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理念下“专思创”融合与经管院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4-18 04:19孙莉莉刘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商科思政融合

孙莉莉 刘冰

[摘           要]  新商科理念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政教育则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方向,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复合特征的“三型人才”。因此,需要构建“专思创”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三级进阶模式、“实训—实践—实战”三层递进模式和 “课程—教材—导师”三维贯通模式。

[关    键   词]  新商科;“专思创”融合;经管院校;“三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69-04

一、引言

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交流了世界变局中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谋划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路径。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到20世纪中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未来十五年特别是这五年,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离不开培养高水平人才。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历经九百余年的革故鼎新,始终未曾动摇。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提高高校育人能力,教育部2018年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高教四十条”)中,重点强调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为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更加关注思政教育,明确指出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所谓“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育人模式。简单来说,以往的研究提出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即“专创”融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进而提出课程思政;在“双创”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即为“思创”融合。然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三者缺一不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更要有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即“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对象涉及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研究内容包括探讨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也有众多学者从某个专业,或者某一门课程出发,更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进行有效融合。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来看,以“专创”融合为关键词能够搜索到800余篇论文,发文数量较高。最早收录的论文是2017年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篇文章。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数量则更高。但是从“思创”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则明显不足。如果以“专思创”融合为标题进行文章搜索,则发文总数仅为7篇。从目前知网收录的7篇论文来看,有2篇研究的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3篇是围绕理工类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缺乏针对新商科背景下的“专思创”融合育人以及经管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三、新商科理念下经管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与模式

我国自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之后,在现有商科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商科这一概念。新商科是相对于传统商科而言的,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属于新文科的范畴。传统意义上的商科教育理念,是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确立起来的。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商科理念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新商科概念应运而生。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商科人才是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复合特征的“三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性思维、具备创新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熟练运用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律并且知识、技能跨界复合。因此,在新商科理念下,经管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培养模式都要发生相应改变。

(一)培养宗旨

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宗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新商科理念下,人才的培养宗旨是“学以致用”,未来新商科人才要体现出国际型、创新型、应用型特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新潜质的提升。

(二)培养模式

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在新商科理念下,应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对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材以及国际化教师团队开阔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秉承行业性、多样性、长效性等原则,开展范围广、层次高、内涵深的校企合作共建,通过校内校外的综合性实践、实训以及综合实战,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打造国际型、创新型、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的综合型新商科人才。新商科理念下经管院校“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四、“专思创”融合与经管院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

在商科“三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究竟以何种方式融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三者是什么关系?如何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三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教师应在专业教育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同时,适当增加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融合的效果。其次,专业教育是中心和重心,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不能离开专业教育而各行其道,这样就偏离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我们所说的“专思创”融合是在满足专业教育需要基础上的融合。最后,“专思创”融合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不是每一次专业课堂都需要把思政元素和“双创”能力培养生搬硬套进去,在最恰当的知识点融入最适合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与“双创”能力提升最佳结合的内容上进行融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专思创”融合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三级进阶模式

1. 综合性课程

在新商科理念下,课程设置要注重综合性,构建符合“三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的多元融汇,更多设置综合性大类课程,便于学生在消化理解广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思维,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继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顺势引导,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塑造与创新人格的健全。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巧妙引入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2. 引导性教学

在新商科理念下,教学方式要注重引导性,教师角色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变成“传道、授业、解惑与引导者”,教师应该在课上、课下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性思考,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典型案例阐释和前沿研究进展的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课下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线上展示或头脑风暴等,激发学生的研讨与实践兴趣,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创新潜质,提升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应重视典型案例的选取,可以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例如,在商科课程中可以引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3.多元性评价

在新商科理念下,评价方式要注重多元性。

首先,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评价内容包括知识点、活跃度、思辨力、信息获取、品德教育、实践能力等。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维度包括学生进步幅度、参与度以及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系统分析所呈现的成长进步因素等,多维度、多角度地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对于学生的综合考核主要采取结合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考核。同时,设置包括创新人格、创新素养、实践能力等指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后活动中学生所展示出的专业兴趣、创新意愿、创新潜质、逆境商数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对其创新能力加以评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三级进阶培养路径详见图3所示。

(二)“专思创”融合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实战”三层递进模式

学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连贯的、系统的设计。按照学期的梯度性,通过构建“实训—实践—实战”层级递进式的立体实践教育模式,由普及性实践教育拓展到专业性实践教育,从而建立“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在实践中融入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开展方式包括:

1.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主要在第1~3学期进行,经管院校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实验室或创客工作坊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优化。

2.校外实践

在第4~6学期,借助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融合的培养平台,构建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综合实战

有了实训技能和实践过程,便开始进入实战的最终检验。实战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实盘交易进行实战。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大赛,并与专业课程对接计入学业考核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二是利用校内和省内的各种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战。建议学校与各类、各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密切联系,为学生实战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创业大学生充分享受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专利、企业管理、市场策划、国际行销等咨询服务,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商业氛围中切实提升实战技能。

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举例来说,在综合实战阶段可以多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成功人士的经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斗志,培养学生做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韧劲。

(三)“专思创”融合与构建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导师”三维贯通模式

重点从课程、教材以及导师队伍三个方面实现对接贯通,同时,兼顾国际化教学方法和国际化学术研讨等内容。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导师”三维贯通模式详见图4所示。

1.国际化课程与国际化教材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强化在校期间不间断的外语培养,坚持部分中文专业课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授课,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教师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国内外的经济动态和相关案例融入教学与研讨,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开展国外大学通行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实施案例分析(Case study)、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模拟互动等教学手段;借助校内外、省内外的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不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严格把关,可以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作为补充,在授课过程中吸收国内优质教材的思政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国际化导师队伍

在新商科理念下,经管院校要不断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学校任教,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远程线上授课或指导。同时,加大对师生短期国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力度,提高管理与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中外共学互融、跨文化交流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莉莉,杨孟杰,李依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125-128.

[2]李功连,刘莹.课程思政:意蕴、价值及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7):24-28.

[3]杨孟杰,孙莉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创业融资的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3(2):53-56.

[4]杜一鸣,张玲.“专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4):60-63.

[5]田秋丽,刘战合,王菁,等.面向专思创融合的创业课程体系重构及改革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119-122.

[6]鞠红霞.产创耦合 专创融合:基于企业一线问题库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柳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20-2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商科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