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彬 李 隽 卢海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嘉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和“五年优化提升”的文件精神,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优化“一网统管”平台、严格督查检查、探索长效机制等措施为抓手,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
嘉定区始终坚持把乡村作为嘉定新城的靓丽底色和稀缺资源来谋划,全面推进“三园”工程建设,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15 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嘉定区村庄布点规划》,2019 年又实现了区内9 个涉农镇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全覆盖,按照“近郊城镇化、远郊田园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结合嘉定“南城北田、组团布局”空间特征,将村庄划分为撤并、保留、保护三大类型,并明确各类村庄的适用情况、管控要求和实施策略。同时聚焦江南田园水乡定位,引入乡村规划师,统筹考虑各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编制了《嘉定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2-2026 年)》,全面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布局,打造葡乡艺海、乡悦华亭等核心示范区域,并注重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已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6 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 个。
一方面,在对标对表市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梳理职责分工,制定《嘉定区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2023-2025 年)》《嘉定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考核方案》《嘉定区村庄全域清洁攻坚行动方案》《嘉定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城运网格闭环管理工作方案》“四个方案”,以及《嘉定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任务清单》《嘉定区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两份清单”,实现了各项工作可追踪、可实施、可考核,为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确保各项工作方案的落实落地,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抓部署,各职能部门和街镇实施重点任务“挂图作战”,每月填报工作进度,进行销项管理和公开通报,全区上下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根据乡村振兴重点配套建设相关政策,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纳入民心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一方面以示范村建设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污水纳管、垃圾分类、厕所升级“三大革命”为突破口,逐步推进老旧设施提标改造,同时提升农村道路能级水平,做好序化农村架空杆线等工作,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建设成效、实现功能聚焦,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按照“15 分钟生活圈”便民服务的宗旨,创新建设43 个乡村型“我嘉·邻里中心”、9 个乡村公园、4 个乡村型长者照护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真正打通向农村地区配送公共服务资源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嘉定区积极推进“五违四必”、河道整治等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区域、全要素、全覆盖”的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实效检查。在检查方式上,以明查和暗访、必查和抽查相结合,除了要求镇级完成自查以外,区里每年还组织一次镇镇交叉检查,实施一次专项行动复查,开展两轮集中巡查和四次季度集中检查。在检查模式上,充分发挥“网格+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优势,建立起“镇级城运日常全面查+区级啄木鸟集中重点查”的巡查模式,并通过“每日动态图表+定期人居专报”的通报机制,落实“一次专报一次排名”。检查结束以后,根据所发现问题形成“一村一方案”的整改清单,要求各镇村举一反三、限期整改,保持村庄的常态化清洁,并进行整改跟踪,直到彻底整改。
以开展国务院重点项目督查、巩固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为契机,谋划多项活动,例如为集中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存量问题,发动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双月专项”行动;为提高日常巡查队员的发现、流转、处置问题的水平,组织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城运网格+人居巡查”大比武活动;为提升村民主体责任意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清垃圾、清搭建、清杂物、清堆物、清张贴、改习惯”为主题的村庄全域清洁攻坚行动;为展示乡村风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策划了以“发现·我嘉之美——共建美丽‘嘉乡’”为主题的摄影比赛,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2020 年起,嘉定区在全市率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一网统管”系统,该项创新获得农业农村部报道,并在全市推广运用。经过经验积累,又将优化提升工作纳入网格管理,建立专项模块,制定全勤网格评价推进方案及巡查闭环管理评价方案,形成了联勤队伍发现上报问题——镇级部门审核流转问题——村级组织及时处置问题的三级闭环管理工作机制。2023 年发动区级啄木鸟队伍和网格队伍开展了2 轮集中巡查,全年累计上传各类问题案件6 万余起,并全部完成销项。目前嘉定区正在打造“农村人居环境+一网统管”3.0 版本,探索将乡村治理模块纳入“一网统管”平台,通过“技防+人防”方式,进一步提升及时发现、专业执法、综合处置能力,加快形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嘉定区现有141 个行政村,其中规划保留保护村57 个,涉及农房约3.1 万户,70%的房屋为1990年以前建成,老旧问题较为突出。