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当不怠,篱菊亦添香

2024-04-18 00:19王艺旎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林徽因讲究诗意

王艺旎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氛围感”的热情不曾消弭。有人赞“氛围感”是浪漫情调,不落尘俗;有人嗤之以鼻,视“氛围感”为假模假式、无病呻吟。我认为,适当应用“氛围感”,可以为生活加一方有所助益的调味剂。

“氛围感”可以作为情绪、生活的载体。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人这一生不能只是活着,要有一些诗意的仪式感。同理,我们也应当具有装饰自身心灵与外界环境的氛围意识。据说,林徽因每每作诗之前仪式感必不可少,因此写下很多得意诗作。再譬如当代有名的脱口秀演员奥普拉,为使听众更能投入观看,她会在开场前发一些小礼品或是说几句玩笑话,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给现场预热,以便之后能达到欢快热闹的高潮。回溯历史,亦有记载古人净手弹琴、焚香抄經、围炉品雪、葬花听雨等风雅的文字画作,皆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之备也。“氛围感”是为更好地投入生活的前情预热,有了这一段的准备,高速运转的疲累大脑也会适时地缓慢下来。卧室里的助眠香氛、创作过程中流淌的轻音乐、下午茶前打扫好的阳光小阳台……是否会带给你一点熨帖?力所能及、适度合宜的“氛围感”就是托住疲惫与麻木的心的那一双翅膀,某一刻我们陷入了情绪的沼泽,它便带着我们直奔星空。

但过度追求“氛围感”,又难免陷入本末倒置的迷障。陶冶情操、讲究情调无可厚非,煮雨烹茶、焚香读书亦可称得上是一大雅事,然而若视氛围重于目的,则过犹不及。你可曾听说魏晋七贤八达为昭其醉心山水、无意纷扰之风,放浪形骸、烂醉于竹林之间?可曾听说权臣石崇为彰富贵奢华、宾客尽欢之气氛,竟公然放言“若客不饮酒,则斩奉酒婢”?请看当下:有人驱车百里,只为在“网红”图书馆里留下几张有“氛围感”的照片;有青春少女为追求“出片”,口含夹竹桃花朵拍照,最终中毒晕倒。这些同样是在生活中讲究氛围,却并未发挥“氛围感”的正向作用,反而再次模糊了氛围的内在价值,使“氛围感”变成一个巨大的空壳。“氛围感”不仅无法承载人对美好的需求,更加剧了现代人对生活的苛求,于是滋长惰性、流于形式、舍本逐末等弊端便显得可怖了。

究其根本,源头便在于“因”。“氛围感”与生活,前者是外因,而认真生活的本心,才堪称内因。哲学上一贯讲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氛围感”也应当为生活、为内心服务。净手读书,需因敬书、惜书而为,不应盲目效仿;熏香品茶,需因放松身心更好地工作而为,不应以逃避正事为目的。正因为不把“氛围感”当成生活的唯一引擎与理由,所以写诗前需要沐浴焚香的林徽因,也能够在建筑设计事业中投入才华、在颠沛里淡然安身。正如作家白落梅所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们必须耕种的那块心田,需要某时、某刻、某次倦怠之后,有抬头就能看到的南山。

恰似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们以诗意的精神形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氛围感”便是一种诗意的点缀。为粗茶淡饭换一套精致的餐具,在平常夜晚亮起一盏浪漫的烛光,这些都用不着大动干戈,却可以让人在“午梦千山”里,度过“窗阴一箭”的风雅与幽宁。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日夜奔走,有时也需要“氛围感”来抚平心灵的褶皱。把握好追求“氛围感”的度,便能抬头瞧一瞧星空,低头采一采篱菊。须知:笃行暇时难免无味,聊焚心香驱晦明光。

指导教师:祝建清

猜你喜欢
林徽因讲究诗意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健康吃饭有讲究
被耽搁的诗意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