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清
“氛围感”已然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之一。热词之“热”,反映了一个时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氛围感”,使用者们达成了基本概念上的共识:“氛围感”是指外在环境的气氛和情调造成的一种特殊心理感受。关注“氛围感”本质上是对自我感受和体验的重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设若我们能经常从外界探寻到让自己愉悦舒适的氛围,那么生活、学习中也会拥有一份好心情。
“氛围感”取决于“氛围”和“感”的相互作用,“氛围”来自外,“感”得之于内。“氛围”有好有坏,而“氛围感”主要是积极感受,与“沉浸感”“仪式感”“满足感”“归属感”等类似,均能让我们的生活有格调、有味道。“氛围感”是分层次的,根据“氛围”和“感”的相互关系,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普通“氛围感”,“氛围”强于“感”,或者说“感”更多依赖于“氛围”。外界物质环境带来的,那是普遍意义上的“氛围感”,也是最为普通的“氛围感”。例如:学习、工作前泡上一杯咖啡,看电影前买好爆米花,喝茶配上心仪的茶具,等等。但凡可以通过改变物质所营造的环境,都算作普通“氛围感”。这种“氛围感”,容易受外界影响,所谓“心随境转”,也是普通人的常态。一旦条件达不到,“氛围感”就会弱化。
第二种是高级“氛围感”,“感”与“氛围”相协调。高级“氛围感”的形成并不单靠外在的环境条件,而是对氛围内涵有自身独特的感受和诠释。日本宫廷女作家清少纳言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意趣,她写道:
迎接太阳的雨下了一整夜,今晨停了。朝阳倏忽间照得亮亮堂堂。
庭前栽植的菊花挂满了露珠,几乎就要滚下来,美极了。
……
我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在别人心里,却认为毫无意趣,这也是很有趣的。
在别人看来毫无意趣的事,在作者看来却非常有趣。这种自然真切“氛围感”的获得不仰赖于亦步亦趋,不刻意模仿,不千篇一律,而是以自己的独特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自然而生,自成一种情调。
第三种是顶级“氛围感”。“感”的内核稳定强大,“感”一旦形成,能改善人对环境氛围的感知、理解,并输出能量,可以“境随心转”“以心转境”。在小说《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每年除夕都来面馆同吃一碗面,这一碗面既可以解读为寒碜、窘迫的生活困境,也是一家人为迎接新春和未来营造的“氛围感”,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精神内核支持一家人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完成伟大壮举,“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他们营造了攻坚克难的“氛围感”。这种顶级“氛围感”,称得上是一种精神“氛围感”,内心营造出的积极心理氛围,既能为自己照亮前路,也可以为他人提灯引路。
如今,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有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时代和生命的馈赠,可以追求生活的“氛围感”“仪式感”“高级感”,提高生活品质和品位。生活中有满满的“氛围感”固然不错,但当众人都在追逐时时要有“氛围感”、事事皆可“氛围感”时,就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和清醒了,要问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样的“氛围感”?我更在意“氛围感”的外在形式,还是更看重其中的心理影响?我想,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氛围感”,都应当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有所助益。
首先,要“氛围感”,更要感悟生活内涵。对“氛围感”的追求,不在于所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个人对生活内涵的真切理解。例如跑步,有的人喜欢一群人跑的集体“氛围感”,有的人享受一个人跑的自在感,不管哪种形式,重要的是把身体交给大自然、感受大汗淋漓的快乐,回归生活本心。
其次,要“氛围感”,更要锤炼效能感。“氛围感”,有自然可喜,无亦不必强求。古人雅好“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但没有人会死脑筋到“读书须春雨,弈棋必夏雨”。学习、工作也一样。如果开始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感”完成“预热”,或可提高办事效率;而如果将“氛围感”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在条件不具备时,我们就容易陷入情绪波动,沮丧抱怨,甚至丧失行动的意志。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看待“氛围感”的作用,更重视做事的目标和规划,专注于行动本身,通过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来锤炼做事的效能感。
最后,要“氛围感”,更要追求价值感。“氛围感”更關注情绪,有价值感支撑的“氛围感”,才真正有力量,才是能由内而外散发出精神力量的顶级“氛围感”。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盲目成为“氛围感”中人,不如丰盈自己的内心。畅销书作家小野说:“真正的高级,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找到内心的爱与自由。”在“氛围感”中注入价值感,最佳路径就是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培植热情、兴趣、灵感、审美、力量、专注、决心、坚强等正向的心灵元素,让它们成为内心丰盈的底色。
让我们都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吧,尽情感受世间美好的氛围,也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自成氛围,感动自己,亦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