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9 03:23阎松柳志刚赵国智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阎松 柳志刚 赵国智

[摘 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作为大连交通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需求,承担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任务。文章结合课程专业知识,从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方法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本科院校培养具备生态文明价值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课程思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14-0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地球的健康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也应该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如何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将资源环境国情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科学精神及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3-4]。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持续“升温”,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6]。

本文以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为载体,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并进行实践,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爱国情怀、思想水平及综合素质[7],培养非环保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其自觉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要求。

一、课程基本情况

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是大连交通大学工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共24 学时。课程最早于2019年开设,原名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国家绿色发展要求,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发展,2022年,学校将其更名为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实施途径、碳达峰碳中和等低碳发展的基本内容。该课程于2020年入选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被评为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二、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5]。在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情怀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新时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8]。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培养学生强国、报国意识[9]。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时,举例说明无贫穷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之一。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0]。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使其坚定道路自信,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全员的共同参与。

(二)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人类要心怀仁德,减少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老子的“道法自然”,说明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应遵循自然规律;张载的“民胞物与,物吾与也”,主张爱人和自然万物,不能为了人类自身而无限利用自然。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先贤对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兴衰与共的深刻认识,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1]。

(三)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针对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资源等环境问题,进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课程重点讲授了全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该框架下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展开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2021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2022年,又达成了“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课程强调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深度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以此向学生展示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三、 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一)课前问卷调查

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笔者以机械工程2022级的5个班级为调查对象,借助超星学习通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4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5份,课前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结果可知,虽然大部分学生比较关注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对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及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表示很熟悉很了解的学生较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较少,很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数占比也仅为31.7%。同时调查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期望,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先锋人物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等,这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重点。

(二)教学环节设计与思政元素融入

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建网课,学生可通过发布的课件视频,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后通过发帖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章节测试作业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举例说明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点,涵盖了问卷调查中学生期望在课程中融入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三)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占比情况:过程考核占40%、课程论文占40%、实践调查报告占20%。过程考核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统计功能,对学生签到、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互动、测验及课后作业情况进行考核计分。课程论文要求根据本人周围环境或专业情况,结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等课程内容,自选一个论题。实践调查报告是通过实地调查校园内或者校外居住地周边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各个环节,详细分析其产碳过程,并逐条列举降低各环节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可行措施。

四、结语

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是大连交通大学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笔者根据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国家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的育人要求,对该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家国情怀,提升其职业素养,以期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周进宏,雷霁,陈静. 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例[J]. 教育观察,2023,12(16):104-107.

[3] 袁素芬,于江丽,方丹彤.《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探索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4):176-178.

[4] 陈海峰.《环境保护与化工安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2,50(16):195-1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6-05)[2023-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王培,谢清宇,欧阳威.基于生态文明历史观的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1):133-142.

[7] 周成赟,譚小飞,熊炜平,等.环境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3):105-107.

[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 /OL].(2019-11-12)[2023-06-2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9] 李燕燕,黄荣珍.新时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3):113-115.

[10]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11] 王培,谢清宇,欧阳威.基于生态文明历史观的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1):133-142.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城乡布局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