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
(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济宁 272019)
济宁市辖任城、兖州2区,曲阜、邹城2市,泗水、微山、鱼台、金乡、嘉祥、汶上、梁山7县,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功能区,2022年常住人口829.06万,其中农村共有7271个自然村、315.21万人。饮水安全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紧抓不放,经持续治理,现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形成了改善民生和服务民生的全新格局。回顾全市饮水安全建设历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逐步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成农村供水保障。
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村民居住分散,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城镇化发展一直缓慢,农村人口比例较大,2000年全市786.3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多达599.3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体现为缺水和水质差两个方面。缺水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涉及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微山县,因山丘区土层薄、含水构造条件差导致蓄水量少,略微干旱就出现缺水现象。氟化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饮用水中氟含量达到0.5~1mg/L,人就会患氟斑牙病,超过1mg/L时人体就会发病。据1990年普查,全市氟病区涉及郊区、曲阜、邹城、鱼台、金乡、嘉祥、汶上等县(市、区)的906个行政村、1028个自然村,共计79.12万人,重病区域嘉祥县涉及36.7万人,几乎占氟病区人口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初期,济宁市仅有砖井4万多眼,主要用于人畜吃水及浇灌菜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部门通过大规模兴建水库、塘坝和蓄水池,解决了缺水村人畜吃水困难的问题,但供水保证程度低,水质也差。70年代,水利部门通过开展抗旱打井,解决人畜吃水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80年代,水利部门对曲阜、泗水、邹城、微山、汶上等县(市)吃水问题进行了普查,据此,精准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建成配套机电井393眼、扬水站81处、塘坝及蓄水池115个、水窖15个,累计解决了533个村的37.86万人、1.87万头大牲畜的缺水问题。90年代,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氟病区人民疾苦,兴建治氟改水工程1500多处,其中打深井1300多眼,保障了近100万氟病区群众吃上了低氟自来水,有效控制了发病率。同时,水利部门积极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和机电井建设,截至2000年底,济宁市水利设施供水能力达到21.69亿m3,农村吃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了636个村44.38万人的缺水问题。几十年来,济宁市水利部门虽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但各县(市、区)水源结构和水质状况差异大,加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资金有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全市农村饮水水源地及水质检测评价结果,全市农村饮水分散式给水比例高,水源及水质卫生状况差,其中金乡、嘉祥、鱼台、梁山等县地下水氟化物超标率较高,大部分属于Ⅳ类水,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2000年以来,济宁市城镇化水平提升步入快车道(见表1),对饮水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市利用5年时间累计修复了农村饮水工程562处,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920个村庄、110万人的缺水问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水利部门统筹城乡供水,创新提出“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又利用3年时间高标准完成了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直至2008年底,累计解决了2992个村、31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提前完成了山东省201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兖州区供水工程建设打破原有格局,根据现有水源条件重新规划并高标准建设,被山东省水利厅立为全省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的标杆,兖州区也为此获得“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区)”的荣誉称号。2011—2015年济宁市升级改造了农村自来水工程,让农村142.56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2015年济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较2005年提高了52.3%,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表1 济宁市改革开放后主要年份城镇化发展水平
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全力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18年,开启了济宁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三年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2019年,新成立市城乡水务局来统筹管理全市涉水事务,通过工程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助推了水利乡村振兴建设。嘉祥县“城乡一张网打破二元供水格局”被选为2019年全国首批18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实现了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源、同服务”。济宁市三年计划实施城乡供水工程79项,总投资42.67亿元,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同频共振,成效显著。2021年,经水务部门组织了大规模到村到户排查,统计口径由原来供水村细化到用水户,据统计,全市农村用水户达到201.06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8%(见表2),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0.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5.4%。通过此次排查,在供水信息统计、调度上有了质的飞跃,为下一步农村供水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2 济宁市自来水普及率提升水平
乡村振兴不仅对农村饮水安全提出要求,还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断提升农村饮水标准的同时,将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成农村供水保障。为加快提升济宁市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济宁市开始组织编制《济宁市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将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方向,推进区域供水规模化,对水厂坚持以“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进行改扩建,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双水源”保障供水,加快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规模化工程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全过程监测体系、智慧化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该规划实施完成后,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8.2%,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安全优质供水。全市除微山县地形特殊需建设集中供水、独立供水和外联供水区外,其余县(市、区)可共享“一网九区”供水保障模式,即构建济宁主城区、梁山县、嘉祥县、邹城市、泗水县地表地下联供区,金乡县和鱼台县地表供水区,兖州区和曲阜市地下供水区九大供水区域,将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配,实现“城乡共用一张网,城乡同饮一碗水”,充分保障全市农村供水安全。
济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一直备受党委、政府重视,尤其从2008年起,连续十多年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确定为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和谐抓民生的重要任务;从2011年起,济宁市财政部门连续三年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门解决农村自来水入室防冻问题;2015年,济宁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关于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议案》列为全市督促办理的第2号议案,重点抓好落实。尤其从2018年开始,济宁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推动,打造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管理的“济宁样板”,经验做法被山东省水利厅在全省推广。各级政府多方面融资,采用PPP方式与社会资本方合作,通过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解决了资金制约问题,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关系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益,每项工程启动之初,就把各级政府行政首长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建立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对照工作计划和责任,定期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政府按照《济宁市城乡一体化考核办法》,对进度慢的县(市、区)领导及时约谈,强力推进工作开展。
济宁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是多年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规模化供水,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化水厂81处,其中,规模化水厂供水村庄6940个,单村工程供水到户村庄331个,彻底消除了未通水村庄,全面解决了80642户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尤其金乡县为历史性水质缺水区,地质为隆陷组合地块,地下水的垂直分布为三层,呈淡—咸—淡型。浅层地下淡水埋深底界面为10~30m,深层地下水淡水顶界面为120~250m,中间的咸水硫酸盐含量超出饮水标准较多,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总硬度含量、氟化物含量均超饮水标准。深层承压水水质虽好,但按照超采区治理要求治氟改水打的井要一律封停。金乡县改善水质难度大,但工作力度也大,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超采区治理资金、引进投资公司参与供水项目建管等方式,现城东、高河、金北、金南四大水厂已全面运营,形成了“一城三区,两库四厂”的城乡供水新格局,地表水置换深层承压水的同时还改善了氟病区饮水水质,群众喝上了达标地表水,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2019年济宁市城乡水务局成立后,国有供水企业技术指导工作也由水务部门负责,各县(市、区)城乡供水均由水务部门统一管理。济宁市打破了“政府建、政府管”或“集体建、集体管”的旧模式,探索建立县级城乡供水“一个部门主管、一个公司运营”的新模式,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体系。创新运行管理,对政府投入较大、建设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做法,把供水设施移交给专业供水公司运营,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全市除微山县外,其余10个县(市、区)城乡供水均由一个专业化公司负责运营,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服务。同时拉高标杆,严格落实水质检测制度,推广日检测9项、月检测42项、年检测106项,确保水质合格;细化服务,在全市农村以张贴供水“明白纸”的方式,公布村水管员、供水单位和市、县监督举报电话,引导群众就近反映饮水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将问题发现在基层,并解决在基层。开通了市级24小时热线,设立专人值班制度,及时受理群众举报的供水问题,保障农村群众享受到高标准、均衡化的供水服务。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与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宁市的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梳理了工作措施,总结了工作经验。以期通过展现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和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