嘉定区集中力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这个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卡脖子”的问题,在合理规划、尊重自愿的基础上,实施原址翻建、归并平移等农村住房更新方式。同时以马陆镇北管村、安亭镇星明村为试点,创新探索了“听民意、旧址翻、争先后、定风貌”的农村住房组团式更新模式(保留保护村内30 户及以上集中连片、同一时期、集中更新),聚焦农房翻建“人、地、钱”三要素,充分释放政府“放管服”的改革活力,实行“资金自筹、房屋自建、村宅自治”。为积极引导村民规范、有序推进住房更新,研究出台《嘉定区保留保护村住房组团式更新配套奖补政策实施办法》,激励村民按照风貌标准统一招标、统一建设,2020-2023 年我区累计推进组团式更新809 户,让村民实现了花园别墅梦。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打造精品示范村,嘉定区共有57 个保留保护村,占全市保留保护村总数的7%,已建和在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2 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9%。创建过程中既重视数量增长,又注重品质提升,从村庄外在颜值打造,到后续产业逐步导入,初步形成了“农业优而精、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的嘉定特色模式:一是尊重民意改善环境的“北管模式”;二是政企合作整体开发的“联一模式”;三是带动农旅集聚发展的“向阳模式”,这些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为提高普惠性和群众感受度,嘉定区建成了74 个美丽村落和5005 户美丽庭院,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努力把一处美的“盆景”打造成全域美的“风景”。
农民迁入社区集中居住以后,在居住条件和环境完成了转变,但是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还需要慢慢适应。为提升更新后社区的治理成效,一是打造“阳光村务”平台,完善村规民约建设。制定《嘉定区村规民约示范文本》,创新将《村规民约》延伸至《村规企约》《村规店约》,让村规成为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小宪法”,彰显“村民群众+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同时探索研究统一规范化的运营模式,完善乡村民宿(农家乐)办理和管理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嘉定区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管理的指导意见》。二是充分考虑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现实需要,研究制定了《嘉定区农村物业管理服务指南》,探索出“托底服务+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提出了“村民承担一点,村集体出一点,财政再补贴一点”的物业资金筹措模式,同时推动“我嘉物业”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
为促进农村风貌全面改善,确保提升成果常态长效,一是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嘉定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并在徐行镇伏虎村农村人居环境星级户评定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嘉定区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二是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与积分制管理有机结合,并保障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专项奖励资金投入,实行分档奖补,把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各项事务转化为具体指标并予以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村庄“面子”更“靓”、村民“里子”更“实”。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广“客堂汇”“老大人”等乡村治理实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提升,逐步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转变为和美嘉定的靓丽风景。
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保障广大村民群众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高品质、有韵味的美丽乡村也能吸引更多人到乡村旅游、生活、创业。从嘉定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作探索得到了如下启示。
一是顶层设计是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工作,需要通盘考虑,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嘉定区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做好相关发展规划;完善政策,谋划长远,研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高位推动,以上率下,落实网格管理及各级检查机制,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持续发力,务实推进。
二是农民群众是依靠。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是民生工程,民之所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本在于调动村民主体积极性,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自发性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政策激励、积分调动、村规民约等举措,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村民参与、民主自治、长久受益。
三是科技赋能是抓手。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丰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是农村人居环境优化重要抓手。嘉定率先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纳入“一网统管”平台,科技赋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同时探索试点乡村治理2.0 数字管理平台,努力实现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的乡村管理模式。
随着各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和拓展,嘉定区将继续积极打造有颜值更有气质、有风貌更有韵味的和美乡村,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努力为本市农村迈向全面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也为全国的都市乡村环境治理贡献嘉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