草本,中国古籍如《尔雅》及《书经》中已有记载,且别之为苴为枲,已知其雌雄异株之性格矣。”通过梳理大麻种植的早期历史,德坎多尔发现,古希伯来人的典籍中并无大麻的记载,古埃及人的木乃伊也并非用麻布包裹。当中亚的大月氏人已知道利用大麻的时候,古希腊人还不知道大麻为何物。罗马时期,占据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西伦二世曾留下了为航船上制作绳索而向东方国家购买大麻的记录。此外,最早关注大麻的罗马人是公元前1世纪的卢基利乌斯。对此,德坎多尔总结说:“中国栽麻历史悠久,使某推想其分布必远及东方,惜植物学者尚未能证实此说耳。至于大麻野生于波斯之说殊不足信。”

中文文献显示,我国种植大麻的历史的确十分悠久。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人们的衣服、绳子甚至食物、药物等都与大麻有关。古代文人墨客也习惯把大麻与养蚕的桑树放在一起讴歌。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文学家元稹的“烟火遥村落,桑麻隔稻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天边眼力破万里,桑麻冥冥山四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等。根据赤峰学院孙永刚教授的研究:“(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大麻的记载比外国书籍记载早四五个世纪。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发现了有丝麻的象形文字……自春秋至今,麻字无论在字形和读音上几乎一致,可见大麻并不是其他国家传入中国的。”可以想象,有了大麻和麻绳的助力,中国先民在解决生产生活以及技术革新等问题时,定会更为从容。

大麻种植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之后,很快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18世纪末,英国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菲律宾发现当地人种植大麻且编织的麻绳质量上乘,于是将这种绳命名为“马尼拉绳”。由于绳索在航海中的使用非常频繁,马尼拉绳很快风靡欧洲,成为西方船只扬帆海上的首选。到了20世纪,菲律宾的麻绳又得到了美国人的青睐。

印度通天绳与中国绳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绳子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范畴中溢出,在惩治罪犯、军事战争、祭祀礼仪、风俗娱乐以及魔术幻术等领域现身。如在西藏苯教信仰中,非凡的人物能借助光绳往返天界和人间。隋唐之际,来自印度的通天绳魔术旅行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为史籍中的“嘉兴绳技”或“杭州绳技”。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嘉兴绳技”后来还旅行到日本和西方世界,为绳子的世界旅行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在古印度,绳子的角色非常独特。在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中,绳子是寻找不死神药“甘露”的关键工具,天神“把苏婆吉龙王做成搅绳,又把曼多罗山做成搅棍,神力无量的人把大海搅动”。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生命和宝物不断出现,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古印度宗教、哲学和法律汇编《摩奴法典》中,绳子是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束在身体上的圣纽,婆罗门要棉制的,有三股绳;刹帝利要大麻绳的;吠舍要羊毛线绳的。”为了测量和计算,古印度人充分发挥绳子的功用,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创作出几何学著作《准绳经》。此外,印度先民还将绳子用于坐具开发,发明了绳床。绳子在古印度最神奇的利用莫过于通天绳魔术,成书于5世纪的《梵经》中就提到了“顺绳爬上天空的魔术师”。

唐代皇甫氏所著《源化记》中的《嘉兴绳技》一文首次记录了这一魔术。文中说,唐开元年间,为了欢庆太平盛世,玄宗皇帝鼓励民间举行大宴饮。为此,浙江嘉兴的县令与监官打起擂台,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为了能在比赛中获胜,监官特意在犯人中寻找有一技之长者。经过挑选,一位说自己善于用绳表演的犯人脱颖而出。到了表演那一天,这个人拿来了100多尺(约30米)长的绳团。他先把绳子放在地上,然后将一个绳头抛向空中。只见绳子笔直向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牢牢牵住一样,开始时上抛的绳子只有两三丈(约7~10米),然后逐渐延伸到四五丈,后來竟抛到二十多丈。到最后,围观的人抬头都看不到绳头。这时,这个犯人手握绳子向上攀爬,越爬越高,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到了元代,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中国杭州旅行时也看到了类似的“绳技”表演:“当天夜里,一位魔术师来了,他也是可汗的奴隶。长官吩咐他说:‘让我们看看你的拿手好戏吧!魔术师拿出一个木球,球上有一个洞眼,上面系着长绳,他把木球向空中一抛,球便扶摇直上,直至消失……见他手里的绳子所剩不多时,魔术师让他的徒弟缘绳而上,他爬着爬着也不见了。”鉴于这次魔术表演地在杭州,人们便称其为“杭州绳技”。

随后,类似的绳技表演不断出现在多个文献或志怪小说中,如明代钱希言的《偷桃小儿》、冯梦龙的《方朔偷桃法》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偷桃》等。另据文献记载,1670年,荷兰旅行家爱德华·梅尔顿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看到过当地华人的绳技表演并将其画了出来。在画作中,一众华人杂技演员或魔术师正在街头表演,其中一位正沿着悬在空中的绳子向上爬。

首都师范大学王永平教授认为,古老的印度“通天绳技”大概是在唐代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在盛唐时期的嘉兴大酺会上首次表演。之后,这种绳技一直流传下来。后经民间艺人和秘密宗教白莲教的改造和吸收,逐渐传播到东南各地。元明之际,中国绳技还东传至日本,17世纪的日本文献中称其为“中国绳技”。

从尼安德特人的绳子到中国麻绳,从中国麻绳到现代航母阻拦索,数万年间,绳子的材质不断变换,但绳子的制作依旧维持着或扭、或编的工艺。人类制造了绳子,绳子也改变了人类。和绳子的形成一样,单个人的力量有限,而融入社会的人却能迸发出强大的能量。面对绳子的旅行,人们似乎还有更多学习之处。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麻绳大麻绳子
新年麻绳
绳子够长吗
漂亮的“小草帽”
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的研究进展
大麻二酚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科技在线
大麻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