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器质性消化不良,指的是有明确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是通过内镜、生化等检查,没有发现可以解释消化不良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零件没有坏,只是不好好干活了。它是消化不良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功能性胃肠病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临床上,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2)内脏感觉过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3)胃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近端胃储存能力下降、胃窦部存留食糜,常见于早饱症状患者;(4)胃酸过多,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适症状与胃酸环境异常有关,当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对酸的清除能力下降,就可能引起发病;(5)精神和社会因素,个性异常,如焦虑、抑郁等。
通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早饱感。指在饥饿的时候进食,很快就会出现饱感,只吃了一点點食物,就会觉得很饱、很胀;(2)餐后饱腹感。进食正常餐量即可出现饱胀,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在胃内,导致紧绷、胀气的感觉,同时可能会出现嗳气,也就是吃完饭之后,觉得肚子里边有很多气,感觉一直从口腔或咽喉部往上涌;(3)上腹痛。中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疼痛,但也可能无明显规律;(4)中上腹灼烧感。患者上腹部会出现灼热、不舒服的感觉,大多数是在肚脐和胸骨之间。
如果上述症状出现至少半年,最近3个月频繁发作,每周至少发作1次,则需考虑是不是消化不良,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目前,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饮食调整 首先控制总量是第一步,控制在自己能够舒适承受的范围内。其次注意饮食结构,如减少和避免高脂饮食、辛辣或刺激食物、粗粮、产气食物、甜食、碳酸饮料、饮酒和浓茶,规律进餐、避免过快进餐。最后要避免特殊的食物,如没有烹饪的食物,或无法经过咀嚼的食物,都需要在胃内做最终的研磨分解,给胃动力带来的压力自然成倍增加,因此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同样要注意。
药物治疗 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抗焦虑/抑郁药物等。但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规律生活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烟、酒,适当参加运动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适当加强腹式呼吸和腹肌锻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老年患者每天可以适当散步、打太极拳,中青年患者可适当慢跑,活动量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合理减压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避免心理负担过重。
适当按摩 腹胀、长时间便秘者,可晨起空腹饮1杯温水后,双手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以打圈的方式按摩腹部。
提醒:当患者出现腹疼、早饱、烧灼感、恶心和呕吐等肠胃疾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定病因,采取对应措施,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