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青年 赋能 逻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1-133-03
一、引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新时代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补充,尤其是爱农村、懂农村、有本领的农村青年人才。
农村青年主要指的是与农村联系紧密、能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包括一直留守农村的青年,也包括阶段性返乡青年。部分农村青年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投入到振兴乡村的事业当中,2022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从人口迁移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流出现象在当前发展阶段仍将继续,返乡青年的低社会融入和较高的创业失败率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在进一步分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探讨农村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
二、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内生动力:农村青年与农村的天然联系激发振兴乡村自觉性
农村青年与农村的天然联系,一方面是天然原生的血缘与家庭关系。“父母在、不远游”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发挥着强大的传承和凝聚功能,尤其是伴随时间进程家庭空间中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使得农村青年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基于乡土记忆的文化情感联系。梁漱溟认为乡村是“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农村青年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对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山水田园、民风民俗等乡土要素具有浓厚的记忆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联系,这种乡愁文化激发出农村青年对乡村的天然依恋。正是由于与农村的家庭联系和乡愁情感,激发了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感,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性的主体力量。此外,从农村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青年与农村联系密切,对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等基础条件更加了解,更有利于结合农村实际,把握住时机,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对乡村进行开发。
(二)能力支撑:高知识技术素养的农村青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也是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的转型,除了制度体制和政策方针的引导,还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知识、拥有技术本领的人力資本作为保障。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布重要文件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战略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必然要求新的技术支撑,也更加需要懂技术的农村青年发挥作用。此外,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及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等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之举,均呼吁懂农村、懂技术的人才进行支撑。农村青年正处于具有较高活力和激情的年龄阶段,其中不乏受过良好现代教育的知识青年,成长于快速变迁时代的农村青年,与各类新生事物广泛接触,同时也能够快速接纳新思想、新技术,这使得农村青年具备了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优势,包括创新思维的引领、文化知识的保障、现代技术的支撑等等,可以成为农业农村改革转型的引领者和创新创业的示范者。
(三)参与空间:现代农业与公共服务为农村青年赋能提供了机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工作的路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从事现代新型种植业和养殖业,包括对农村特色资源的直接开发和利用。充足的粮食供给是国家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中央的历史重大会议和相关文件中,始终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和现代科技装备等方式,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因此,种植业和养殖业始终是农村青年能够施展才能的重要领域。二是从事农村公共服务,包括乡村教师、基层公务员、村干部以及医生等。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在总量规模上得到较大提高,但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比,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人才仍然呈现出短缺状态。三是包括农村小店主、乡村手艺人、养老托幼和信息中介等其他职业。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一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青年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现实条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农村青年赋能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竞争劣势和政策制度安排的原因,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因其更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自由开放的现代文化环境对农村人口有着巨大吸引力,大量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群体进入城市。农村青年追求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无可厚非,同时,与乡村难以割舍的天然联系以及振兴乡村的自我价值追求又深深地牵引着农村青年,城镇化县域为其提供了自由流动的基础条件,为农村青年实现社会责任感和生产生活需求的统一创造条件。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县域相较于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相较于城市,与乡村联系更为紧密,更易于承载乡村要素的转移。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能够兼顾农村青年的双重需求,农村青年越来越多地在县域内与乡村互动。
三、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农村青年响应政策引导投入到乡村工作当中。但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青年返乡创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多数创业项目以失败告终。同时,从事农村公共服务的教师、村干部等农村青年,也存在流失问题,难以持续地支持乡村事业。从乡村发展的视角来看,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不佳;从青年本身的角度来看,部分农村青年常常面临着工作屡屡受挫、生活不尽人意和心理失落感多发的三重困境。这些问题既与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有关,也与农村青年自身因素有关。
首先,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针对农村青年的激励政策并不完善。一方面,乡村振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关于青年人才的内容也体现在各大政策文件当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但基层政府是各项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有關青年人才的激励政策需要进一步地体系化、具体化,才能增强对基层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较高,不同农村地区实际状况并不相同,导致有关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二是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缺乏。农村青年投身乡村工作,不仅需要开始时的热情投入,更需要加强后续保障,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农村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农村地区在多年的发展中有其自身传统的经济秩序和政治文化,农村青年参与乡村事务,一方面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对农村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利益关系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并不能快速和完全获得来自农村的配合与支持,从而对各个环节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农村青年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现代知识和技术素养,但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和意志不坚定的问题。农村青年自身的不足,一方面是对自身和乡村的了解都不够,盲目投入乡村工作,自身实践能力的匮乏和农村复杂的基础环境带来巨大的理想偏差;另一方面是缺乏持续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现代性的优势和乡土性的不足在多数农村青年身上并存,农村青年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相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乡村。总的来说,农村青年思想意识上准备不足,能力水平未能持续提升,使其具有较差的适应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对策
(一)农村青年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
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农村青年自身要认清定位。当前,乡村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青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不能将投身乡村事业仅仅当作逃离城市的被迫选择,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田园乡村的自然疗愈,更重要的是要有担当精神,主动担负起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追求个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其次,仅靠情怀是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农村工作复杂而艰巨,农村青年不仅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具备应对风险挑战的真实本领。一方面,要充分把握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找准自身优势,将乡村基础条件与个人优势相结合,做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的引领者。最后,乡村始终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农村青年赋能乡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应对的挑战不同,因此,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为赋能乡村振兴释放持续性的现代活力。
(二)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
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是导向,也是动力。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在政策层面做好产业规划,引导青年人才向正确方向聚集。同时,进行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发挥政府因势利导作用。完善农村青年人才的配套激励政策,具体来讲包括:一要针对农村青年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包括土地承包、厂房建设以及融资投资在内的各个方面,为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乡村营造更为便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要畅通与农村青年的沟通反馈渠道,关注农村青年需求,及时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三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培训,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重点提升农村青年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支持政策,为农村青年提供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使农村青年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注入创新活力。
(三)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的作用,仅靠政策吸引并不够,还需要乡村发力留住人才。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青年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发展乡村,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物流仓储、数字网络等,乡村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支持。二是完善乡村功能。要提升乡村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乡村社会治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乡村的居住功能、休闲功能、生产功能和环境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村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三要培育农村青年健康心态。农村青年振兴乡村,保持充足的活力和干劲,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与帮助。农村基层党团组织要积极承担起服务、凝聚、培养农村青年的使命责任,关心、关注农村青年的状态变化和心理需求,适时进行教育引导,并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为农村青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丁京.从“离土”到“入乡”:农村青年精英反向流动的空间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76-84.
[2] 宋秋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创业模式和有效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22(04):100-101.
[3] 谭德礼,易刚明.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感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2):42-47.
[4] 马光川,林聚任.空间视域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莱西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42-49.
[5] 黄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后备干部制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05):71-76,102.
[6] 夏柱智.“中坚青年”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兼论青年研究视角的优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9(08):34-41.
[7] 周宇香.中国青年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基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07):40-47,80.
[8] 郭阳.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与理想偏差——基于皖西南K镇的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21(07):119-128.
[9] 谭同学.犬儒主义、阶层镜像与乡村振兴——基于青年心态的分析[J].现代哲学,2020(03):48-54.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柴春春,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