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消毒与传统人工消毒在ICU终末消毒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24-04-17 11:25赵敬裴永菊张红梅王曦孙明洁
河南医学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终末紫外线病房

赵敬,裴永菊,张红梅,王曦,孙明洁

(河南省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ICU获得性感染是威胁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而受污染的环境则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一项针对全球88个国家1 150个ICU 的随访结果显示,22%的患者发生ICU获得性感染,而ICU获得性感染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独立相关[1]。尽管国内外相关政府和组织针对ICU病房的清洁和消毒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要求。部分病原体在清洁后仍可持续存在,并可直接从环境传播给患者或通过医务人员的手间接传播给患者[2]。若病房曾被感染患者占用,则新入住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平均增加1.2倍[3]。当前传统人工消毒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且易受到医务人员的教育水平、消毒意识以及工作流程等影响。多项研究表明,传统人工消毒效果通常不够理想,高达56%的环境表面在患者出院后未得到充分的清洁[4-5]。目前非接触式消毒技术(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国外已经被逐渐推广,且有效减少微生物对环境污染,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6]。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智能消毒机器人与传统人工消毒在呼吸重症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的终末消毒效果,以期能够为提升终末消毒质量、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组建研究小组

小组包括组长1名(硕士)、组员6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2名,均具有呼吸重症3 a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由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同质化培训,内容包括智能消毒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消毒的注意事项、样本采集方法等,同时负责督查终末消毒的执行情况。组员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书籍,共同确定消毒方式、消毒时长、观察指标等,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终末消毒的环节和措施,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研究小组成员将RICU的8间带有层流洁净系统的独立重症监护病房(体积为29~30 m3,无其他影响消毒效果的设备)进行随机分组,由组长对RICU单间病房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个单间病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间,组长不参与后续标本采样、送检等工作。

1.3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某品牌TRD-01型智能消毒机器人,该机器人由远程控制平板、超干雾雾化发生器、紫外线消毒灯管、空气浓度传感器、全向移动底盘等组成,能实现远程智能操控,智能识别床单位等重点消毒目标,实现360°消毒和弥散,并通过空气浓度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该智能消毒机器人共有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模式、紫外线消毒模式、超干雾雾化模式、双模式组合(紫外线消毒模式联合超干雾雾化模式)4种模式。由于该机器人的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模式仅能达到低水平消毒效果,不能满足重症监护病房中水平消毒要求[7],故本研究选用双模式组合(紫外线消毒模式联合超干雾雾化模式)对ICU进行终末消毒。

1.4 干预方式

(1)基础工作:患者出院或转科后,由护士撤下床单元用品、整理台面,去除明显污垢,打开抽屉暴露物体表面后,采用智能消毒机器人和传统人工消毒法分别对两组单间病房进行终末消毒,过程中病房的层流净化系统正常运行。(2)对照组接受采用传统人工消毒法。由经过培训的护士配制含氯消毒液(500 mg·L-1),用5块浸湿消毒液的清洁毛巾分别擦拭病房物品,毛巾1擦拭床尾桌、物品桌、无影灯;毛巾2擦拭床旁桌、输液架;毛巾3擦拭床单元;毛巾4擦拭吊塔;毛巾5擦拭墙壁。地面用专用拖把沾取消毒液消毒。在消毒完后,护士对病房仪器进行消毒,即采用复合双链季胺盐消毒湿巾擦拭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输液泵、体温计、听诊器、吸氧及负压装置等。(3)观察组接受机器人消毒。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远程遥控智能消毒机器人进入目标房间,关闭门窗,消毒机器人围绕床单位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图1),采用紫外线消毒模式+超干雾雾化模式设置紫外线灯辐照量108 mJ·cm-2、超干雾喷雾量280 g·h-1,用量9 g·m-3,消毒时长60 min。消毒结束后智能消毒机器人静立于空间中,待远程控制平板显示空气中过氧化氢浓度低于1.5 mg·m-3(安全浓度)时,计算终末消毒时长并进行标本采样。

图1 智能消毒机器人消毒路径

1.5 观察指标

(1)消毒后检出菌落数:消毒完成后立即在每个病房的监护台、治疗台、床旁桌分别放置培养皿进行空气采样,15 min后收回送检;采用咽拭子擦拭的方式分别在每个病房的监护台、治疗台、病床、床旁桌(随机选取3点)进行物体表面采样,并将咽拭子前段置于营养肉汤后立即送检。(2)消毒合格率:按照10万级净化标准,空气监测合格标准为细菌数≤4 cfu·(30 min×φ90皿)-1;物体表面消毒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不超过5 cfu·cm-2,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8-9]。(3)终末消毒时间:从开始准备终末消毒至消毒完全结束所需的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消毒合格率

两种消毒方式消毒后分别对两组物体表面及空气各检测40次,即每组采集物体表面和空气样本各120份。观察组物表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见表1。

表1 两组消毒方式消毒结果比较[n(%)]

2.2 消毒后检出菌落数

观察组物表菌落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气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见表2。

表2 两组消毒方式消毒后检出菌落数比较

2.3 终末消毒时间

对照组终末消毒时间为(68.75±6.74)min,观察组的终末消毒时间为(67.52±6.3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TRD-01型智能消毒机器人能集等离子体空气净化、紫外线消毒、超干雾雾化消毒功能于一体,且无需接触即可进行自主移动式消毒,实现360°消毒和弥散,智能识别重点消毒目标,故具有一定的消毒优势。目前UV-C紫外线消毒机器人[10-11]、过氧化氢干雾消毒机[12-13]等非接触式消毒技术已被应用于单间病房、ICU和手术室等重要场所的终末消毒,进一步保证医疗卫生环境安全。本研究采用紫外线消毒联合超干雾雾化模式对ICU进行终末消毒,旨在深入探究智能消毒机器人对ICU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效果,以期能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控管理质量。

环境物体表面监测对了解终末消毒效果、监督消毒落实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消毒机器人组消毒后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及总合格率高于人工消毒组,且检出菌落数低于人工消毒组。分析原因,重症监护病房存在的部分病原体已对清洁化学品产生耐药性,加之人工消毒过程中可能存在消毒液配制不规范[14]、消毒时间不达标[15]等问题,导致人工消毒效果不理想。智能消毒机器人使用紫外线联合超干雾雾化模式进行消毒,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并借助过氧化氢喷雾杀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重耐药菌[16-17],故进一步保证了消毒效果,这也与 Kelly等[6]结论类似。提示今后也可尝试综合多种消毒方式开展消毒实践,亦可将标准化清洁实践与非接触式消毒技术相结合探索其对终末消毒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两种消毒方式消毒后空气消毒合格率及检出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王博[18]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本研究的实施场所为带有层流洁净系统的独立病房,且因现实条件限制致使干预过程中病房层流净化系统只能持续运行,从而净化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人工消毒组空气消毒合格率也较高,而智能消毒机器人组同时对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消毒,进一步保障了终末消毒效果,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配备有持续层流净化的重症监护病房终末消毒时更应重点关注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减少多重耐药菌定植,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采用消毒机器人消毒不仅能节省护士人力成本,还能提高消毒效率和效果[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能消毒机器人组护士仅需要对ICU病房进行基本清洁、去污、暴露物表,远程遥控机器人进入病房进行自主移动式消毒,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

4 结论

智能消毒机器人对ICU物体表面的终末消毒效果较好,能杀灭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提高医院感控管理质量,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今后可尝试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期能够为医院的消毒实践和感控管理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猜你喜欢
终末紫外线病房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更正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跟踪导练(五)6
便宜的病房
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观察
腓动脉终末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