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章的诗性之美

2024-04-18 00:19谢焕焕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辞藻义理文学性

谢焕焕

作诗、写文章无外乎辞藻、气韵、节奏、章法、义理五方面。五方面中,辞藻为基础,气韵、节奏、章法为手段,义理为核心。

其中辞藻与章法是显性呈现,节奏亦可吟咏以摸索,只有气韵最难,不能明白说出。然而文章、诗歌最以气韵为高,古人将之说得过于玄虚,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为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让人望而生畏,固不足取。而现在,人們因其隐晦而忽视甚或摒弃气韵,只机械地追求义理的明白晓畅,使文章的工具性掩盖了文学性,忽视文章本身的感染力和感发力,这就与我们语文学习的宗旨背道而驰。

农耕社会的古人感知力强,吟咏文章能脱口而出、合辙押韵,但难以说明其中道理。现代人强调思辨,所以理性思维能力强,故能看到表层的逻辑关系,而忽视逻辑外之感发力量的存在。故古人写作云“制艺”,处处有感发的影子,处处是艺术,即使是说明性文字也不乏韵致;今人为文曰“论文”,处处是逻辑的生发,处处平直晓畅,哪怕是文学性文本也难免生硬寡淡。

如《贞一斋诗说》云: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为什么不写成“千山万壑”?因为“群”音重浊,韵在舌根,口腔共振空间大,适于抒发感慨;“千”字清,韵在舌尖,空腔音箱小,急促有力,适于表达怨怼与利落决绝的情感。

又如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就内容上讲,是物与人的对比,但如何让这种对比更强烈?“在”仄声而短促;“多”撮口声平,气息相对长,而易于感叹。两相对照,悲凄之情与叹息之意更加凸显,又更贴近人的感知习惯,也就更为感人。

我们写作时不仅需要考虑逻辑语法关系,更应该随时吟诵,努力探寻文章的诗性之美。

猜你喜欢
辞藻义理文学性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星辰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脱变蔓延
种植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