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宇 孙颖
[摘 要] 全人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因其课时多、影响大、受面广的课程特色,正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育人载体。其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出发,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型人才。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4》第一单元“Man in the Realm of Nature”为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融入生态文明观,并结合案例探索经验,总结生态文明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以求于无声处厚植学生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关 键 詞] 全人教育理念;生态文明观;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29-0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发展内容。全人教育主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以及品格完善的大学生。基于该发展背景,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固然重要,但其思想意识、生态文明观等方面的教育也不容忽视,全人教育应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承担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1]。
一、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理念(Holistic Education或Whole-person Education)秉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起先作为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随后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学者刘宝存(2004年)依据我国教育现状概括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健全和谐的性格与强健的体魄以及健康的审美,以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学识与品格的平衡,真正实现真、善、美、群、健的统一[2]。”基于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出发,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挖掘阅读内容背后蕴藏的价值观以及与当下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相符合的观点,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型人才。
二、生态文明观及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综合,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2023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思维范式、增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重要意义。
爱密尔·涂尔干说:“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课堂拥有自己的道德,这种道德与它的规模、各个要素的特征以及它的功能相应,这既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3]。”大学英语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因其课时多、影响大、受面广的课程特色,正是承担这一关键任务的重要育人载体。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必须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其走出校园,能够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实践,真正做到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同时,以大学生为核心,帮助更多人认识生态生存方式的重大意义,并培养相应的生活习惯,这样能够发挥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效能,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
三、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虽承担着实现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但因其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模式和惯例的影响,加之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全人教育的理念未实现有效贯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重输入轻输出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还未被完全摒弃,大学英语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主导,讲解内容居多,学生参与内容较少,由此学生只是机械、被动接收内容,而非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自主、积极实现内容输入。而且,课程内容因受授课学时和考试内容制约,教师讲授主要围绕课本单元内要求阅读、听力的内容展开,学生参与也只是回答课堂简答题,占比很少甚至缺乏,忽略了输出与输入的结合。
(二)“全人教育”切入点缺乏
课程进行中,教师讲解的重点主要包括重点单词、语法结构和文章内容,教学目标也主要围绕增加学生词汇量、掌握阅读和听力技巧、提升阅读速度、提高做题正确率等展开,忽视了阅读和听力文本背后可挖掘的“全人教育”切入点,课后辅导上,教师主要以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为导向,帮助学生讲评题目疑难,因而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阅读材料、实现有效输出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提升,如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只停留在单一的知识维度上,没有上升到能力和素养等多元维度。
(三)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
目前,大学英语的考核多围绕应试型思路展开,对单词的考查采用“默写小测”的形式,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凭借学生客观阅读题目的正确率来判断,考试中的作文题目也多以命题类为主,因学生的兴趣、爱好,对输出方式的选择不同,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且单靠机械的客观性测试很难评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而“不想学”“不敢说”“学不好”的情况频现。
四、全人教育视角下生态文明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笔者基于全人教育理论视角,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出发,秉承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探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选文涉及各个领域,涵盖不同主题,教师可充分挖掘文章素材,合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在讲解文章内容基础上,补充扩展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内容,在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于无声之处培养其生态文明观。
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4》第一单元“Man in the Realm of Nature”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融入生态文明观,设计如下:
(一)课前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先行输出内容:
Does manki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now?
Are there any human activities that destroy nature? Can you list some?
To preserve nature,what can individual do?
课前,围绕文章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对“目前,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能否给出人类对自然造成破坏的若干例子”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保护自然”三个问题任选其二,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自行头脑风暴,小组成员间交换观点、形成合力,发现就此主题自身存在的知识漏洞,可能有关逻辑思考、词汇选择、语法表达以及内容扩展。教师随机加入各小组讨论,了解各组学生的知识漏洞,这也是下一步课堂授课的重点。
(二)课中讲解核心内容,弥补主题知识漏洞
1.语言
根据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为使话题得到有效输出,在文章生词的基础上,补充关联性词汇,例如:
greenhouse gases 温室气体,glacier melting 冰川融化,acid rain 酸雨
extreme weather events极端天气,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exhaust n. 尾气
sulfur dioxide 二氧化硫,endangered species 濒危物种,extinct a. 灭绝的
coral bleaching 珊瑚白化,industrialization n. 工业化,deforestation n. 土地荒漠化
disposable rubbish 一次性垃圾,fossil fuel 化石燃料,non-degradable 不可降解的
soil erosion 土壤侵蚀,ocean acidification 海洋酸化,waste classification 垃圾分类
让学生了解与环境保护或者自然相关联的有关表达,例如:
For the sake of this generation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protected.
