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建忠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营商环境改革赋能、数实融合双向发力、城市品质内涵发展,以打头阵当头雁的姿态,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恢弘实践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杭州经济迈上新台阶、持续放大亚运效应、阔步迈入超大城市新征程的再出发之年。新的一年,杭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深入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一以贯之推动“八八战略”杭州实践持续走深走实,以打头阵当头雁的姿态,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恢弘实践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
以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为契机,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为契机,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举全市之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依托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积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大科学装置投运一个、开工一个、谋定一个。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多方协同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产业科技园。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以最大努力、最优政策、最强保障,强化重大用地、金融、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全力支持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研究制定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3+N”产业基金撬动引导作用,基金总规模增加到2400亿元、子基金累计达到350支。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加大对“鲲鹏行动”专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的招引力度。深化“名院名校名所”工程,高水平推进与浙江大学等省部属高校战略合作,全面启动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全面建成西湖大学并支持其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春雨计划”,打好提升新市民生活品质、降低生活成本“一升一降”组合拳,力争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努力形成杭州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杭州的良性循环。
始终把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作为改革攻坚的主要方向,大力提升企业家信心,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和民营经济最强市。
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按照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部署,迭代推出7.0版改革清单,推动150项国家授权事项全面落地。精心做好营商环境世行评估和全国评价迎评准备,确保杭州排名全国前列、全省第一。抓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周年宣传,深入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常态化开展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为问题排查整改。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400万元以上的采购工程,为中小企业预留40%以上份额。
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需求,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科技服务,实现市区两级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兜底服务”全覆盖,推动政务服务延伸至企业园区。深化增值式服务“五个一”探索,在政策直达、集成速办、减费降本等领域,推出更多让企业有获得感的改革项目。迭代升级“亲清在线·政策超市”,在“一站通查、一站通办、一站通享”基础上,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精准推送,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深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发布《杭州市行业信用评价指引》,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最讲信用的城市”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意见》。推广信用承诺制度,以招投标领域为重点,探索建立政府合同履约监管机制。完善涉企补偿救助机制,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实现“一套规则、一端申请、一次不跑”。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基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突出新科技、新赛道、新支撑,着力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的硬科技、新产业和大平台。加快突破智能计算、半导体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等前沿科技,推动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元宇宙、未来网络、空天信息、低碳能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建链延链。加快建设浙江算力中心和“千兆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模型发展,发放“算力券”,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源地。
抢抓国家关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杭州建设超大城市等战略机遇,持续放大亚运带来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不断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全力实施制造业焕新跨越行动。组织实施城东制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新高地,高标准推进“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医药港”等产业地标建设。制定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开发区(园区)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力争全市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占比提高到7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保持75%以上,创建“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超过15个。
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高水平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争创高能级服务业发展区2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2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10家,培育数字化生态服务商30家。深入实施总部经济“星级培育”“招大引强”“杭商回归”三大计划,加快建设钱江新城二期产业总部核心区、钱江世纪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全面打响“杭州服务”品牌。
抢抓国家关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杭州建设超大城市等战略机遇,持续放大亚运带来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不断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加快制定推进国际“赛事之城”、促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与国际体育组织战略合作,高水平承办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等国际一流赛事。加大与世界旅游联盟、世界休闲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力度,促进相关机构、龙头企业来杭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高质量办好全球数贸会、西博会等国际展会,高水平举办第二届“良渚论坛”,打响“经贸有博鳌、文化有良渚”品牌。
着力提升长三角金南核能级。实施杭州全球服务商计划,探索长三角全球服务商标准共同制定、市场联合推广和政策共同争取,吸引全球服务商高端资源在杭落地。放大临平融沪桥头堡区位优势,争取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纳入沪浙合作发展区,聚力打造“上海科研溢出+杭州智造落地”标志性平台。深化杭甬“双城记”,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整合“杭州数字研发服务+宁波制造场景应用”和“宁波上游基础原材料+杭州下游终端消费”互补优势,推动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与绍兴滨海新区联动共建,共同打造杭绍甬产业创新带。
增强杭州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全面落实推进《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锚定9个一体化重点领域,会同湖嘉绍三市抓好标志性协同事项实施。加快机场高铁线、杭德城际铁路、都市区中环等项目建设,拓展交通“一卡通”“一码通”使用范围,构建1小时便捷通勤圈。深化海河联运发展,利用运河二通道拓展杭州港与嘉兴乍浦港联运业务。加强临空经济示范区与绍兴毗邻片区临空智造联动,推动都市圈工业互联网区域应用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