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斐 叶素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讴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这“三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具有巨大的引领价值。“三课堂”是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育人模式,将新时代“三个精神”有机融入“三课堂”,可以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为其毕业后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基础。
一、现状分析
1.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现状。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明确提出,政治思想教育主要依靠教师通过课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来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贯彻政治思想教育。2014年,上海市将“学科德育”创新性地引入高校,经过探索形成了“上海经验”。201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重磅出台,关于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的方式的研究逐渐兴起。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有了体系化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探索,课程思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逐渐清晰,形成了思政向学科课程有机渗入、大思政框架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趋势。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运行路线一般为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并渐次上升到专业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向同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可以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具有隐蔽性、依附性和浸润性的特点。
2021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2021年9月开始,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华网等协同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全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大大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比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面点工艺课程建立了“两对一心,五味俱全”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了“真理之味、时代之味、青春之味、传统之味、幸福之味”的价值引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编程及零件加工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按照“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课程开发方法,系统构建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思维方法六个维度的课程思政体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二三课堂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如参观校史馆、博物馆、邀请技术能手开办讲座等。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形式繁荣但效用不高,现有教学模式与方法精准性、针对性不足,以及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偏低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思政元素过泛或过窄,有的甚至将一些不相关的思政元素强行插入到课程中,引起了社会上的批评和舆论,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不买账”“不感冒”,甚至理想信念不坚定,形成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
2.国外课程德育研究现状。国外目前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主要以德育教育为主,也可为我国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的道德体谅模式认为,“道德尤其是道德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染的,而不是被教会的,模仿榜样是最高的道德教育形式”,所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在做好自身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提供其他榜样形象,促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的理解更生动、更有效。除此之外,英国学校还鼓励运用宗教教育、体育课程、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学校教学的所有教材都应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标准为标准进行编选,任何学科只要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和理解,就是有道德意义的,比如地理课和历史课应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状态。杜威还主张,要想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只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体现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需多组织一些具有集体性质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对美国的现代德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美国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间接性、综合性和广泛性三大特点。美国学校的德育不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仅有少部分实验课),而是注重发挥各学科以及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德育功能。
3.新时代“三个精神”研究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提出了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随着“三个精神”在全国各行各业中的大力弘扬,对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主要观点包括: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从“三种精神”的逻辑关系来看,其中涵盖了劳动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则是劳动精神向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发展和跃升。从“三种精神”的价值导向来看,劳模精神具有政治性、引领性、示范性、全面性,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技术性、专注性、严谨性,劳动精神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基础性。但总的说来,目前对如何聚焦“三个精神”挖掘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策略地、系统地与育人体系融合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4.高职院校“三课堂”育人体系研究现状。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一般分为“三课堂”。第一课堂一般指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主要采用班级建制授课的形式,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除了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活动,如学生班级活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场所,主要是指开展实践活动的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堂”一体化育人是高职院校的研究热点。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构建“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123课堂体系”为抓手,实施综合赋能工程,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突出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双创”能力培养,构建了“三阶段推进、三课堂联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三个课堂”联动机制,搭建了“九个一”课程思政交流共享平台。但总的来说,有关“三课堂”与课程思政体系融合的研究仍非常有限。
二、融合路径研究
1.新时代“三个精神”对高职院校育人的价值意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明确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要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这和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明晰新时代“三个精神”的内生关系,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实践载体,与高职院校育人目标进行耦合,寻找触点,分析新时代“三个精神”对高职院校育人的价值意蕴,是研究融合路径的起点。
2.聚焦新时代“三个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聚焦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内涵,基于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关注“三农”与质量安全的特点,从红色基因、时事政治、产业领域、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五个方向挖掘案例与素材,形成新时代“三个精神”的思政资源库(图1)。
3.“三个精神”课程思政元素与“三课堂”育人体系的融合路径。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进阶发展,表明了“合格的劳动者-专业的劳动者-楷模型的劳动者”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一般通过“三課堂”实现“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转变成效,因此,“三个精神”的发展关系与高职院校的育人规律高度契合。本研究拟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例,建立“三个精神”有侧重地融入“三课堂”育人体系的路径(图2)。
基于该路径,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1)“三个精神”融入“三课堂”的比例。在第一课堂中,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劳动精神最为重要,可以将劳动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比例设置在50%左右,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让学生对“三个精神”有一定的感悟。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技能竞赛、双创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与态度方面逐步成长,可以将工匠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比例提高,暂定为40%左右,有所侧重地激发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对“三个精神”有一定的觉悟。在第三课堂中,学生走向实习岗位,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对“三个精神”也有了一定的领悟,可将劳模精神思政元素的比例提高,暂定为50%左右,并根据后期的实践效果进行调整。(2)“三个精神”融入“三课堂”的路径。融入路径包括直接、间接、潜在三种,其中直接融入途径是指在思政课上对“三个精神”的显性学习,间接融入途径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各类活动、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隐蔽、依附地浸润“三个精神”思政元素,潜在融入途径是指教师人格、校风、班风等对“三个精神”的潜在浸润。通过将“三个精神”有机融入“三课堂”,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为其毕业后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基础。(3)“三个精神”融入“三课堂”的方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可以按照专题嵌入、案例导入、故事渗入、点滴融入等方式,将“三个精神”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中;在第二三课堂的活动中,可以按照活动目标设置思政点,融入“三个精神”思政元素;根据“三个精神”的内涵,制定新时代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的教师守则、学校校风倡议、班风倡议,并将其作为“三个精神”融入的潜在载体(图3)。
三、融合路径实施效果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中均融入了“三个精神”。比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以掌握检测技能为明线、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暗线,将新时代“三个精神”等思政元素通过小故事、小提示、小思考、拓展知识等方式渗入到各个任务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使命感,踏实肯干、精益求精、严谨公正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心系国家、胸怀理想的家国情怀与劳模精神,使其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成本意识等四个意识。第三方满意度调研表明,教师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较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8%;学生对本人素质的提升较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8.2%;专业学生近两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8.6%以上,在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新苗计划、技能竞赛中获奖4项;企业对毕业生、实习生的素质也较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9.3%。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浙教函〔2022〕51号)“新时代‘三个精神与‘三课堂育人体系的融合路径研究——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阙斐(198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