Greening is our hope for survival, and beautif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life.
If human beings dont fail nature, nature will never fail them.
The earth can satisfy human needs, but it can not satisfy humans greed.
2.內容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skimming,scanning,distinguishing facts from opinions,finding main ideas等阅读方法划分文章为四大部分,总结每一部分的主旨要义,从而了解文章旨在表达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人类生活在自然中,与大自然骨肉相连。离开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部分:人类逐渐改变自然,对自然的依赖也由直接转向间接。
第三部分:时光流逝,污染愈发严重,自然资源愈加匮乏,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濒临崩溃。
第四部分:珍惜资源、保护自然势在必行。呼吁人类从点滴做起,人不负自然,自然定不负人类。
在理解文章各部分基础上,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按照社会发展或人类认知变化的顺序展开,从最早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到“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再到如今的“保护自然、恢复自然”,从对自然造成破坏的一系列人类活动到如今保护自然的若干举措和成果,谈破坏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谈自然与人类的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由此可解决课前“先行输出”环节学生“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问题。
3.价值观与素养
讲解过程中,师生一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世界各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尤其强调我国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以及坚持此项工作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做起,比如:拾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坚持垃圾分类、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袋、低碳出行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影响更多人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三)课后布置输出任务,完成输出重塑
在讲解完文章后,学生在语言层面和内容层面较课前都有较大提升,为使学生充分掌握這些新内容,布置多元输出任务,组织学生对之前存在知识漏洞的输出内容进行重塑,如此,课程讲解前后的输出对比可使学生收获进步的喜悦,提升自信心,也于潜移默化中厚植了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任务一(写):围绕课堂所学,以“If human beings do not fail nature, nature will never fail us.”为主题撰写不少于200词的文章,以期能够实现以读促写。
任务二(说):打乱课前讨论的小组,围绕课前布置的思考问题进行输出重塑,要求使用课上补充的语言和文章核心内容,使讨论更有实质性意义,以期能够实现以读促说。
上述两项任务,无论学生是演讲还是写作,均可使用课上补充的短语以及课文拓展的内容,并且将生态保护思想融入演讲和写作的主题中,从意识和语言两个层次实现提升。
可选性任务:为丰富产出类型,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长选择任务完成其一,多者不限(制作宣传海报、拍摄环保类短剧、合作模拟联合国大会、配音环保类影视作品、演唱环保类英文歌曲等)。如此,学生可完成多样化、趣味性、挑战度的有效输出任务,提升自学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项任务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型测试的束缚,结合自己专长和喜好,多元化呈现课程所学,同时提升其参与课程的兴趣。
五、全人教育视角下生态文明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分析
针对生态文明观在“Man in the Realm of Nature”单元中的融入设计,以及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探索,总结生态文明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一)内容输入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素材,恰当选择生态话题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在听力音频、词汇、阅读素材、翻译资料方面延伸和补充与生态文明相关联的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生态环境对全世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
(二)任务输出
输入内容的最终目的是有效输出,教师应该基于课堂的内容输入,为学生布置输出任务,使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在运用中得到有效理解和充分掌握。输出任务的形式也应囊括口语和写作,实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三)第二课堂活动组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具有巩固和推动作用[5]。教师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多元化活动,创新学生知识输出的不同形式,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调研,收集学生喜欢和期待的课堂和课后活动,分课次轮流开展,让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创意,使学生在趣味性强、选择性多、挑战度大的可选择性活动中强化课堂所学,深度感悟生态文明观。
(四)引入新媒体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可在碎片时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要阵地,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微博图文推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相关知识,进行内容推广和知识普及。另外,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逐渐普及,学习通平台、班级QQ、微信群等均可以发布与生态文明观或其他正能量关联的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随时随地、潜移默化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全人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基于此,大学英语教育应时刻坚持全人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教学过程应始终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由此,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英语教育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通过对生态文明观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内容输入、任务输出、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和新媒体技术融入四个层面进行生态文明观融入路径。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壮伟,周小桃.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9):125-127.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潜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吕晓潇,范学艺.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J].英语教师,2022,22(12):52-54,66.
[5]彭奕奕.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1(4):48-49.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4-01-01].https://www.moj.gov.cn/pub/sfbgw/gwxw/ttxg/201809/t20180910_166186.html.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