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政策现状及建议

2024-04-18 22:07张丙龙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业新时代新能源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开发新能源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速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新能源;产业;政策

DOI:10.12433/zgkjtz.20240301

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成果。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和技术资源汇集到新能源领域,提升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降低开发成本,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完善的政策体系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与创新。因此,本文系统分析和评估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与新时代的战略导向,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述

(一)新能源的概念

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而言,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核聚变能等新型能源。新能源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替代能源,它主要应用于发电、交通运输以及建筑采暖行业。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将新能源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十五”期间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新能源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风力发电规模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成为重点扶持方向;“十三五”期间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目标。通过持续性的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与产业化应用获得长足发展。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尚存在不均衡问题。风电和光伏发电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开发利用,然而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的进展较慢。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必要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依赖进口。市场化程度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政策驱动成为明显特征。同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配套体系有待完善,电网规划、储能等关键领域制约了其大规模开发与利用。

此外,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待提升,特定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尚需加强,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减少关键技术对进口的依赖,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配套体系,培育产业链,以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演变历程

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政策方面,从“十一五”至“十

三五”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脉络和目标追求。在“十

一五”时期,为响应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我国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风电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其中,明确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达到3亿千瓦。进入“十二五”时期,不仅设定2015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相对体积质量要达到11.4%的目标,还进一步强调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再次提高了对新能源的发展期望,设定了非化石能源消费中相对体积质量要达到15%的目标,并强调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应占总能源生产量的20%以上。为實现这些目标,发布了如《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不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路线、发展目标和措施。

从总体上看,从“十一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我国在新能源政策制定上,表现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和逐步提高的发展目标。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还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促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战略定位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

新能源产业政策需要立足于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体内容: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实施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数字智能能源等。同时,还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使新能源更具竞争力。重点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实现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可控,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完善新能源规划和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路线;构建市场化的新能源投资和运营机制,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能源产业政策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大技术创新,使新能源成为增长新动能;统筹规划发展,形成多能互补的供给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同时,要坚持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明确市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

(三)应对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标

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防范化石能源供给安全风险,也要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要加快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比

重;推动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为实现碳排放目标贡献力量。同时,要强化系统规划,补齐电网、储能等短板,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要管理好新能源开发与电网规划的匹配关系,确保新能源能并入电网、并能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技术,提高新能源调峰调频能力;完善配套市场环境,形成新能源规模化应用。

四、新时代新能源产业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产业规划

在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分布、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等多重因素,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应明确不同类型新能源的优先发展顺序和重点方向,合理分布开发利用区域,形成综合的陆海协调的开发布局。规划的制定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确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强化新能源规划与能源体系规划、电网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产业链上下游有机匹配,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

此外,持续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发展动态,及时对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借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内陆和深远海区域的新能源开发潜力,如深海风电。例如,2022年,在南海地区开始探索深海风电项目,展现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性。

(二)深化新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

数字化为新能源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源企业可以更精准地预测能源需求,合理调配资源,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例如,通过对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数据的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发电策略,确保电力供应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数字化还为新能源的存储、传输和分配提供了便捷的管理工具,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化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我学习、自我调整,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在智能电网中,通过AI技术实现对电力的实时监测、调度和管理,确保电网的高效运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技术也为电池管理、能源优化和自动驾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为新能源的跨界融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新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能源服务,还可以为用户创造更高的价值。例如,家庭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与用户的空调、照明等家电设备连接,实现家庭能源的智能管理和控制,为用户带来更为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感。

(三)发展分布式能源

随着全球对清洁、低碳和高效能源的需求提升,分布式能源应运而生,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地理分散、规模较小且接近最终用户的能源产生方式。这种能源体系是对传统中心化能源系统的有效补充,分布式能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可靠性。由于它们面向消费者,能够在必要时迅速响应电力需求,减少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损失,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减少对主电网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环境效益也是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多数分布式能源系统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此同时,分布式能源还能够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布式能源的安装和维护成本逐渐降低,这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经济的能源解决方案,并为创业者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分布式能源系统赋予了用户更大的能源自治权,使他们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生产者和参与者。

(四)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大新能源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加快新能源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外,构建完善的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使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国家能源局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成立的可再生能源高技术研发中心,聚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力量,开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技术的研发,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新能源交通的推廣

电动汽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出行选择。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其成本逐渐降低。电动汽车的普及还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充电服务。

氢能交通虽然在当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巨大的潜力已逐渐被关注。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能够为长途运输、重型车辆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靠的动力源。新能源交通的推广不仅局限于个人交通领域,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轻轨等,也正在积极采用新能源技术,为城市提供更为清洁、低噪、高效的公共出行服务。

五、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朝着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新能源转换效率将持续提高,智能化设计和控制将更加普及,绿色环保的理念也将深入人心。预计光伏发电将实现电价与化石能源持平,而风电价格也将显著降低。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微电网运用也会更加广泛。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进一步发挥,新能源电力成本将会大幅下降,电力供应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将加速推进。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可能达到25%左右,新能源发电装机将显著增加,电力结构将更趋清洁。在产业方面,预计将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使之成为新增长点,产业链的延伸也将使相关就业岗位大幅增加。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根据资源禀赋,应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并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展望未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它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助力能源产业实现低碳转型,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坚强动力。

参考文献:

[1]高华,成金华,苑子義.技术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3):82-95.

[2]游双矫,刘祥,岳小文,等.中国“双碳”和新能源政策特点及石油公司低碳发展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

2023,31(07):32-40.

[3]李则元.中外财经媒体关于“新能源”报道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2.

[4]方天舒.中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丙龙(1981),男,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分析。

猜你喜欢
产业新时代新能源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